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关注公众号,回复“巴黎夜旅人”获取片源2022年拍出了哪怕出现在80年代夜间电视节目也毫不违和的电影。从故事背景、色调、画幅到文化生活,复古得令人迷醉。以此致敬和缅怀80年代。2022年的
艾曼纽·贝阿和
夏洛特·甘斯布都不再年轻。但她们特别有辨识度的声线,刚好适合主角职业设定——《巴黎夜旅人》电台节目主播。深夜电台在80年代后期式微,但夜旅人们热线分享的情感故事,乘着电波,透过夜雾,给失眠的、为生活奔波的人送去抚慰。正是这档《巴黎夜旅人》节目给了伊丽莎白母狮一样的力量,哪怕自己再落魄,也有能量好好活下去,甚至帮助流落街头的少女Talulah。伊丽莎白晚上在电台工作,在理性出走的黎明时分回家。白天继续到图书馆工作,并在那里收获真爱。孩子们会长大,各有各的追求,伊丽莎白和男友也有了新的人生征途。一家人在熟悉的房子告别。聚散终有时,再不舍,相伴也只是人生一程。未来还很长。人生不应是一去不复返的既定轨道,亦不存在脱轨;而是广阔的草原,任由驰骋。电影很平和,就像主角搬家时翻出的老匣子,娓娓道来每一件旧物的故事。妈妈离婚后自我倾诉自我疗愈的日记本、家庭录影带、心爱女孩的照片、剩下半包的万宝路……这些生活碎片构成的回忆,供我们在往后漫漫良夜品尝。比如年轻时美好又义无反顾的爱。有一段是,伊丽莎白的儿子和Talulah两人在塞纳河边喝酒。男孩重心不稳,后翻下桥,Talulah毫不犹豫跳入河中相救。两人在桥底烤火,瑟瑟发抖,相互偎依,拥吻。属于年轻的狼狈。未曾拥有过什么,也就不怕失去什么。1984年的巴黎电影院播放《鸟人》,《圆月映花都》,墙上还有《德州巴黎》的海报。《鸟人》(1984)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埃里克·侯麦的《圆月映花都》(1984)众里寻他,蓦然回首维姆·温德斯的《德州巴黎》(1984)失而复得的亲子关系,公路上重获的爱BGM致敬80年代电子乐,略带失真的效果,简单、迷幻,恰到好处的表现日出之前、长夜未央的孤清。把人推向远方,将寂寥放大。点进去作曲家AntonSanko的其他作品,原来还为妮可·基曼的《兔子洞》、LGBT片《真心半解》等片配乐。都是我印象深刻的调调!本文版权归作者扬花点点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