MollyBloom,不安女人的失败奋斗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2 19:00:30人气:0
视频:茉莉牌局状态:正片年代:2017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伊德里斯·艾尔巴凯文·科斯特纳迈克尔·塞拉更新时间:2022-10-11 10:31:40
著名编剧艾伦·索金(AaronSorkin)即将转行做导演,而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是《茉莉的牌局》(Molly’sGame),该片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讲述了“扑克公主”茉莉·布鲁姆(MollyBloom)的故事。 茉莉·布鲁姆(MollyBloom)年轻时专注滑雪,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前列。然而在奥运会选拔中她不幸名落孙山,之后她决定在读法律学院之前给自己一年的假,于是就跑去洛杉矶当了女招待,结果迷上了开设…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若感兴趣,请私信。观影地点:YVR-the5thAvenueCineplex普通2D4/5星,7/10分本片并不是一部纯粹讲述女性自主觉醒的传记片,相反,它讲述的是一位不安女性的独立奋斗史,但这种独立生存却在男权掌握支配的世界中被彻底击垮失败。MollyBloom(JessicaChastain饰),一位因意外事故而退役的高才滑雪运动员,一步步被带入纸牌赌局的男性权利世界,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赌局帝国,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崩塌。本片作为AaronSorki首执导筒的影片,仍旧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快速凌厉的对话,不拖泥带水的故事进展,富含隐喻折射的背景和故事推进;导演的身份无疑会让本片有所“收敛”,这种收敛体现在制作成本的小规模,娱乐主题的推进,和卡司选用的限制,但Sorkin风格的灵魂,其编剧身份的维持性,让本片依旧保持了独特的Sorkin标签。而这种标签到底是一种风格桎梏缺少惊喜,还是一张金光闪闪的招牌吸引影评人和观众的瞩目,抑或两者的叠加,就要具体来看故事呈现的如何了。很多人都会拿Moneyball(2011)作为类比,这无疑是有根据的:同样是娱乐产业,同样是Sorkin联合执笔,同样讲述一个人的剧情传记。但如果从故事维度的角度出发,暂时忘却风格参与,某种程度上,Goodfellas(1990)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在动荡中谋求生存的真谛。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完全贴合。在风格上的对比,纵向和以往对比,Molly语速之快逻辑之自洽仿佛女版的Zuckerberg,当然,这是在她面临低谷之前;受到挫折之后的她,仿佛有CJ(TheWestWing)的影子,尤其是一人在办公室翻书的画面,像极了CJ在挫败后办公室沉思的画面角度。横向对比,HisGirlFriday无疑是一个精彩选择。感谢ManholaDargis(NewYorkTimes特约影评人)精彩的总结:“…suggeststhatMr.SorkinwroteanddirectedhismoviewithastopwatchinonehandandaDVDofHowardHawks’smotor-mouthcomedy‘HisGirlFriday’intheother.HisGirlFriday(1940)hasbeenclockedat240wordsperminute,whichsoundsaboutrightforthetempoMr.Sorkinhasembracedin“Molly’sGame.”“…暗示Sorkin在写作拍摄本片时,(就像)一只手拿着秒表,另一只手拿着HowardHawks的‘马达语速’的喜剧片HisGirlFriday。HGF中的语速是每分钟240字,和Sorkin为本片设置的语速差不多。”在演员表演上,JessicaChastain无疑是优秀的,但其类似的表演经历(例MissSloane,巧合的是Molly和Sloane背景经历又有所重合)在让人称赞的同时,失去了惊艳的味道。提名接踵而来,但在今年女性表演的激烈竞争中,难免会败给新生代的SaoirseRonan(LadyBird,2017)或者已凭借Fargo(1996)拿到奥斯卡的FrancesMcDormand,或者热门人物SallyHawkins。男演员方面,IdrisElba饰演的律师,Costner饰演的父亲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但并非所有演员都到了其程度,尤其是MichaelCera的PlayerX,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拖了后腿。但整体而言,本片表演张弛有度,完成度高。但可惜的是,再好的表演也拯救不了一个温吞的女性故事。开头凌厉的剪辑配以连珠语速的旁白,加之片段结尾言简意赅的F**kyou,使观众顿时进入AaronSorki的世界:熟悉他的观众不会对密集的节奏感到陌生,第一次领略其风格的观众也会随着F**kyou的黑屏而哑然一笑并期待接下来的剧情。