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htClub搏擊會美國/德國 1999導演DavidFincher大衛.芬查編劇JimUhls主演EdwardNorton愛德華.諾頓BradPitt畢彼特HelenaBonhamCarter海倫娜.寶南.卡達初看搏击会的时候,感觉只是爽罢了,但后来仔细回想了一下,越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下面想提一提这部电影与四个人之间的联系,也许导演本意并非借助他们的学说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至少这是看完这部片子我所得到的的启示,或者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至于这种联系是否有些牵强附会,还请各位指教。阿图尔·叔本华叔本华(1789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一开始便在JACK这个角色身上得到了体现。典型的例子有在JACK参加互助小组时与BOB的对话:quot;Ifoundfreedom.Losingallhopewasfreedom.quot;明显的带有浓厚的悲观绝望色彩,把人生看作永无止尽的痛苦和灾难。每日精神恍惚,游离于电气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感到失去了内在的自我,被一整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所操纵束缚,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复印机的灯光来回闪动,眼前的景象亦幻亦真:quot;Everythingisacopy…ofacopy…ofacopy…quot;周围被毫无意义的物质所环绕,镜头游离在废物之间,家具如影子一般出现:quot;Likesomanyothers,IhadbecomeaslavetotheIKEAnestinginstinct.quot;与人相处总存在着隔阂,谈话也不过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从未达到真正的交流目的,这一点由JACK和MARLA的一场对话可以看出:quot;Idonx27;tknow.Whenpeoplethinkyouaredying,theyreallylisten,instead----insteadofjustwaitingfortheirturntospeak.quot;由于无法从苦闷中寻求出路,JACK在偶然的情况下参加了一次绝症互助小组,不想竟因此而上瘾,终日沉迷于想象中的精神疗法以自慰,逃避现实带来的重负,这与叔本华所提出的quot;通过寻求涅磐境界来超脱人世的痛苦quot;是否正不谋而合?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皆为痛苦,因为人在本质上是意志的,意志有欲求,总是向前挣扎,因为挣扎是它唯一的本质。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所以一天不得满足就要痛苦。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这里就指出欲求是痛苦的,因为它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quot;痛苦不是从外面涌进来的,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内心里兜着痛苦的不竭源泉。quot;这使得人生在世就是痛苦,要取消痛苦,只有放弃意志,压制自己本能的,原始的欲望,对于社会的金钱、名誉、地位漠然视之。JACK信奉的就是这种精神。至于对叔本华哲学的看法,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姑且不论他哲学中所带有的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否有过多的主观倾向,纯粹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是难以让人认同的(尤其对于结构主义者来说),更何况他所举出的那些个例子大多不过是个人的想象,缺乏说服力。JACK追随着他所主张的生活方式,而最后却被自己的里比多所控制,难以与外界沟通,就干脆彻底将自己隔离开来,以清高的姿态对待人世,依靠垂死的互助小组。外表看似获得了安慰,其实深藏内心的潜意识已经蠢蠢欲动,伺机爆发出来,越是拼命压制,反而可能爆发的越为强烈,而本片正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导演这样的安排是否出于对叔本华哲学的批判?或者仅仅在谴责物欲横流的社会?我认为怎样理解都无所谓,因为文本的意义完全在于读者自己。弗里德利希·尼采同样作为一位德国哲学家,尼采深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1865年转入莱比锡大学的时候初次获读了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同时在他1872年出版的著作《悲剧的诞生》第五章中引用叔本华关于音乐的论述,并且吸收了叔本华的宇宙是一种意志的表象的看法。但是在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上,尼采却与叔本华彻底决裂了,前者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气息,而尼采却主张一种乐观的精神。他提出:quot;习惯使人双手伶俐而头脑笨拙,一切价值都必须重新评估。quot;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是在对理性,意识和信仰的分析上展开的。