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执着,败也执着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9 20:25:07人气:0
鹤唳华亭

视频鹤唳华亭状态:更新至60集全年代:2019

主演罗晋李一桐黄志忠张志坚更新时间:2022-09-28 16:15:50

皇太子萧定权少年丧母丧妹不与父亲亲近,早年的经历让他对亲情极度渴望,总是想竭力留住身边仅有的亲人。对于父亲,萧定权又敬爱又畏惧,既期望获得父亲的肯定,又害怕面对希望落空时的窘境。而齐王及其岳父中书令李柏舟屡屡制造祸端,不但迫害了萧定权身边仅有的珍视之人,还令萧定权与父亲间的隔阂日渐加深。太子老师卢世瑜曾希望清流陆英接替自己成为太子坚实后盾,没想到阴差阳错让陆…

以下是十三集时候写的……现在看……感慨就是这个题目。师徒父子,君臣家国。这是此时提到这部戏的时候我作为个人最想讨论的东西。可惜现在片子没放出几集,无法统观全局,说这个未免早了些。关于这方面能拿出来说的东西,未免也细碎了些。因此,就让这个题目这样放在这里,等全剧完结之后再回来看吧。坦白来说,《鹤唳华亭》的小说我没能看完。那是十几年之前的事。那个时候我还在读中学,看到这样美而凄清的名字,再看到作者叫“雪满梁园”,眼前便已经编织了华丽清寒的图景。这样的图景催促我去阅读,且当时的我未曾失望。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文字中细密真挚,宁静温柔的情感,细细密密,清冷润泽,光辉犹如珠玉。然而,这样的阅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偷闲,我记得这么多,却唯独没怎么记得文字的内容。换句话来说,那个时候,我没能成功地走近主人公的悲欢。后来不知怎么地放下了,放下就放下,没有再拾起来。当时同时阅读的作品有《三京画本》和《庆熹纪事》。如今,后者也在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之后宣告完结,而前者似乎就停滞在了时空当中,成为了一个不曾了结的传奇,一个读者与作者十余年间共同的绮梦。《鹤唳华亭》与它们一样,被我留在了那段时光之中。再后来,听说作者几易其稿,删改无数。然而到那时候,我已经不再处于能够阅读此类作品的心性之中了。因此,对我而言,这部作品的原著如同十几年前听过的一个渺茫乐章,旋律不可复记,只记得听闻时所感受到的寒冷与怅然:华亭鹤唳,岂可复闻。这是个注定悲剧的故事。那个年月,此类作品的女性写作者有许多惊才绝艳。与其说他们当时进行的是专业的写作工作,不如说她们是在用文字进行一次深入而漫长的旅行与探索,编织向读者展现那个或许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横亘在青春年少时候的梦境——我们曾经如此执着。或许在不能理解的人来看,这是极细小的事,但是对创作过并且最终走上创作道路的人,以及每一个成功与作者共振过的读者来说,这都是极郑重的事。两年前,我重新看过小说初稿,带着审视,审视作者的思绪与技巧。虽然知道这样的审视苛刻且不公(因为时过境迁,也因为语境不同),但是同为写作者,虽然自己还很初级,这种审视却无法避免。也不应去避免。对文本的审视之中,最让我介意的便是:初稿对情绪与造境的执着。这种东西或许在女性写作者的初期许多人都有过,但是更有许多人被它耽误了太久,以至于不能超脱。许多事情知易行难,这类自己也遇到过的问题,在看见当年别人探索的时候,便有一种完全不自量力的居高临下。这样的审视让我内心的许多疑问愈演愈烈——例如:这样的叙述是否是必经之路?这样的表达是否正确?除了这样的选择之外,是否有更高明的处理方法,和更严谨深沉的定调呢?直到电视剧上映,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如果不说上面这些,我很难精确地表达出自己在看到这部剧的时候内心的惊喜、惊讶和激动。电视剧的编剧是作者本人。看完两集我便发现:作者对自己的审视、纠正,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精进,比我作为一个读者能够想到的多得多。十几年过去,我长大了,雪满梁园也变成了真正成熟老辣,能够打动人心的创作者。这一次作为观众,我与作者的共鸣至深:无论是对父子母女、君臣家国的模式探索,还是对其中蕴含的情结和母题的表达,作者在主线和支线上,都同时给出了一个相当严谨复杂,非有所经历和感悟不可为之的答案。可惜若是此地细细说来,难免剧透太多。故而同样等待完结再聊。第一集没有什么滞碍就可以看过去。叙事在构造一个架空世界的时候保证了顺滑。这是难处。其实架空相当难写。真正的历史环境,每一个细节都是顺的,也是观众所熟悉的。