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塞塔和里特笨拙的舞蹈”自37min10s起,《美丽罗塞塔》开始了它最为动人的桥段,多亏了这么一小段一头热的爱怜,让罗塞塔的命运不至于飘荡于暗夜的街头,有了些许的温度。但是这仅有的一点温度也只是捂在了金属片上,在晚风中一散而过。之前的这个上午,罗塞塔与酗酒又滥交的
母亲厮打成一片,扭打时被母亲推入池塘,险因淤泥而丢了性命。而在傍晚,她换上雨靴,穿过拖车(住所)与城市相隔的树林,穿过街头,来到里特的家。里特在逼仄的公寓内为罗塞塔介绍着拖车里没有的暖气,淋浴,还有坏了的烤箱。这些基本的生活设施对失业的罗塞塔也是奢望。里特为罗塞塔表演倒立时,罗塞塔第一次露出了微笑。法式吐司就啤酒是仅有的晚餐,罗塞塔自始至终都缩在坚硬的壳里,低头不说话。达内兄弟的手持镜头一直随着罗塞塔手中的餐刀在局促地抖动,而这轻轻的晃动则具象了二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张力。里特为罗塞塔播放自己初学打鼓的录音,凌乱的鼓点似乎和二人凌乱的心跳同步着频率,里特强拉着罗塞塔跳舞,害羞的罗塞塔四肢僵硬、笨拙无比,完全没了穿栅栏时的利索。这时强劲的兔子舞音乐伴着鼓点响起,房间也随之荡漾起来。这是全片唯一一段非自然环境原声的背景音乐,它恰到好处的卡顿精准地描绘了罗塞塔的心跳曲线。它也是全片里唯一的一剂多巴胺,让这两个举步维艰的年轻人暂时达到了虚幻而忘却的顶点。在众多夜晚之中的这个平凡的夜晚,撑着松饼摊的里特和失业的罗塞塔在狭小破旧的公寓内跳着奇怪又滑稽的舞蹈,戳中了镜头外面的所有人。是什么令我们暂且轻舒了了一口气呢,是填饱了肚子的罗塞塔暂时忘记了生存困境的袭扰,露出了一点儿本该属于她的跳跃火苗。极度紧张的罗塞塔落荒而逃,她不容许自己快乐,生活朝不保夕却无处可去。回到里特公寓的罗塞塔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蜷缩在床垫上,疲惫不堪的她闭着眼睛对自己轻声地呢喃:“你叫罗塞塔,我叫罗塞塔。你找到工作,我找到工作。你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朋友。你过正常的生活,我过正常的生活。你不会一成不变,我不会一成不变。晚安,晚安......”“比利时达内兄弟”这是比利时著名兄弟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于1999年拍摄的影片《罗塞塔》中最为动人的一段。二人身兼编剧和导演,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长期失业的年轻女孩儿罗塞塔,记录了她十八岁时一段艰难无比的人生时刻。影片凭借极其浓郁的人文关怀以及出众的艺术风格在1999年的戛纳电影节一举夺得最佳影后及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成为了当晚的最大赢家,达内兄弟也获得了全球性的关注。六年后,他们凭借《孩子》再次摘取金棕榈枝,跻身于伟大的“双叶金棕榈俱乐部”。比利时政府看过《罗塞塔》后,意识到本国青少年工作权益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因此修改相关的法律措施,该计划被称为“罗赛塔计划”(百度百科)。“罗塞塔倔强的脸”《罗塞塔》是达内兄弟电影艺术的代表之作,也奠定了达内兄弟日后一以贯之的文本主题:对底层的注视与关怀,对恶的探讨与对人性的呼唤。《罗塞塔》以其凌厉的写实风格,在世纪末作对dogma95运动的进行了一次遥远的呼应。影片对现实生活与真实生命所进行的深入探寻、平静镜头下蕴含的众多细节凶猛地刻画了人物在生存边缘生命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体征,深深地震撼着在场的他者。《罗塞塔》标志着达内兄弟镜头美学的成功。在接下来的《罗尔纳的沉默》、《他人之子》、《两天一夜》等作品中,达内兄弟将这种“肩扛摄影”方式延续下来,形成了独特而出众的美学风格。这种极具辨识度的“肩扛摄影”对摄影和表演有着极高的要求,摇晃而不能过火,要移动中需保持画面良好的构图,对焦距的掌控也要根据叙事需求而恰到好处。拍摄过众多记录片的达内兄弟清楚地知道通过“肩扛”的方式,将极大地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使得观众更好地带入情感。“肩扛”所产生的“呼吸感”也使得影片产生了极大的生命力,它可以灵活地和演员互动,放大表演的每一个细节,激发演员的表演张力。在由它制造的类真实氛围中,你仿佛就站在事件的现场,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全片没有任何配乐,唯一的有源音乐是里特家中的舞曲,它恰到好处的卡顿精准地描绘了罗塞塔的心跳曲线。它也是全片里唯一的一剂多巴胺,让这两个举步维艰的年轻人暂时达到了虚幻而忘却的顶点。“其余无处不在的是罗塞塔急速走路的呼吸声、克特摩托车的引擎声,这个声音一度成为罗塞塔拥有友谊和爱情的见证,而在她出卖德里克之后,引擎声音的每次出现成了罗塞塔的梦魇,直至悲剧的发生。而其他的自然声效如川流不息的车声、呼啸的风声、工业城市冰冷的金属声都很好的把这座没有生气、没有情感的城市个性凸显了出来。”