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敌营十八年状态:年代:0
主演:杜淳王鹏凯阿斯茹朱虹更新时间:2021-11-27 00:23:34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地下党员江波随国民党宣子奇部移驻上海。中共敌工部部长赵一青命令江波查清地下电台暴露原因和‘高船密谈’内幕。淞沪会战爆发,为消除日特对淞沪之战的威胁,国民党军令部采纳江波方案,决定对井上机关实施“刮骨”打击,江波担任突击队队长。后撤突围时,为掩护何昆送出重要情报,江波身负重伤。上海沦陷,江波受命国民党军令部潜回上海组建秘密情报网,与曾…
《敌营2》早已看毕,说句老实话,提不起什么动笔的兴趣,因此拖延至今。虽然早知道狗尾续貂几乎是牢不可破的真理,虽然之前的剧透多多少少也打压了心理预期,可是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有些许的失望。只是有始就该有终,无论如何总该对自己有个交待,顺笔瞎白话吧,写到哪儿算哪儿。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时候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放之四海皆准,文艺作品也是相同的道理。《敌营》第一部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时”,1927至1931,第一次反G高潮,中国人充分释放出身体里潜藏的全部“狼”性开始互咬,弱肉强食,一地鲜红,那叫一个恨似高山仇似海,心如铁石手做刀。当其时也,无论发生什么不可思议的事都不必奇怪,常在狼群混,哪能不挨咬,何况还是杀红眼的狼群。以“天时”而论,第二部也不遑多让,煌煌一部抗日史,其间多少离人泪、儿女情、英雄气、壮士歌、一寸河山一寸血……,只不过此时已是GG合作,不必自相残杀,枪口一致对外,从普通观众的道德观而言,不必纠结于豆、秸之争,更容易产生同仇敌忾之感,故事可以讲的更加堂堂正正、更加气壮山河。再说“地利”,第一部故事基本发生在军营,所到最大的城市也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州,背景相对有些小有些简陋,但小有小的好处,因为小所以简单所以独立。因为简单所以能够集中笔力,路人甲乙丙丁越少,越能够着力于几位主要人物的刻画。因为独立所以能够恣意挥洒,小小军营发生的日常小事,不可能见于正史,只要把握不背离社会大背景的基本前提,怎样胡编乱造都不妨事儿。反观第二部,故事发生在上海……国际大都会,冒险家乐园,三教九流黑白多道鱼龙混杂,背景相当庞大。大,当然有大的优点,随意哪一点铺陈开都将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可资利用的素材异常丰厚。但背景越大,人物线索越多,对编导的要求也就越高,既要条分屡析人物丰满、又要繁简合理故事紧凑,没有金刚钻真是揽不了这瓷器活儿,毕竟世上能有几个曹雪芹、罗贯中?且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万目聚焦之地,十里洋场、寻常巷陌,哪一处不曾被正史、野谈、文学、影视描摹勾画、涂脂抹粉过,也是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海滩,编造过了头观众自是不会满意。事实证明,敌剧编导的野心是巨大的,能力是不足的,手法是有些小儿科的,第一部中的小背景小故事娓娓道来,倒也整得风生水起很有些动人之处,及至第二部,驾驭上海这艘汪洋巨轮明显捉襟见肘,费力不讨好,故事讲的杂乱无章、主次不分,连篇累牍的日语对白,冗长而乏味,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都不到,妄图参与每一个历史重大事件的结果是可信度直线下降。将虚构人物穿插入历史事件是文艺作品的惯用手法,原本无可厚非,用地好了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比如小说中的后起之秀:穿越……但即便是穿越小说,其虚构人物参与历史事件也往往是以旁观者身份,不影响或很少影响到历史进程(那种直接穿到历史人物本尊身上的另当别论)。在第一部中,敌剧编导对历史事件的借用还是相对成功的,比较典型的是顾顺章事件和铁桶计划,
江波都参与其中。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参与”,整个事件并非因江波而起,也非因江波而终,他只是无数参与者中的一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不是舍他其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两个事件在《敌》剧中,只能算作借鉴,顾像顾顺章,但他不是顾顺章,铁桶计划似铁桶,但不是铁桶,“像”和“是”的差别勿庸赘论。许是尝到了甜头,编导在第二部中将对历史事件的借鉴发扬光大,京沪守备师、淞沪大战、机场、远征军,总之哪儿有热闹哪里就有江波“伟岸”的身影……(江师长==我BS创造你又不珍惜你的人,不是BS你),编导啊编导,你让我凭什么相信淞沪大战是由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江波挑起?每一个个体在历史面前都是渺小,所以,干嘛不以渺小的姿态溶入历史,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也许更好看。终于说到“人和”。万物灵长,社会主体,贪嗔痴慢疑,爱憎恶欲情,喜怒哀乐愁,所有的所有最终都归结而为“人”。电影也好电视也罢,可以没故事,可以没情节,可以没文化,但至少要有人,鲜活的、令观众心向往之的“人”。《敌营》第一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树人”的成功,男的女的、正面的反面的,无论你是否喜欢,至少那些人物实实在在立得起来,过眼而不望,就算想扯闲篇也能扯得出一长串废话来。这第二部……我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滩上,后浪退回水中央。本文版权归作者鹧鸪声住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