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已经结束,但永远不会停止对真物的追寻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7 11:04:43人气:0
视频:我的青春有片海状态:更新至20220710期年代:2022
主演:江口拓也早见沙织东山奈央佐仓绫音更新时间:2022-09-28 16:34:34
看似在过去的心理阴影及独自的别扭思考回路之下讴歌着“独自生活”的比企谷八幡,偶然地被生活指导担当教师平冢静带着加入了「侍奉部」。他和同社团所属的令人窒息的完美美少女·雪之下雪乃,以及班级上位阶级所属的时髦女子·由比滨结衣一同,从解决班上的人际关系问题到给学生会帮忙,度过着解决各种事件的每一天。 季节流转,时至春天。八幡与结衣,接受了雪乃最后的委托。在准备3月的…
称颂青春者,无时无刻不在自欺欺人,一厢情愿地对周遭的一切都保持着肯定的态度。只要和青春这个词扯上关系,他们就能扭曲一切通常概念和社会常识。在他们看来,谎言、隐瞒、乃至于罪行和失败,都只不过是青春的调味料罢了。2017年,上高二的我因为发烧躺在床上,在无聊之际,阴差阳错地误入了《春物》的世界。《春物》为当时自我意识过剩,在学业、友情和恋爱上陷入多重困境的我提供了莫大的慰藉。从此,我的人生被这部番彻底地“扭曲了”,正如八幡和雪乃的人生因相遇而“扭曲”那样。2022年9月,在《春物》动画完结近两年之后,我终于有机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如做阅读理解般把三部《春物》动画从头到尾仔细品读一番,并迎来了我早已知晓的最终结局。由于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当看到大团圆且有些许开放式意味的结尾后,我如释重负、十分欣慰,自以为可以避免追番(剧)结束之后产生的的不舍与空虚感了。然而,我着实低估了《春物》在我心中的地位:在凌晨某时,熟睡中我在一次翻身之后,意识突然被唤醒,脑海中出现了侍奉部教室的长桌、夕阳下的天台、水族馆的企鹅、团子的眼泪、雪乃的苦笑、大老师的“请让我干涉你的人生”......就这样翻来覆去、胡思乱想直到天亮。醒来之后,那种不舍与空虚感无比真切地涌上心头,站在洗手间的镜子前,已经大四的我想到自己之后的人生,突然意识到:我心中的一部分情感连同我的青春即将无可挽回地逝去。因此,一向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态度而不愿意写观后感的我,突然下定了决心要写点什么,为我自己而写。这篇文章称不上“剧评”,无关客观人物和剧情分析,更无关原著和feel社改编之争,我只希望能用一些文字作为对此时情感的真实记录,以及对青春岁月徒劳的挽留。我与比企谷八幡“我像大老师”作为众多《春物》观众的普遍共识,已经演变为了所谓“人生第四大错觉”,这或许说明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大老师身上找到自己少年时期的影子。我在进入高中之后过着“无归属”的生活,印象中在一年的时间里因为各种原因换了5、6次同桌,并且因为班级里同学都来自同一个初中,而我没有比较熟悉的初中同学,因此没能成功融入地进任何一个小圈子,当时的我可以和因住院而错过开学的大老师同病相怜。或许在是这种环境的作用下,高二时候的我,思想和个性正发生着悄然的转变。我身上乐天派、好动、聒噪的孩子气慢慢褪去,内心中孤独、敏感的一面被暴露了出来,自我意识也同时急剧地膨胀着。这或许是每个人人生中都必然经历的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高二病”一词加以概括。这也或许就是产生“我像大老师”这一错觉的根本原因。尽管那时的我和大老师一样,经历过某种类似的“三角关系”,但我没有找到所谓的真物,甚至最终连“共依存”这样的伪物也没有得到。我没有侍奉部作为关系的载体,没有静可爱那样的人生导师为我指点迷津,我也曾痛苦、翻滚、挣扎,但最终我的故事(至少在我看来)却是以悲剧收场。青涩而盲目的我在黑暗中踽踽而行,不断碰壁,由此带来一系列误解、愤怒、伤害、冷漠、逃避......它们将实为伪物的关系破坏殆尽,并在我心中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最终,高考的学业压力和升学造成的地理隔离将一切关系重置,伪物仅剩的碎片也消失殆尽,故事的结局就像核战争之后的冬天,一切曾经美好与混乱都荡然无存,只留下无边的寂静。而我心中的伤痕,只能随着时间时间的推移慢慢自我愈合,结痂、蜕皮,最终变为我心中不愿面对却怎么也无法避开的柔软之处。四年后的今天,我对自身的个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在通过分析、思考和观看解析之后更准确了把握了比企谷八幡的性格,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审视我们的相似性,或许可以得出更客观的结论:我们同样孤独,喜欢安静的场合,习惯性地与周围的一切保持距离;都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喜欢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奇思妙想说出一些奇怪而风趣的“歪理”;对事物的判断总是理性大于感性,不经意间变成感情的“计算器”,而忽略了周围人真正的感受;我们或许表面上不近人情,但内心单纯、羞涩、善良,不忍心拒绝别人的请求,不想对别人造成伤害。我们尽管有很多的不同点,但我们核心个性是如此相同,以至于我能理解甚至预判大老师的所作所为,能和他一起哭、一起笑,这种深度的共情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春物》将成为我心中永远无可取代的存在。