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个人寓言——关于孤独、现代性与存在主义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19 15:45:56人气:0
透明墙

视频透明墙状态年代:0

主演马蒂娜·格德克卡尔海因兹·哈克尔WolfgangM.BauerUlrikeBeimpold更新时间:2021-11-27 00:36:18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并没有给出姓名的女人(马蒂娜·戈黛特《他人的生活》饰演)。她和两位朋友以及她们养的狗一起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度假。安顿下之后,朋友提议出去散步,而她因为驾车的疲倦决定赶早睡下。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她发现朋友们整夜未归,而只有小狗卢齐思陪在她身边。担心的她想到旁边的村子打听消息,却发现她被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封闭了在这里,根本无法离开。电台中断,电话失去了…

不喜欢所谓文艺片的标签,厌恶者借此标签唾弃、讨伐这类电影,喜好者又沾沾自喜、擂起审美的高地。不过是取舍与个人追求不同罢了,少一些商业考量,多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所积淀的思考。至于这片子获得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提名,我是着实不懂。科幻是不是被误解了?其实片子是很浓郁的欧洲现代派文学的气质,卡夫卡般的,荒诞的结构设定之下是普遍的、现世的生存困境——孤独(为何普遍?影片甚至没有透露女主的名字,也许是别有用心的设计,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显然更具普适意味。这对习惯性用男主女主甚至自己起的绰号称呼电影人物的我,实在是件好事)。也因此,隐墙为什么出现,究竟是抑郁患者的自我封闭还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最后的男人又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不重要。(但其实,影片的代入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丝毫不觉得女主举枪杀人有什么费解之处,那一幕发生之际,屏幕前的我也惊慌失措,杀人几乎是必然。)动物与墙外静止的老伴也各有隐喻,掰扯细节咬文嚼字也未必不可。但我们不如多花些精力去关注主题。最浅的一层,是始终以画外音形式呈现的女主内心独白,表达的是女主在与人类社会完全隔离开后,内心的拉扯、煎熬、释怀乃至最后的平静。不如说,影片演绎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现代社会中那些受尽都市生活之困扰的人们,所向往的遗世独立的清净与孤独,是否真的可行。演绎的结果是:若非不得已,社会性的人,追求的只是相对的孤独而非绝对的孤独。同样地,换一个角度,影片其实以隐墙夸张化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孤岛般地生存在人海茫茫中。隐墙所笼罩着的,是每个人壁垒森严、密不透风的内心。荒诞在于,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渴望交流与相通(正如女主最初尝试着找寻出路),但也同时设下金汤般的屏障,以至于灵魂的沟通终成徒劳之举。一墙之隔,是千万人的心。于是乎,女主从最开始的努力,到最后放弃出走、不再寻找严丝合缝中的疏漏处,便象征着一个人摸爬滚打后的成熟,逐渐放下奢望、宁静地驻守内心。女主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死心的,影片没有呈现,但我心里有那样一个画面,一颗心终于熄火、最后一滴眼泪的流尽、最后一次哀艳而徒劳的挣扎……如果说以上的思考还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内进行批判与剖析,那么更深一层,便跳出了现代性,是女主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反思。女主经历了一种回归原始的生存方式,所谓的万物之灵——人类,与其它生灵平起平坐。女主渐渐“用我的大脑,念想着它古老恒久的心思”,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外物与本我的明晰界限化为混沌、归于无。曾经那个永远追求自由、不远融入群体的灵魂,已被如今的“我们”(人融入自然之后的一种共生状态,实质仍是自然)定义为贫乏与可笑,遑论臃肿的人类群体本身。最后,谈不上最深刻,但却是我个人主观色彩最浓烈的一解——关于存在主义的探讨。人是被抛掷到这世界上来的(女主被关在隐墙之中),有着许多无法超越的局限,但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意在说明每个个体的定义与本质,是经由每一次自己的自主选择加以确定的,是由自己源源不断地“存在”着。譬如书写,书的意义形成于逐字逐句地书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好,女主人公也好,都是自由的,都把握着自己的本质与价值。女主被命运框定在这样一个围墙内(围墙即外界的限制),靠着自己不断的选择与行走,踩出了一条路,这是存在主义的。(其实,既然扯上了萨特,那么上面所说的孤独,又何尝不能用“他人即地狱”来阐释呢hhh)我们看过许多社会寓言,讲荒诞的故事,辛辣批判社会。那么这部《隐墙》,便是一部个人寓言,把一个人的内心呈现得淋漓尽致了,社会还远吗?要知道,抽象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组成的。本文版权归作者不熬夜酷凉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