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部干净又真诚的“小糊剧”值得!)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11 09:53:44人气:0
何加加的桃花源记

视频何加加的桃花源记状态:第16集完结年代:2022

主演何德瑞黄思瑞蔡珩王瑛瑛更新时间:2023-11-30 12:33:34

都市职场小社畜何加加在遭遇了职场背锅失业、被男友抛弃的双重打击后,离开高压的都市生活,来到自然、美丽的田园乡间桃花源村,在这里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和她截然不同的作家方文宇,一个极端的利己一个利他型人格,两人从相互误会到携手解决问题,在田园风光和质朴的人际关爱中,何加加渐渐学会慢下来,审视过去的生活和自我,何加加逐渐学会怎样和人更好的相互理解、共同面对…

之所以以此为题,正是因为与这部剧的遇见是一种偶然,而且是一场“悠然”的邂逅,收获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在。或许是这部剧里有我熟悉的老剧的味道(即《一起同过窗》),如果同看了这两部的观众肯定能感受得到,说是“路桥川”的毕业作品再合适不过,不管是剧中多次出现的文艺话语,比如方作家念的那段令人心跳加速的爱情念白,出自于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雪》;或者一些打破传统的奇妙解释,例如方作家对于“小丑”的定义,固然有安慰陷入过去困境的何加加的原因,让人暖心,但未尝不能以此建构另一种“小丑”的形象呢?这些相似的特征确实会带给我像老朋友一般的温暖,尤其是在知道《同窗3》的种种不如意的情况下。机缘巧合知道这是我最爱的角色“班长”(武雨泽)导的,莫名地会让我相信这部剧的质量,事实证明,我的期待并没有受挫。个人认为,剧名“何加加的桃花源记”,有着至少三层含义:第一层,当把中学课本中“桃花源记”的记忆抹去时,关于桃花,我们会下意识地想到关于恋爱的桃花运,这部电视剧被归类于甜宠剧,播放app上也给它贴了言情的标签。如果说剧中借角色之口说出对旧定义的一些新解释不失为一种可有的观念,那么关于“甜宠”的呈现也是当下很多同类型作品可效仿的方式,而不是总是认为女主的宠爱是被给的,天降的,甚至这些宠爱都只来源于男主一人,为了宠爱而宠爱,这种糖不仅腻,也是包裹着糖纸的慢性毒药。在这部剧中,你会经常看到反套路的相处操作,比如当女主淋了雨受了凉感到冷时,男方也察觉到了,只不过,下一步不是将自己的外套披在女主身上,而是自己将外套拢紧了(因为他也淋雨了并且怕冷),更精彩的是后面那暖心又神奇的行动,用卫生纸裹住女主的身体来保暖,行为艺术就此诞生!其次,两人在恋爱中的位置是对等的,不仅指的是双向奔赴的恋爱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动的地方是有迹可循的,更重要的是双方对待爱情的自省态度:何加加这方,由于自己之前的失恋经历以及付出型人格,于是在明明自己喜欢对方的情况下,不再像原来一样被惯性所支配,既向方作家直接承认了喜欢的意思,也表示了“我要先学会喜欢自己再喜欢别人”的立场;其实女性自省的特质是比较常见的,相比之下,男性的自省似乎显得那么地稀有!尤其是“霸道总裁风”依旧不减其势,“普信”的威力如此厚颜无耻,在甜宠剧这一类型中更是盛行。事实上,真正的甜应是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剧中有一段既具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性质,同时也是少有的但本应有的场景:广播直播了方文宇对何加加进行的一番真挚坦率的表白(当事人不知广播外放),女主不是沉浸在粉红泡泡里无法自拔,而是对突如其来的举动不知所措,并没有立即做出这个答复。更细腻的处理还在后面:方作家在林老板那里得知自己的告白已经由广播传播到了整个村子,“林爸爸”说到了以往爱情剧中很少会站在女方的立场来思考的问题,以前我们大多认为公开表白是一件饱含浪漫的事情,但这种浪漫是限于彼此相爱的基础上的,如果不是处于这种情况的话,会给被接受者带来尴尬。于是,在“林爸爸”的启发下,当男主终于面见了一直躲避自己的加加,第一情况下不是抱怨对方,而是怕对方尴尬,并且担心自己的情感是否绑架了对方的情感?换言之,不是上位者姿态的占有,而是对等地追求想要的恋爱关系,真正地尊重对方的意愿;也不是满足一时的甜蜜的快感,而是遵循人物角色的内心所做出的选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路有冻死骨”时代的理想世界。《何加加的桃花源记》亦是如此,刻画了一个本可以如此、本该如此的世界,尤其是在当下各种变轨的环境中,当沐浴着剧中涓涓细流的风景时,当感受到剧中真挚细腻的温情时,你的背包里的负重自然会帮你减轻一些,你的内心会涌出一片一片的暖流。剧中不乏温情的场景:在第三集中,带着野性笑容的金银花充满自信地表演完“大名鼎鼎”的《公鹅湖》后,迎来了台下观众的嘲笑和不认同,何加加非常能够明白不被鼓励的受挫,于是就出现了“她为她鼓掌,他为她鼓掌”的暖心一幕,不知怎的,这个场景让我立即想到了《断章》中“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带有各自格调的浪漫。