“罗塞塔与母亲厮打过后”“用吹风机暖暖小肚皮”影片截取了罗塞塔十八岁时一段艰难无比的人生时刻。她反复寻求一份工作而不得,母亲终日酗酒没有生活能力,二人维系在林子后面的简易板房里。她其貌不扬,四肢粗壮,没有一丝女孩浪漫柔美的气息。“家和母亲”在罗塞塔的生活中几乎是失位的。简易板房丝毫不能带给她安全感,来例假时肚子疼痛难忍,她只能拿着吹风机暖暖肚皮,饿了只能拿便宜的松饼充饥。达内兄弟为我们展示了两次罗塞塔用玻璃瓶偷鱼的熟练过程,她小心翼翼藏起绳子,钓上来的两条小鱼可能是她晚餐上为数不多的稀罕物。“母亲”则是罗塞塔心中的耻辱,为了喝酒而随意委身男人的母亲压得她抬不起头,影片不止一次的描述了二人的厮打和言语上互相的咒骂。罗塞塔在一次厮打中被母亲推下河,险些因淤泥而丧命,在水中不住扑通的罗塞塔大口呼喊却也是“妈妈,妈妈”。影片中的罗塞塔十八岁,本是一个孩子从家的庇护下独自走向人群的年龄。如果不是那条灰色的裙子和折磨人的例假,我们甚至不会注意罗塞塔的女性特征。达内兄弟应是有意弱化罗塞塔的女性身份,将她还原为一个底层社会中的普通年轻人,吃尽了生活的苦头。“社会没有给她属于性别上的优待,罗塞塔更似一个孩子并且也用近乎于孩子的执拗、坚持甚至凶狠来应对生活带给她的一切,在困境面前,她不断的用身体向这个社会推搡、冲撞,这是一种孩子天生具有的保护自己的能力,无关乎性别。”“罗塞塔被保安强制请出”影片由无数的冲突构成,罗塞塔因为被辞退和老板大吵直至出手,因为母亲和邻居交恶...这些冲突紧紧地围绕着罗塞塔,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解读空间。《罗塞塔》的文本最为深刻的地方在于,达内兄弟试图探求这样一个问题:罪恶感是否会唤起一个新的人性,人类在铸下无法弥补的事情之前,是否会试图找寻曾经的自己。(《电影手册》访谈)“与里特爱情的萌芽”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萌芽在生存面前,在吃和活下去面前似乎显得如此的孱弱不堪。罗塞塔为了得到工作出卖了唯一给予自己关心的里特,甚至在里特调入河中而邪念骤起。在她接过里特的松饼摊后,罗塞塔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之前从不主动说话的她也会和顾客进行三言两语地寒暄。我们之前对罗塞塔所积累起来的怜悯与同情,甚至也被这样的事件稍稍消解,它促使我们开始关注罗塞塔生层层面之外的一些东西。比起一份工作,罗塞塔似乎更在乎工作带给人的尊严,这是为什么她在一开始就回绝了里特背着老板做饼的邀请。可是当里特再次出现在松饼摊,罗塞塔最终还是无法面对里特和良心的责问,放弃了这个唯一的工作机会。罗塞塔还是还是无法舍弃自己的底线和尊严。“罗塞塔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的街道”在里特走后,罗塞塔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的街道,我们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罗塞塔似乎变了。回家的路上,她看到了烂醉如泥的母亲,这一次她很平静地面对母亲,在艰难地回到家后,她将母亲拖到床上,为自己煮了鸡蛋,锁好了门,堵住了窗。令我们震惊的是罗塞塔竟然毫无预兆打开了煤气罐准备自杀,她嚼着鸡蛋,委屈地睁着眼睛,等待着生命的结束。她的身体随着呼吸一起一伏,罗塞塔到了最为人牵动的结点,我们的心也被提了起来。然而命运似乎与她开起了玩笑,煤气放着放着却没了,起身换煤气的罗塞塔在里特摩托车刺耳的声音中,抱着煤气罐摔倒在地,趴在地上痛苦起来。我们提起来的心也随着罗塞塔的哭声而落地,一个女孩子竟然第一次用哭声宣泄着内心的情感,一个人一旦有了哭泣的冲动,那也一定会有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里特也不再围着罗塞塔绕圈了,他将罗塞塔轻轻地扶起,靠在了墙边。这个扶起的动作类似有上帝搭救的意味,镜头里边里特救赎了罗塞塔,而在镜头外达内兄弟则希望给予整个底层社会一线生机。罗塞塔靠在墙边,面庞不断地抽泣,影片在此时结束。“罗塞塔被搭救而起”达内兄弟早已确立了自身欧洲写实主义大师的地位,而《罗塞塔》无疑是达内兄弟电影谱系中最为风格化的一部。生活才是是最有魅力的故事蓝本,个人非常认同写实主义的基本观点,“所谓的情节和所谓的故事,并不该是虚构的,甚至不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拼凑的,而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发生的,具有偶然性和具有情节性的东西才是电影要表现的。”《罗塞塔》几乎放弃了一切商业元素,最大化了电影的艺术权重。在笔者看来,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电影与门罗、卡佛的小说有着同样的艺术水准,它真切地注视人群的生活与命运,与人性和城市的昏暗地带短兵相接,引导着我们去看更满更好地月亮。注:本文引号内容引自《从lt;罗塞塔gt;看达内兄弟的写实主义表达》本文版权归作者DollyBell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