爱情最美好的形式我对《春物》的感情不仅来源于我与大老师因相似性而产生的深度共情,还来源于我对其中所传达出的爱情观的深切赞同。我认为《春物》的主线之一就是雪乃和大老师的互相拯救。一开始静老师将大老师拉入雪乃所创立的侍奉部,并让两人开始比赛的目的,就是要两人在交往中纠正各自扭曲的性格。他们孤僻的性格高度相似,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有所不同:雪乃是“富余之人”,她总是以完美主义者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事物并想将它们改造,由此而产生的孤独是强者的孤独,是“积极”而“入世”的孤独;大老师则以边缘人的身份存在,总是与他所认为无意义的事物本能地保持距离,因此他的孤独是“消极”或者说“超然”的孤独。正因为他们孤独的原因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大相径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但最终这种对立的关系,随着静老师的引导以及两人的成长,逐渐走向了统一。大老师让雪乃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并在给予雪乃依靠的过程中使得她愿意相信他人;雪乃的温柔和坚持唤起了大老师心中隐藏的温情和感性,并指引他踏上对“真物”的追寻。两颗冰冷的心在互相温暖中逐渐融化,正如第三季OP歌词的最后一句:“将我浑身淋透的雨,一定也是某个人的萌芽之雨”。正因为两人有互相拯救的关系,我才得以坚定的认为最终和大老师走到一起的人一定是雪乃(结局印证了我的想法)。他们在智力和能力上互相匹敌,彼此相似而又互补,这种关系独一无二,就像锁和锁匙、互相纠缠的量子。他们不是要做恋人,而是要把“扭曲自己人生的权利”交给彼此。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在我看来着实是“纯度高到无可媲美”的真物。我对于爱情和婚姻一向不报太多美好的幻想,感谢渡航为我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永远不要停止对真物的追寻我抱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对《春物》中最引发争议的党争炒股元素不甚感兴趣(虽然我通过对情节的判断,自始至终都在坚定买进雪乃股)。我眼中《春物》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最重要的主题:对真物的追寻。我一开始觉得“真物”的翻译虽忠实但却相当蹩脚,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言,不过思考一番之后,却想不出与“本物”更好对应的汉语词,或许这是大老师或渡航的语言风格或者日语的语言习惯所导致的。“真物”和“伪物”,在汉语的语境中换成“真实”和“虚伪”应该会变得更好理解。“真物”因蹩脚变得醒目,无时无刻不在提起中国观众对这一核心主题的关注,并成为了在提及《春物》时我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词汇。在每一个有洞察力的人看来,我们身边都充满了伪物,甚至可以说这个社会本就是由无数伪物所堆砌而成的。但是真物和伪物正如所有的矛盾一样,是对立统一的,真物往往就隐藏在伪物的背后。雪乃抓住大老师的衣角不愿松手时,团子向阳乃否定三个人“共依存”的关系时,大老师用虚无缥缈的人生、未来对雪乃承诺时,他们即使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伪物”,可依然没有任何理由、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所认为正确的选择,此时,真物便从伪物中破壳而出了,犹如丑陋的毛毛虫化茧成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往往会接受伪物无处不在的现实,被迫向这种现状妥协以至于麻痹自己,最终放弃对伪物的辨别,同时也放弃了对真物的追寻。我们变得“油腻”、精于世故,为了寻求感情慰藉维护着塑料友情,为了个人发展经营着虚伪的社会关系,抱着娱乐的心态寻找异性伴侣,步入基于物质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在最后,我们还要对这些行为赋予一些冠冕堂皇的意义,并嘲笑过去的自己“天真”、“幼稚”、“不谙世事”,就这样度过无比“正确”的人生。作为即将结束大学生活的大四学生,我预见了这种可怕而空洞的未来,虽极不情愿接受又似乎无可奈何,因为“大人”们总说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真实而冷酷社会。允许我任性和犯错的青春已经结束,而我并没有找到属于我的真物。我或许不能像大老师那样承受特立独行的代价,面对未来的就业、住房、婚姻、生育压力,为了过上普通但稳定的生活,或许只有接受伪物一条路可走。然而,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我们无法否定所有的伪物,因为真物就隐藏在其中。我仍愿意相信真物的存在,并希望能始终抱有对其追逐的热情,只要永不停止对真物的追寻,我们或许就能在无数次的失望和妥协之后,在不经意间觉察到近在眼前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真物。《春物》为处于青春期而孤独敏感的我们带来了情感慰藉,带来了内心深处的思考、感动、治愈,同时也用一个先抑后扬的,童话般美丽的故事给予了我们面对未来的希望。本文版权归作者JerRen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