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见字如面第四季状态:20200518期年代:2020
主演:王珞丹牛骏峰宁静热依扎更新时间:2020-08-06 21:08:56
2019《见字如面》第四季,是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节目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有没有一档节目可以季季常青?并且同时集结老中青三代流量?这不是脑筋急转弯,但答案却足以让人语塞。因为满足两个条件的节目,国内屈指可数。《见字如面》算一个。3月16日上线以后,冲上了四季以来的最高分9.4。前三季的豆瓣评分依次为8.9,9.2,9.2。嘉宾阵容也很庞大,要演技有演技,要话题有话题。不过,热度却大不如从前。还是以豆瓣为例,到目前为止,第四季标记1005人想看,在看和看过的人加起来,也仅只有1033个人。四年时间,《见字如面》经历了从众星捧月到了有些穷途末路的尴尬境地。是节目自身无法顺应时代,还是网综共同的悲哀命运,这很难说。但如果有心,只要随意选择一季点开,就会发现这档号称“纯美网综”的读信节目,其实从一开始就摇晃着前行。导演的理想,参演者的骨感要说《见字如面》,不得不提它的导演关正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风云会》《一本好书》等文化节目均出自他手。节目之外,除了一连串的身份和头衔,还有一句: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担任《小说刊选》的编审。《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小说刊选》,在1980年刚创刊时,可谓大有来头。关正文虽还是小弟,可上头的人,全都是贾平凹、刘震云、王朔这类有头有脸的文学人物。作为编辑,他经手出版过北岛、舒婷、顾城等文学大家的作品。除了天天与大腕的作品打交道,他还收到了阿来的来稿。当时阿来只是一个怀揣文学梦的四川乡镇青年,稿件正好送到了关正文手里。连夜读完之后的他,果断决定下厂印书,几个月后,乡镇青年成了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得主。那本作品就是《尘埃落定》。作家阿来时间过得很快,80年代这个文学风起云涌的黄金岁月,很快就被电视、电影的时代给淹没了。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关正文,或许是看到了颓势,或许早有新的打算,很快就转行成了节目策划,制作人和导演。年轻时代喜欢过文学的人,要么选择遗忘,要么蠢蠢欲动。关正文就是后者,1995年,他已经从文学编辑蜕变成了各类节目的主创,甚至春晚的总设计,可谓是名望在身,生活无忧。是时候,离梦想更近一步了。2016年是一个分水岭,随着《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形成一种旋风般的流行态势,许多城市花园里甚至出现了朗诵亭。董卿当制作人的《朗读者》关正文的眼光一如既往地毒辣。如何能让新一代的观众体会到文学的美好,做媒体多年的关正文自然而然选择了以节目播出的形式。朗读是不够的,还要点评,才能走到引导大众进入文学的目的。很快,节目形式就定下来了。张国立、
何冰等老戏骨用声音为旧时的信件添彩之后,还要有一段主持人加两位嘉宾铁三角的精彩点评。香港岭南大学的教授
许子东最适合,2000年到2017年的《锵锵三人行》里,他都是常驻嘉宾。因为点评犀利,观点独特,“锵锵”的老粉都把他当明星来追。《见字如面》播出后,立刻引起了年轻观众的追捧。第一季结束后,单集播放量7077万,总播放量超2.57亿,豆瓣评分至今稳立8.9分。开播之前,所有人都担心节目没人看,不但没人看,他们根本不理解这档节目,直接说它是“脱口秀”。只有关正文一个人信心满满,如今他说对了。综艺界是需要清流的,《见字如面》就是清流中的香饽饽。时间越长,裂缝越大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交流工具。如今搬上大荧幕,观众看到的就不只是文学本身,而是包裹在节目形式下的不可避免沦为节目选题的文学。开播伊始,观众就发现了,千挑万选入围的选文,只要由不同的人来演绎,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张国立的台词功底被观众单拎出来夸奖,说令人震撼;王耀庆被夸极棒,戏足到可以让人脑补电视剧的画面;何冰的朗读,更是收割了新一波迷妹迷弟。但不是所有的老戏骨,都能收获一片赞誉。比如蒋勤勤,有观众质疑她的台词功底,还有的绕开说话,直接夸长得美去了。同样质量的信件,不同的人读来能引起观众如此大的回应反差。点评阶段就更不用说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胡乱插话、过度点评的不满。作为女嘉宾之一,文学博士杨雨从第一季开始就颇受争议。因此“建议换掉女主持人”、“让她话少一点”诸如此类的建议层出不穷。更有甚者,直接建议让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再组“锵锵”铁三角。而这个建议已贯穿了《见字如面》一至三季,每每打开豆瓣短评,那条“主持人请换成窦文涛”就赫然在目。除此之外,观众对朗读加点评这一新形式的接受度,也从一开始的耳目一新变成了接受无能。这一接受无能,并非是观众自己的疲倦造成,而是节目本身在朗诵和点评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来自于朗读与聊天之间不自觉的张力。朗读是一场独角戏,是一种用特殊技巧——声音本身——来赢得喜爱的博弈。而《见字如面》将这种博弈放在了一个不平等的游戏中去:朗诵内容固定,时间很短;而点评却花样繁多,时间很长。这种失控在《见字如面》里,可谓是从头就落下的老毛病。