再有,经常可以看到安利这部剧时会说到看完三集之后你会看到另一番天地(不过我觉得前三集也很精彩!),也许一开始你是想看一场甜甜的恋爱,但看着看着,一些社会议题的呈现也会掺杂其中,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网暴以及两代人的摩擦关系等等。一方面,这些社会问题的讨论是这类小甜剧格局打开的地方,富有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是更大的一个挑战:如何调控好社会性与文娱性的尺度。庆幸的是,这部剧的把控尺度挺到位的,在呈现这些社会问题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观点的输出,但它更多借助生活中的小问题展开,铺织一层轻喜的基调,用温情来诉说,大大降低了说教性的效果,可以说是点到为止,留有余味。就像武导在之前的直播说的“这部剧好似一个白面馒头,随时可以拿出来,会越嚼越甜,越品越香!”个人认为最妙的是关于何妈妈“漏尿”那一段含蓄细腻的表达,这是只有尊重女性的制作团队才能拍出来的一幕,才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效果:何妈妈在女儿追问下的闭口不言,与女儿有着相同视角的不知情的我们也是心里犯疑,直到借温大娘之口才得知女性产后遗留的问题——盆底肌受损,因此做不了一些大跳跃动作,否则会造成漏尿的行为。这一段将女性产后遗留症指向一个具体的问题,会使之不留于空泛,让我们能够更加体会到女性生育所背负的东西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女性要承担的这些后果绝不是理所当然的,在她不是妈妈的时候也是她自己。当然,当上妈妈之后也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你。在此基础上,剧方做的更妙的是:虽然向我们抛出了这个问题,但它并没有进行过度的渲染,这其中的孰轻孰重由观众自己去思考。接着,我们来到剧名的第三层含义:这是“何加加”的桃花源记。而何加加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她,是任何一个人。因为有了“人”的加入,使得这座桃花源弥漫着烟火气,才能言之有物。这也是这部剧作突破一些标签的独到之处:在建构一个理想世界的同时,夹杂着人的弹性特质和缺陷,因为有缺失的一面才会有理想的一面。最有代表性表现这一层含义的当属何加加前后的成长过程。一开始的何加加是社会上的典型社畜,因为不谙社会所定的人情世故而被公司上层的内部争斗充当了背锅侠,导致被辞。如果说事业上的失败主要由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引起,那么两年恋爱未果及其后遗症更是暴露了何加加让部分观众无法忍受的一些缺陷,面对这样一个渣渣前男友,还这么难以放下。于是就出现了第一集中受争议的一个场面:何加加不受控制地破坏了别人的订婚蛋糕。这样的举动似乎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但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设计。首先,这符合人物当时情境下会做的行为,前男友遗留下的阴霾依旧笼罩着何加加,当看到这种自己幻想了无数次的场景,尤其是蛋糕上那鲜艳的红字“永不劈腿”,这是多么无情的嘲弄,一时的愤慨,一瞬的嫉妒,一念之差的冲动也是合乎情理的。这些举动恰恰表明这个女孩是不完美的,她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女孩,观赏效果也许不痛快,但却饱含一定的真实性和共情性。相反,当我看到弹幕上飘着“这明明是女主的错”时,我的心脏莫名地抖动了一下,对别人蛋糕的破坏固然是不好的,难道对他人恶言相向就不过分吗?此外,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能带领我们通向完美,如果一开始便是完美人设的话,又何来后期的成长变化呢?刚来桃源村的何加加是一个活在别人评价中的女生,会把他人对她夸赞的话记录下来,活成他人眼中的自己。其实一个人格的塑造确实离不开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如果一味地将他人的评价放在第一要位时,就会沦为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的后果。就像何加加一样,当遇到负面评价时会下意识地怀疑是自己的原因,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往往忽视自己的心情。可是,就如剧中方作家给何加加写的话“有不足点缀,人才真的完美”,而且,这种极度的“利他”人格的底色是善良和热心,是她不完美性格所造就的美好珍贵的东西。我很喜欢剧中何加加的一句台词“它的过去和它的未来一样重要,先整理好过去比较重要,先尊重过去比较重要”。剧中的“它”指的是桃源村,但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换言之,接受不完美才能接近完美。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