尼采认为:理性和意识只是人类复杂的精神活动中的一个方面,而并不是持久,永恒,究极的东西,更不能作为生命活动的精髓,不过他也没有随便把理性丢在一边,在这里,他驳斥了叔本华的假说quot;凡是存在的皆为有意志的东西quot;的说法,提出:非理性者毫无快乐和痛苦可言,理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而对于基督教,尼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旧的道德体系来对待的,基督教轻视人的本能,扼杀人的意志,这是对生命的根本否定,所谓宽恕谦让,自我牺牲的处世原则不过是颓废病态的道德伪装罢了。基督教要揭发世界的败坏与丑恶的决心,已经造成了世界的败坏与丑恶。尼采痛恨上帝虚伪的教条对人类的奴役,进而提出了quot;一切真正的高尚的道德来自得意的自我肯定之中quot;。所以,生命的意志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懦弱妥协或求得生存,而是对权利和力量的表现,生命意义的大小取决于力量的强弱和对痛苦的抗争的磨练,取决于个人的自由自我的意识。到这里,尼采已经完全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关于权利意志的哲学体系,从而推翻了叔本华的克服消磨意志的观点,更加具有煽动性。对于尼采的思想,我不想用一些疯狂可怕或是反动唯心主义之类的不负责任的字眼来评价他,同样轻率的指责他是纳粹主义的根源是不公正的,对于这样一位开创近代哲学先河的哲人,也许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在影片中,我认为尼采的思想主要是在TYLER的身上体现的,这个角色象征了他理论中所提出的quot;建立超越人格quot;的超人形象。超人是能将权利意志发挥到极致的人,一方面是超出人类和庸才的天才艺术家,征服者,另一方面又是低于人类,一切行为皆出自动物式的本能的人,超人神秘并美化了动物的本能,几乎把原始的欲望与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等同起来,达到一种极度自由的境地。尼采指出超人必须以下具备五种品格:1)超人可以超越自身,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弱者(末人或群畜道德的产物)。2)超人是真理道德规范标准的创造者和界定者。3)超人是自私的,自由的,自足的。4)超人敢于面对人类的最大痛苦和最大希望。5)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受到痛苦的磨练,所以意志更为坚强。6)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完全的人。在片中,TYLER是一个从JACK身上分裂出来的人格,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构角色,却用具体的影象展示出来(具现化了),用我在前面的话说,就是压抑太久的尼采精神从叔本华精神中分裂出来,一步步向极端发展,他的表现就是活脱脱的一个超人形象。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就大概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抗拒物质主义,放弃苦心经营的优越的条件,自制炸弹破坏了自己的IKEA家居,住在一栋破旧的危楼中,雨天漏水,电器短路,设施极为恶劣。2)崇尚极端的精神自由,随意从事破坏活动,举手投足都散发出不屑一顾的叛逆精神。3)不断让自己经受痛苦的磨练,开办搏击会自我摧残,向自己手上倒腐蚀性化学药剂。4)蔑视一切社会虚伪的道德假象,痛恨基督教信仰上帝的思想,这点在JACK被TYLER倒上强酸时的一段对话表现最为明显。5)主宰弱者,建立自己的军团反抗社会,宣扬消极末世思想。这样的概括大致体现了TYLER的个性,两者对比立即一目了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的哲学曾被希特勒奉若神明,他的某些理论与法西斯主义有莫大的关系(其实我认为责任并不在尼采本人身上,只是他不幸的被quot;选中quot;了而已。编注:歪曲亦来自尼采的妹妹对其手稿别有用心和有目的的整理方式)。而在片中,TYLER也有近乎纳粹式的表现,比如:用偷来的人体脂肪做肥皂,炮制针对社会的大乱计划等等。他手下的军团都只不过是一些听命与他的机器,一旦旁人问起大乱计划或是搏击会的内容,他们只会说:quot;搏击会第一条规矩是你不向任何人提起搏击会……quot;即使身边的人被射杀,也只是死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傀儡而已。不过我并不认为本片有宣传法西斯主义的倾向,以上这些相似之处只是我自己的一个可能的解释罢了。西格蒙德·弗洛依德看到这个题目各位应该很清楚我想要讲什么,弗洛依德的理论无论在心理学界、哲学界、文学界或是电影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曾经盛兴一时的超现实主义流派和意识流风格的部分灵感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他的学说。这里我不想多说精神分析这一心理治疗方法,而是想讨论一下弗洛依德对潜意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所占的地位的描述,因为搏击会中从头至尾都闪现着他的影子。当然,两者间的联系应该是很明显的,TYLER代表了JACK被压抑已久的里比多,潜意识的作用过分的展现出来,甚至上升成为意识所不可控制的另一重精神。然而我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MARLA这个角色是否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即使把她拿掉,前后叙述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同样不会影响剧情的展开,但是JACK精神分裂病症的爆发原由就会显得有些牵强了,或者说缺乏一个潜藏本能的quot;引爆器quot;。