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this,OurExile——谭家明《父子》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6 00:31:16人气:0
父子乐队

视频父子乐队状态:更新至28集全年代:2022

主演郭富城杨采妮吴澋滔林熙蕾更新时间:2022-09-28 16:41:54

中年男人张有庆是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但内心特别渴望成为职业摇滚歌手,他在生活的小县城组织了一个业余乐队,成员也都是业余爱好者。张有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登上更专业的舞台。他的摇滚梦在妻子李海荣看来就是不务正业,尤其是上高中的儿子张亮也受到他影响,天天想着练歌练吉他,这让李海荣更加反感张有庆搞音乐。张亮看似是叛逆的阳光男孩,但内心也有善良的一面,虽然课堂上经常给…

Exileisnotamaterialthing,itisaspiritualthing.—VictorHugoAfterthis,OurExile一切都要回到《烈火青春》(1982),一群拒绝编码(coding)、拒绝社会(「我们就是社会」)、拒绝赤军的青年——「一个游牧战争机器,它们开始译码而不是使自己被超符码化。全体都起程了;他们成为游牧者。」(GillesDeleuze:NomadicThought)最终,两个人被暴君杀死了,两个人逃走流亡,一艘叫Nomad的船向着深海前进。Afterthis,OurExile。然后是《阿飞正传》(1991),谭家明为王家卫的电影担任剪接。《阿飞正传》中的旭仔离开养母,决心要找回生母,隻身跑到菲律賓,終於留下了失望和拒絕,身分突然之間真空、失落,恰恰對應著當時社會的龐大心理陰影。從尋母到失母,反映出一股無法排除的無依感,身分的永恆延擱,如此悲情在《阿飞正传》与《父子》(2006)之间梅开二度。最终,还是,Afterthis,OurExile。從影像到人文然而,《父子》的悲情並沒有滯留於一個社會或一個城市的範圍之中,而是在一個普世的倫理關係中徹底地呈現。《父子》具有的力量不在于某种社会隐喻带来的对应关系,而是探入人性的矛盾,以既写实又写意的手法展现一个家庭的关系上的变化。事实上,早在十九世纪中叶,风行一时的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已着眼于人与伦常世态,狄更斯的苦海孤雏,托尔斯泰的出走母亲,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赌徒,莫泊桑的妓女,于今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角色,而这些人物竟然都在《父子》中以不同面貌一一复活再现。七、八十年代的谭家明以探索电影语言、色彩形式实验及前卫的场面调度闻名,十七年后的谭家明已洗尽铅华、判若两人,期间谭家明没有执导任何作品,而是投身教育事业,在马来西亚及香港两地培训年青人,聚焦于人的养成,不正是谭家明的转向的最佳脚注吗?三十年前的《七女性之苗金凤》(1976)片尾一段,以雪柜比喻中产夫妻感情生活的冷淡疏离,最后打上「谨献高达」的字样,导演的用心可谓昭昭,片集对法国新浪潮闯将高达的电影语言亦步亦趋,连愤世嫉俗的批判主题也是一抄再抄;三十年后的《父子》片尾一段,长大成人的Boy遥望隔江对岸的父亲,前事快速闪回,记忆的力量立时转化为动人的情意,与英玛褒曼(IngmarBergman)的《野草莓》(WildStrawberries,1957)可谓异曲同工,最后打上「谨献我的学生」的字样,立人达人的意味十分强烈,用心同样昭然。流亡与回归,净罪与希望十七年前的《杀手蝴蝶梦》以宿命的永劫回归告终,梁朝伟重蹈覆辙,踏上锺镇涛的流亡杀手路,快船驶向深海,只是遥遥的我城已没有一个心上人等着自己回来。Exile是命定,Return是劫难。谁能扭转宿命的困局?奥古斯丁(Augustine)在《忏悔录》(Confession)中说过一个偷梨的故事:「在我家葡萄园附近有一株梨树,树上结的果实,形色香味并不可人。我们这一批年轻坏蛋习惯在街上游戏,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们把树上的果子都摇下来,带着走了。我们带走了大批赃物,不是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猪。虽则我们也尝了几只,但我们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二:4)《父子》中的Boy偷金表跟少年奥古斯丁一样,是作恶毫无目的,只是「为作恶而作恶」。可是,Boy在父亲的胁迫下一再作恶,最终聚结成仇恨恶念。似乎,宿命的困局至此一再循环,父母子三人的关系将步入彻底的瓦解,Exile成为诅咒。片末,父亲走进水中寻求净罪(Purification),长大成人的Boy还表,无疑都是救赎情怀的具体呈现,而父母都重新组织家庭,养育孩子,希望与救赎又打破了永恒回归的劫难,罗贝尔.布烈松(RobertBresson)的神圣氛围在《父子》中参差互照,然而,布烈松电影的悲观感怀(例如《慕雪德》[Mouchette,1967]的投水自尽与父亲的净罪可以比照)却在《父子》中一扫而空,余下的是一份内敛的韵味与情怀。据说,公元前六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希腊有爱奥尼亚学派(IonianSchool)、中国有孔子、猶太人正值被擄時期(ExilicPeriod),在被擄時期,猶太人對歷史、對身分、對信仰進行了一次大反思及大更新,正如杜琪峰《放逐》(Exiled,2006)中的末路杀手一样,不断询问「去哪里?」又正如张家辉饰演的阿和一样对家充满想念。被擄/流亡/流放/放逐無疑是四顧無依的狀態,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個體來說無疑又是低谷。然而,痛定思痛以後的回歸不就是復興的信號嗎?被擄歸回,猶太人將聖典完成,猶太文化步入嶄新的高峰;春秋亂世,儒墨兩家顯學各走異路,映照深長的哲思光譜(還有道家的另類取態呢)。Exile可以是宿命,又可以是希望的代價,米沃什(CzeslawMilosz)曾對此感言:Exiledestroys,butitfailstodestroyyou,itmakesyoustronger.(OnExile)遠望水上浮草,父親感觸此世飄零;頭上天空陰雲,兒子告訴父親有亮星。少年隔江凝視,踏單車的小孩恍若是自己多難的童年,倏忽,希望油然而起,想必不知緣起,又不知其所止。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