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孔旅社》:当恐惧遭遇伦理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5 14:13:49人气:0
针孔旅馆

视频针孔旅馆状态:超清年代:2007

主演KateBeckinsaleLukeWilsonFrankWhaleyEthanEmbry更新时间:2022-09-28 16:54:23

大卫(Luke Wilson 饰)与艾米(Kate Beckinsale 饰)是一对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夫妻,为了纪念他们即将分解的婚姻,两人驾车行驶在茫茫夜色中,进行他们最后的分手旅行。为抄近路,大卫拐入了一条荒僻小路,然而行驶不久车子即宣告故障,一位子夜时分仍未眠去的年轻人出现帮助了他们,但问题仍未解决。大卫与艾米不得不步行到一家汽车旅馆休息。 旅馆内空无一人,值班室内传出令人毛骨悚…

这是一部在网上恶评如潮的电影,很多资深的影评人对此片的评论都用了“出离愤怒”、“深深失望”诸如此类的词,而我却希望能看到它的续集。影片的前奏确实很让人无语,故弄玄虚地变换工作人员的名字,一直让人郁闷地等待了2分39秒才正式进入影片的开头。开头就有那么点意思了,只是用一张照片、几句争吵、一些没有落下的眼泪,便勾勒出整个故事的背景:一对因为孩子早夭而夫妻关系破裂的夫妇,行进在黑暗的路边。他们关于走哪条路的选择,亦折射出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男主角总认为他掌控了全局,并对探险充满了好奇,被征服的欲望充斥了头脑(这是大多数男人的通病)。而在恐怖片里,导演最喜欢折磨的,就是有这种想法的人,换句话说,恐惧的来临,简直就是这种人自找的。女主角认为事事小心为妙,她已经为丧子无比自责,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恐怖片里,导演就喜欢这样的人来收拾残局。这与金庸年代的武侠,江湖第一人总是被逼的,有那么一点类似。西片与港片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会仅仅为了交代前因后果,而安置一些破坏剧情紧凑的人。它习惯于用主人公简洁地话语和肢体语言交待来龙去脉,如果你看不懂,请你反复看,导演不负责教幼儿园的小孩。很多导演喜欢把恐怖片发生的场景放到夜晚,认为黑夜总是给人们未知的恐惧暗示,认为就算啥都不安排,随便让一个人突然从黑夜里面跳出来,就足以让人魂飞魄散。但观众可以随便被忽悠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我看到黑夜的想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定有一大堆剧组工作人员在旁边的,有什么可怕的。所以真正的恐惧,往往不是凭借黑夜,而是在黑夜和灯火通明的交界处,时刻防备,无法成眠。这一点,针孔旅社做到了。汽车旅馆外灯火阑珊,但空无一人,在自己所住的房间里,曾有无数的人被折磨致死,录像带一遍一遍回放那些残无人道的过程,下一个被吞噬的,可能就是“我”。危险被发现时,即将破裂的婚姻便找到了复合的理由,看到此处,忽然想,导演到底是为了让她们复合,才制造的恐怖事件?还是为了串联恐怖,才安排一对矛盾重重的夫妻?我还来不及辨别,他们的绝望,就已扑面而来。没有谁会希望成为下一个被猎杀的对象吧?如何逃脱,如果躲避?虽然是灯火通明,但神秘的杀手似乎随时可以从任何地方出现。这耀眼的灯光比沉默的黑夜更可怕。探寻、部署、逃避、求助…每一步都带来失败的结果,最匪夷所思的是,变态的杀手不杀你,就是要你留在这个屠宰场里面,等待猫对老鼠的召唤。这一段的博弈,是影片的高潮所在,压迫的感觉,如同看不见的鞭子,随时可以抽到你的身上,你的生命,只取绝于条件反射中你是快了一步,还是慢了一步。当男主角无声地倒下时,让导演嘱意的女主角上场了。影片开始遵循,有高潮就会有峰底的定理,渐趋颓势。一位文弱胆小的女子,忽然如有神助,从张无忌般的善良,变成明教教主般的无敌,一举拿下三个变态。然后再回到她丈夫的身边,当然了,他的丈夫,在被人刺中胸膛,像一块抹布一样被人丢在门口一整夜后,靠着她胸膛,也如有神助般地醒来了。这个时候,唯一让我欣慰地是,我不相信恐惧已经结束,那么扣人心弦的过程,怎么就这样嘎然而止了?我比女主角还要急迫地打量四周,希望还能出现点什么,安抚我的情绪。但是“END”出来了,我忽然觉得导演挺可爱,他居然抛弃美国流行的恐惧成眠,分道扬镳式结局,让男女主角经历重重磨难,言归于好,让家庭伦理观念横空出世,披荆斩棘。看来导演的想法属于我揣测的前一种,他在维护传统的美德,而不是为了制造窒息的气氛。如果这个目的成立,那么影片从危机到脱险的转折就显得过于急躁,恐惧到伦理之间的突然过渡让很多人无法适应,这大概是它在网络上不被认同的原因。在我看来,如果把恐惧和情节分割开,恐惧的压迫度,确实可以算近年影片中少有的成功,但情节的过渡,生硬有余,真实不足,确实也算此篇的败笔。看来三心二意的恐惧,要打动观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