到了第三季,新问题又接踵而至。第三季播出前不久,知名主持人李咏在美国因癌症不治去世,《见字如面》以朗读李咏妻子哈文写给他的信作为纪念。之前,节目组就有意邀请李咏加入,可一直事与愿违,纪念也无可厚非。但在李咏去世后,纪念文《李咏的人生志向特简单》早已铺天盖地出现在网络上,《见字如面》因此被诟病为有蹭热点之嫌。到了第四季,蹭热点似乎成了一件不用避讳的事。播出的第一期,从马丁·西科塞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对漫威的控诉文,到记者李锐嘉对周杰伦发布新歌《说好不哭》之后的点评信。如今的《见字如面》,似乎在若有似无打着热点的擦边球。关正文曾说,“既然大家都觉得没营养的东西是在浪费时间,我们就专注于提供多元认知、激活独立思考,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流,最直接的价值就是别让观众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可见他对《见字如面》是多么自豪。可如今,导演依然是他,也不免要“下凡”一回,接接地气。失衡之后,只有无聊《见字如面》还有另一处失衡点,那就是对朗诵内容的编排。还是以第四季为例,第一集作为奠定观众整体节目感官的新节点,六个选题单拎出来都很优秀,可放在一起,却显得观点重复,互相对抗。“虽然漫威电影制作精良,演员也非常用心,但还是像主题公园看的影像,电影应该是演员努力去传达感情和心灵感受的作品。”第一封信是马丁·西科塞斯惹怒漫威粉丝的信。《见字如面》的声线担当何冰朗读,节目批评的基调和野心,就是从读这封信开始。电影批判完了,是书评。王左中右,一个靠有趣的造字和广告文案走红的广告人,写过一篇批判“痛经美文书名”的文章。文学斗士鲁迅的选集,书名叫做《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胡适的是《此去经年,许我一纸繁华》;沈从文的是《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例子接二连三,文字儒雅又凑趣,选题本身已经够有趣了,
李光洁的演绎更是锦上添花。电影、文学的牢骚都有了明确的指向,接下来接招的就是音乐了。“这些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你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是这个样子,听众是无辜的。”2016年,李宗盛受邀参加金曲奖国际论坛,讨论如何批量打造歌手。李宗盛一听就火大了,随后给金曲国际论坛写了一封信。三封信,戏谑有之,严肃有之,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告诉观众,当今影文乐坛之糟粕不成样子。这还不够,还有两道酸爽大菜。“施耐庵致《水浒传》读者信”以及“柯南·道尔致母亲的信”。前者拿自己的作品开玩笑,说都是写着玩的;后者被读者逼得不行,向母亲发誓要写死福尔摩斯,再不做读者的傀儡。如果把《见字如面》比作精神游乐场,如此分类明确的后果,便是无聊,彻底的无聊。这一点在嘉宾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记者李锐嘉炮轰周杰伦的信朗诵完后,无论是许子东、
史航,还是吴伯凡,无意间从最开始火力集中的干货讨论,沦陷成了金句频出却没有结论的闲聊。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期《艺文志》的内容仍有警醒作用。去年9月,周杰伦发布《说好不哭》当晚,朋友圈刷屏、QQ音乐崩溃、自动上热搜。但是热度并不意味着口碑。随热度一起升温的,还有“新歌很一般”等评价。这首歌的豆瓣评分,也从刚发行时的8.2分,一路下降到5.9分,甚至没有及格。这不正是用实际行动印证了马丁、李宗盛等人的批判吗?别扭是一件好事选题的冲突,朗读与品读的不平衡,嘉宾之间总不能棋逢对手……缺乏张力和看头,让节目缺了力度,风度还在,只是魅力都消失了。那么,这是否可以说《见字如面》全然没有优点?不是的。如今是偶像的时代,流量的时代,《见字如面》能突出重围,连续三年站稳脚跟,非常不容易。《见字如面》不像其他的网综节目,有各种鲜亮面孔,有各路幕后爆料。它谈论的事物,是永恒的文学;它专注的目标,是挑战大众对速食节目的渴望。这本“书”就是反其道行之,失败的概率很大。然而,《见字如面》成功了。正是这种成功,给节目本身带了无限的焦虑:接下来该怎么走?《见字如面》就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年人,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走,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可最终选定了一条路,又在途中生出各种各样的犹豫,徘徊,走得别别扭扭。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在这个时代,再没有一档节目能像《见字如面》这样如镜面立于众人面前,猛烈地想要文学加入生活。在讨论周杰伦时,主持人陈晓楠引用了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多少要有运气,你要有喜欢听你歌的群众,又刚好不要被淘汰掉,因为现在年轻的歌手越来越多,你要跟他们竞争,其实不会被淘汰掉非常不容易的。”《见字如面》的价值焦虑不也是如此?或许它无法成为老少通吃的爆款节目,但它是这个看客导向时代最自我的节目。节目中呈现的别扭,正是这个节目“内心的写照”。它何尝不想,如切·格瓦拉般成为一代人的典藏之梦呢?本文作者|木森田@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本文版权归作者文化咖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