现在,导演为这个爆发的原因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借口,那就是弗洛依德所说的生存本能之一的性本能。要知道弗洛依德是如此看重性欲在人类潜意识活动中的地位,以至于甚至有些评论家将他说成是一位quot;淫秽的quot;思想家。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的第三编关于精神分析法的入门介绍中,他几乎将所有的病例解释为患者对性欲的渴望,连没有发育完全的幼童也不例外。听上去似乎过于牵强,将他的理论冠以淫秽的字眼不无道理,但弗洛依德似乎对自己的解释很有信心,并且宣称他的观察工作都是quot;特别艰难,困苦而专心致志的quot;,不是子虚乌有的幻想,况且精神分析的方法确实被一些quot;摸棱两可x27;的例子极好的证明了。在电影中,这样的解释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JACK的本能被MARLA在某些方面的暗示引爆,从此以后就一直与TYLER保持纯粹的肉体关系。一开始JACK在梦中与MARLA共赴巫山的场景正起到一种梦的暗示作用,两人的关系就因此一直暧昧不清,最后也正是有MARLA将TYLER的秘密道破,这样获得一个近乎圆满的剧情结构。第二点是关于弗洛依德的quot;死本能quot;理论,这里就要提到他的quot;三部人格结构quot;的观点。所谓的quot;三部人格quot;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即饥饿,破坏,攻击,性等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自我指平日生活中实现了的本能,而超我指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体系,一方面是通常所谓的良心,另一方面是一种quot;自我理想quot;。超我对本我起到一个限制和束缚的作用,两者之间互相对立协调,最终以自我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依德进而推广到人格的三个部分之间充满了斗争,强调了社会文明和个人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精神病的起因就是由于超我长时间对本我的压抑造成的,是潜意识中人类欲望的替代物。在片中,JACK在办公室里说:quot;我以前是个好好先生,别拾到什么废纸就来找我quot;,表明他的本我受到长时间的压抑,每日重复相同的工作,服从老板似是而非的命令,最终造成了精神分裂,导演为了不使TYLER的出现太唐突,起先就埋下了伏笔,一共有以下四处(可能有总结有误的地方):第一处:JACK凝视办公室复印机的灯光时,有个穿红皮衣的身影一闪而过,那就是TYLER(请仔细看,时间很短)第二处:夜晚JACK走出互助小组的大厅时,向左方的道路上看,TYLER身影再次出现,时间还是很短第三处:在医院向医生求药的时候,医生转过头来跟他说话,看到TYLER身影。第四处:第一次见到BOB的互助小组组长发言的时候,TYLER的身影搭着他的肩膀。于是在TYLER出现后JACK对老板的态度完全改变了,由恐吓到威胁,TYLER的言辞从嘴里跑出来:quot;想象一下你在和一个极端危险的人物说话,平日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但随时可能端起机枪跑遍每个办公室对人群扫射……quot;后来还通过自残的方法勒索老板一大笔酬劳(不过那段拍的有一些滑稽)。破坏的欲望一步步表现出来,直到后来一手制造出恐怖活动和暴力事件组织地下秘密团体来对抗社会,象征了个人利比多的极端释放。弗洛依德一整套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理论都可以在电影中发现。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其实布莱希特的思想并没有在片中体现,我想提他主要是因为电影的叙事方式与他有莫大的渊源。TYLER和JACK象征着两种不同精神的二律背反,用传统的方式无非就是把这个人物表现的更加矛盾罢了,编剧者的工夫大多花在台词的处理上,然而DAVIDFINCHER却采用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荒诞的,更具颠覆性的方式:将不存在的思想实体化。不仅如此,实体化的精神还要和原来的精神搏斗(当然就是自己打自己),要能把强酸到在自己手上,要能秘密的策划一件事情而不被自己发觉~~听起来是天方夜谈,然而如果你能接受MATRIX中的观点(其实也就是让·包德里亚的观点)的话,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正如一个梦游症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确定自己睡觉的时候是不是真正躺在床上,换句话说,大脑通过神经和感觉器官与外界作用,但是一旦某天感觉器官欺骗了你,自己绝对无法察觉这件事。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追求理论上的完美和科学上的可行性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他本身也包含了一种对科学的嘲讽,尽管这层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实际上这种天才式的创意并不完全来自DAVIDFINCHER本身,而是早在1941年就被布莱希特极其相似的运用在他的寓意剧《四川好人》当中,早在1927年就开始构思,并且反复修改,随着主题不断深化,也需要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最后才确定了由同一个演员扮演两个角色的方法。少女沈黛(善的代表)和他的表兄隋大(恶的代表)是一个人,演员借助面具在不同身份间转换,他的本意是行善,但被外在的压力逼的走投无路,只好请表兄隋大用卑鄙的手段解决问题。