而这被剧中自嘲为和故事赌局主线无甚关联的片段,反而成了最为结构完整,目的明确的段落。本片主打女性视角,但女性却在片中大面积缺失或者被符号化代表。除了女主之外,其他的寥寥女性角色都没有存在感:典型的母亲形象,培养关心孩子但面临丈夫出轨;承担性吸引的发牌庄家和拉纤牵线的模特;律师的女儿——女儿的形象是Molly和其父亲关系的隐性互文,但换成男孩并不影响故事发展。除了Molly之外的女性角色,整体时长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中叠接起来不到10分钟。如果摈弃和Molly的互动时间,单独的女性片段几乎没有。女性视角被固定在Molly女主一人身上,而她的世界中,都是男性,有权利的男性。她就像一条鱼在男性汪洋之中寻觅定位自己。猛地一看似乎是对女性的赞歌,但这背后的男性主导却没有被深入触及,无疑是本片遗憾。男性被天生的赋予了权利的地位,而Molly在权力中不堪一击。哪怕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建立在男性的辅佐支持下,他们的支持,是对性的追逐,是对牌局的迷恋,是对金钱的贪婪,没有人对Molly本身充满敬意。本片的核心是女性自我掌控成长的表达,但囿于现实和小说文本的原因,本片中Molly虽然有了掌控意识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Molly似乎一直都游走在自我个体和男性保护的双重冲突中,尤其是其与律师之间的互动。Elba和Chastain之间的对手戏充满了火花,一是戏剧张力的火花,二是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这层互动无疑削弱了女性独立的意图。当然,如果这是现实折射或者导演想表现女性复杂个体的成长过程,那无可厚非。但在如此坚毅女性脸庞的背后,确是男性的辅佐支持,让本片多了一丝玩味的意图。更不要提及的是,Molly帝国的建立毁败都是由男性主导的。就像在审问戏中,作为审问核心的Molly夹在两位男性探员和男性律师之间。探员咄咄逼人,律师义正言辞,而真正的核心却被忽视了,一直想独立想当第一想摆脱男性束缚的Molly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男性支配束缚,被男性拯救的命运。父亲的形象和其他男性形象不同,但本片并没有让父亲跳脱家庭范畴。其与女儿的活动还是单一的苍白的,甚至是拖累Molly女性身份的。在临近结尾,Molly用几百刀的手套租赁一双冰鞋,在冰场驰骋并对管理员喊出“Catchme”的一刻,本以为是女性意识的完全觉醒,但这一切却倏然地被父亲的出现而打破了。父女两人的对话让本片从女性不安的挣扎中沦为家庭问题的庸俗表达,加之父亲心理学家的身份,让整个场景落入俗套。三个问题的讨论和场面闪回,让女性主题彻底弱化,男性的掌权形象和父女羁绊的家庭纽带浅而直白的展现着。如果说父亲的处理还可以作为是故事结构上发展和呼应,那么最终结尾,最终对于一切女性起伏的经历结尾定位到“name”,名声名誉上,就实在是本末倒置了。原来经历了一切,Molly只是在渴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而在本片维度内,这里的别人是父亲,是牌局的参与者,是外人,不是自己。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悲哀呀。不安女人的奋斗,却定格在争取男性,外人,社会(如果非要升华)的肯定,而忽略了自我价值。更不要提她争取的那些肯定并不是光鲜艳丽的,那些有权势的男性丝毫不在乎Molly的存在与否。他们可以给她几千刀的小费,也可以让她一夜之间丧失LA的一切,可以把她打的鼻青脸肿,也可以拯救她免于牢狱之灾。就像影片最终结尾,当评论员说出“shewillcomeback”的时候,对她的介绍并没有固定到她个人,而是提到Molly的兄弟是男子滑雪领域的世界第一。到了结尾,Molly都没有做回自己。不论影片如何展现,也无法掩盖这部女性片并没有直接赞美女性独立,而是对其的讽刺耻笑。另一遗憾是本片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了Molly的经历却没有让这层经历脱离个体而上升到社会或者其他层面。这与前文提到的男性主导的忽视有所关联但又不完全一致。在观众一边为Chastain喝彩的同时,她的故事没有呼应到观众和其他个体的历程,这种自我桎梏让本片无法突破个体传记的狭隘束缚。优秀的例子有Milk,Lincoln,TheQueen等。哪怕剥却个体本身的历史价值和人物原型加成,本片的传记影响程度也不如TheSocialNetwork,TheDanishGril,CocoavantChanel,SaintLaurent等。这种弱化从影片片名也能看出,当其他传记片多用人物名字作为标题的时候,本片却添加了Game的元素,让传记个体影响弱化让位给故事影响,而这个故事到底反响如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不过从各大颁奖提名,多关注女主而忽略故事片,导演等方面来看,故事力度无疑是被弱化的,传记的分类不如分给剧情更为妥帖,当然,两者并不冲突。Game在片中最为直白的有三层理解,一是书名,二是牌局,三是故事本事的角逐。但游戏结束,留下的仍然是一个落寞的女人在男性的拥簇中希冀未来,而这个未来中,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在影片开头结尾有什么不同。copy;本文版权归作者ParkerLi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