但是一旦架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有说服力。我见过太多开场,一上来就想把所有的设定都怼给观众看,并且奢望观众记得——这怎么可能呢。故事的开局,首先是“美”和“疼”。坦白说,“美”虽然重要,但是已经没有那么重要。这两年来,哪一个大制作的古装不是在服化道上下足了功夫,美不胜收?但是真正让人击节赞叹的东西,其实是少之又少的。精致华丽的服化道常常成为陈年月饼的包装盒。观众开了三层盒子,然后咬到甜腻无味的点心——在开始的时候,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审视和戒备。毕竟点心好吃不好吃,与包装纸有时候也有点关系,但总体而言关系不大。而“疼”,真切实在。你看得见太子朝堂上下的进退难为,也看得见他对父亲和师傅的真挚感情,更不禁要问:故事开局中的那个雪夜,究竟发生了什么?面对臣子的请愿,皇帝会作何态度?太子在雪地里冻着的时候,皇帝究竟在想什么?一场又一场的雪,在造境上立下奇功。它们足够美,而其中的记忆与故事,又足够疼。这两集中,叙事与剪辑都堪称从容与顺滑,没有着急展现的设定,没有急于从屏幕里伸手,强拉住观众共鸣的情感。它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将故事悬起来,让观众的疑问自然而然地走出来,而镜头与叙事沉稳且无声。故事在推进,而横亘在观众心头的疑问萦绕不去:这样一个皇帝,作为君主是如何看待两位王爷的?作为父亲,又是如何看待两个儿子的?太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滞涩,复杂,绝不仅仅是紧张和不睦那么简单。如果观众仔细看下去,就会发现皇帝处处任凭巨大的危机降临在太子头上,但是内心似乎并不是真正想着要废掉他;皇帝似乎宠爱齐王,但是那种宠爱,或许只是因为他个人贪恋那种父慈子孝、夫妻和乐的凡俗生活——作为帝王几乎是唯一无法得到的东西。乃至于朝堂一场的前后,皇帝对太子的隔膜和冷漠之中,隐隐含着的似乎还有忌惮。这一切,凭借太子和皇帝两位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和精致如珠玉的台词,完全足够让观众琢磨不尽。此地,黄志忠老师作为皇帝的角色安排堪称完美。我仍记得他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立仁:一身孤寂,九曲回肠。他与饰演太子的罗晋的对手戏,以及不对手的戏,都让人回味无穷。那些观众心头的疑问,不在一处对白里,不在一处动作中;却藏在每一处对白里,每一处动作中。剧中,你不需要记忆,却不由得不询问。似乎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但是故事它就那样细细密密、悄无声息地,像夜里的雪一层一层铺满大地。虽然没有故作紧张的悬念迭起,然而每一个悬疑点都紧紧扣着人物本身。也就是说,是人造成了悬念本身,而非人物被悬疑和紧张的剧情拖拽而行。这需要极高妙的编剧手法,也需要相当的情感克制。另一方面,这样的克制单单编剧自己有也没什么用,它更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很多导演拍戏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对人物进行凝视,而忘记全局的样貌。这样的处理手段在浅显的剧情里或许没有问题,还能给人带来愉悦,但是难免失之浅薄。《鹤唳华亭》中,镜头的冷眼颇有几分天地不仁的意味,让人尤为惊喜。第一集的时候,有一个让人预感全剧很有可能不错的细节:太子在雪中跪了太久,最后体力不支,甚至要人背回去。此后三日,是加冠的典礼。典礼前,太子脸色发青,人不算有精神。此时若是一般的演员和团队,处理典礼往往有两种方式:要么,太子好人一个,精神抖擞地应付完了典礼,忘记自己不久之前差点被冻死;要么,太子开头就被冻病了,这么好的虐点不能放弃,于是演员病得好像身患绝症,以此收获迷妹的星星眼。然而此地,剧中的真实处理是:太子一方面要应付各方面来的稀奇古怪的幺蛾子,另一方面还在跟哥们和身边人聊天。他脸色不好看,人也没什么精神,但是应对日常未有丝毫失仪。他一声都没咳嗽,但是明显处于一种不豫。说人话就是——演员没什么过火的表演,却向观众精确传达了一件事:角色感冒了。既然说到这里,就多说两句主演罗晋。我对这位演员不熟,先前零碎地在电视上看过几眼,印象不算深刻,倒也不坏。因为在电视上扫过的都是肥皂剧,所以或许没有坏印象已经是个不错的印象。看第一集和第二集的时候,也觉得他演得不错,但是也并不觉得是那种可圈可点的不错,只是没什么让人吐槽的地方。但是当故事进入第三集,就算演员的相貌主观上并不觉得惊艳,我也不由得惊叹:真好啊,演得真好。王子皇孙,要演出那种从容并不容易。更何况对于这个角色而言,这种从容不是悠游容与这么简单。