每当隋大出现的时候,沈黛随之消失,生活境况也会变好,隋大一走,沈黛受到各式各样人的欺骗。夹杂在他们中间的还有一个第三者飞行员杨荪,类似于MARLA这样的角色,令沈黛陷入犹豫不决的取舍中,最后被杨荪识破身份。这些要点,都是与搏击会有许多共同之处,尽管从以往戏剧的理论来说,这种方法缺少可信度,显得荒诞,但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深度,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内涵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布莱希特还有一项名为quot;间离效果quot;的戏剧理论,这是一种类似于新小说派创作原则的戏剧创作原则,另外近代一些结构主义者明显受到他这个理论的影响(罗兰.巴尔特就是个好例子),要求作品不可以把观众的思维限制在作者的思维之内,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要求观众一改往日观看戏剧时被动享受的地位,而是和作者随着剧情发展一起进行思考探索,或者说作者不可以通过一些例如论述明晰有条理之类的手法将他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观众,每个人看完一部剧都应该有不同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才能充分发挥戏剧的价值。这样就不难理解布莱希特运用那些可疑的表现手法的原因了,同样也可以很轻松的把原本人们对他批评指责的地方化为一种美德,但不单单是一个借口。再搏击会中间,有几处我自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间离效果,下面把他们大概的罗列出来:1)JACK在介绍TYLER是一位电影放映员时,提到quot;香烟印记quot;,后者的手指着右上角的一个黄色圆圈,右上角就真的出现了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很奇妙的隐喻。2)片尾TYLER在大楼内用手枪抵住JACK的嘴,这与一开始的场景完全一致,然后TYLER开始问:quot;WOULDYOULIKETOSAYAFEWWORDSTOMARKTHEOCCASION?quot;JACK的回答却开始不同了:quot;ISTILLCANx27;TTHINKOFANYTHING.quot;重点在多加了一个quot;STILLquot;-DAVIDFINCHER特地让TYLER说了一句quot;倒叙的幽默quot;来提醒我们。3)还是在介绍TYLER是一位电影放映员时,JACK说他喜欢在家庭影片中加入不良镜头观察观众的反映,结果最后带了到了大楼倒塌完毕,片尾字幕出现时之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不良镜头一闪而过,当时这个特殊暗示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些间离效果所达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不光是剧情增色不少,同样引领观众脱离剧情的束缚,面对一个茫然无知的领域,这些前卫的手法是搏击会看上去更像是一部实验电影,就如爱森斯坦拍摄的关于蒙太奇的一些短片一样。实验是很成功的,但却没有造成影响,MATRIX中的创新已经变成一种流行,而搏击会中这些叛逆晦涩的电影语言迄今都默默无闻不被人们关注。当然也确实如此,我们不能期待大众像接受KENEAUREEVES英俊的脸蛋一样接受他,也无法逼迫他们从头到尾的把它看完再和导演一起探索什么深度。尽管如此,搏击会不失为一部经典,其中有种独特的令观众狂热崇拜的力量,这是那些大片(MATRIX除外)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附赠在影片互动菜单开始前的警告信息,原文和译文如下WARNINGIfyouarereadingthisthenthiswarningisforyou.Everywordyoureadofthisuselessfineprintisanothersecondoffyoulife.Donotyouhaveotherthingtodo?Isyourlifesoemptythatyouhonestlycantthinkofabetterwaytospendthesemoments?Orareyousoimpressedwithauthoritythatyougiverespectandcredencetoallwhoclaimit?Doyoureadeverythingyouaresupposedread?Doyouthinkeverythingyouaresupposedthink?Buywhatyouaretoldyoushouldwant?Getoutofyourapartment.Meetamemberoftheoppositesex.Stoptheexcessiveshoppingandmasturbation.Quityourjob.Startafight.Proveyouarealive.Ifyoudonotclaimyourhumanityyouwillbecomeastatistic.Youhavebeenwarned......Tyler警告如果你正在阅读本文,那么这次警告正是为你准备的。你所读到的本文中的每个词都是你生命中又一秒钟的浪费。你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吗?你的生命真的如此空虚以至于你怎么都想不出另一个打发时间的方法吗?还是你如此容易受权威的影响以至于你要呈上它所要求的一切尊敬和信任?你读了所有你被假定应该读的了吗?你思考了所有你被假定应该思考的了吗?买了所有你被告知你应当想要的了吗?离开你的房间,去见一个异性。停止过度的购物和自慰。辞了你的工作。开始一次搏击。证明你是活着的。如果你不主张你的人性,你将只是一个统计值。你已经被警告了……
泰勒本文版权归作者viki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