它贵气的同时有温柔,也有克制、委屈和压抑——甚至有的时候,还需要有一些迷茫。无论是对亲情,对朝局,还是对自己的未来。有时候对看剧有些厌倦。一个原因在于,但凡到了大段台词,要给观众留下重要印象或者“反杀”的时候,主角难免都有一种“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名场面预警”、“快看我演得超好”的感觉。他们一瞬间瞌睡结束,精神抖擞,戏精上身——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话剧团的考试。其实,切题的、细致的、好的影视表演并非如此。罗晋的几个大段台词,都无背词或者炫技的意思,只是恳切,只是宁静,只是压抑,只是真挚。看不出演的痕迹,那一刻,他只是一个孤独的皇子,一个没能送别母亲的少年,一个得不到父亲的爱的儿子。眼里的国家与天下并不需要慷慨激昂,激情澎湃。他胸中的万里江山也不需要强烈的眼神、动作去表达。他说:“这是我们生于皇家的职责”,语气淡得就像“今天外面下了一场雪”。这是使我觉得罗晋最厉害的地方:举重若轻,处理大场面,稳而轻盈,像贴着薄冰滑过去。  可以说,我对这个片子一开始有多少审视和怀疑,在播出之后就有多少赞叹与惊喜。从前不知好歹,与朋友说过一段俏皮话。大意是我自己少年时候学过中国画,画山水,画得一片混沌糊涂,非但是不好,简直连坏也算不上。但是画完之后,老恩师会亲手为我“点苔”,即用浓淡墨汁和三青色点染苔藓,以达到平衡和升华画作的作用。无论我画得多糟,经过这一步,画作都会焕然一新,简直可以裱起来撑门面。乍一看好得不得了,仔细一看才知道,还是一个不成手的少年点染的一堆浆糊。而现在的影视剧中,那些技艺炉火纯青的老演员们,简直也被当成了拿来点苔的东西。成了整个作品中唯一老辣而成熟的色泽,掩盖主演与剧本的一片混沌。一开始在主演里看到黄志忠、张志坚王劲松三位老师的时候,我就是这个想法。老朋友都知道,我是王劲松老师的迷妹,但是最近我甚至有点不爱看他。原因很简单:如果他老人家是全戏唯一的看点,那这个戏还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五集看过去,我不得不说,奸臣坏蛋专业户张志坚老师的中书令,只让我记住了朝堂上的紫衣服和吊着下不来的三白眼;而王劲松老师扮演的太傅卢世瑜,更是个存在感微弱的干巴老头儿。两位老师最大的交锋就是:在气场中让观众知道他们不对付。然而对此,他们连个多余的动作也没有。——这真是让人惊叹。两位老师微弱的存在感至少证明了两点:其一,像王老师张老师这样的国剧界中流砥柱,不需要在这部戏里,利用不多的戏份、打起十二分精神撑场面;其二,也就是我最为开心的一点,那就是整个团队,并不需要谁拿出什么话剧团风范。这些点睛的苔点隐藏在原本精妙青绿山水之中,为整个画作增色,它们浑然一体。  目前看来,全剧很好地把持着一个度,它足够“爽”。足够“疼”的同时,竟然也足够“静”。它极优雅,却没有曲高和寡的意思,奇崛与令人舒心的“爽点”都隐藏在这种优雅克制的平静之中。作为一个影视方面的学人,最喜欢的便是整部剧的定调。它给自己的定位既不是权谋,也不是历史。它只是一个原原本本的故事,有着故事原原本本的样子。它不需要煞有介事地告诉观众自己的阴谋有多真,气度风骨有多恢宏,它只是将故事中的人放在故事中的世界当中,再将这个世界平正舒缓、从容不迫地展开。我好开心,因为我在这样的开局里,看到了“不急”的力量。然而,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它并不曲高和寡,反而有些精致的舒爽让人欲罢不能。到最近的剧情为止,太子的整体感觉确实是压抑的。但是每次逼到极致的时候,又都能有恰到好处的爆发与释放。那种释放从未消弭局势的阴云密布,却又足以让观众长长舒一口气。这种释放恰恰是观众的刚需。主创们不仅尊重了这种需求,而且没有恶意地贬低这种需求。这样的“爽”与“虐”,在此处与前文所说的“清”与“正”并行不悖。写到这里该结束了,就再说几句感慨。《鹤唳华亭》虽好,宣发却一直没什么动静,堪称冷清。若不是持续关注,我也不会知道它就这样静悄悄地上映。最近凭一己之力,少说安利了十份出去。不过,它到底“好”在何处,又是为什么让我心潮澎湃乃至于激动,在此之前我觉得无人可说,只好都说在这里。说句老实话,看到六十集的体量,我不由得在心里打个鼓:万一水了怎么办?但是另一方面,单凭这样的开局,这样的定调,我便有理由觉得:我们能做得好,我们已经做得这么好。这条路可以走下去,它不是死路。此时此刻,无论是季节与行业,都同剧本身一样在严冬之中。但是这样的严冬里,单凭这样一句“可以走下去”,也就足够了吧。最后一件事:王劲松黄志忠张志坚三位老师的组合,梗太多。就算他们个个压着打,但是相信我,老粉关注,收获快乐。本文版权归作者年轻人牛逼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