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游观美学,论《春江水暖》的长镜头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5 10:19:37人气:0
视频:春江水暖状态:超清年代:2020
主演:杜红军钱有法汪凤娟章仁良更新时间:2022-09-28 16:59:57
六百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先生以富春江两岸风貌画下《富春山居图》,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富阳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新城建设。在此背景下,《春江水暖》讲述杭州富春江畔,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中风后失智的母亲,四个家庭面临亲情与生活的考验,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一、中国画的游观传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视觉经验上的区别。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传统源自西方中心主义的哲学观,把视觉和认知这两个概念关联在一起进行看待,因此透视法的逼真效果是建立在对移动视觉经验的固定性科学假设上,进而确立一种在二维平面上创制三维错觉的观看规则。西方绘画透视构图所形成的灭点(vanishingpoints)是引导观者进入画中的“上帝”,但却永远和观者保持距离无法被接近。在深层观念上,观者是在凝视触不可及的上帝,也就是说,透视是文化观念的产物。从绘画到摄影再到电影,西方视觉艺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进化论色彩的观看与认知传统,来实现为观者创造一个世界的欲望。中国画则是反透视法的(由于散点透视的概念存在争议,本文尽量规避这一说法),遵循“游观”的观看模式。游观是对宇宙万物时空一体的观照方式,如《易传》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由于中国古人的视觉经验强调动态与整体,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游观的视点是游动的,体现在目光的移动,以及身体与意识的运动。游观的时空观念和电影作为运动的影像有着共通性,香港电影学者林年同就从游观出发,以“郑君里手卷式移动镜头、韩尚义的移步换景说、姜今的散点构图原理”构建了“镜游”理论,认为“游是动态连续布局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到,林年同的镜游理论为来自西方的电影引入了中国视觉经验,给中国古典美学和电影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游观在电影空间理念上常体现为移动的长镜头。这一追求诗意的镜头语言在中国电影中时有出现,比如民国时期的《渔光曲》、《马路天使》,十七年电影《小城之春》、《枯木逢春》、《早春二月》,改革开放后的《孩子王》、《那山那人那狗》,近年来的《长江图》、《路边野餐》等等。《春江水暖》的长镜头一方面延续了中国电影对游观的理解,另一方又结合时代与个人生命经验做出了创新。以费穆的《小城之春》为例,影片中介绍男主角戴礼言出场的移动长镜头是体现“游”的经典一笔,镜头随着仆人老黄经过庭院废墟,在老黄发现墙后的少爷戴礼言时停顿片刻,老黄从右侧的石缝中进入,摄影机则不再跟随老黄,选择了另一条路径从右侧窗口进到墙后,呈现出戴礼言的中景。通过摄影机连续地移动,角色与废墟空间合为一体,视点变化也具有神游的意味,体现战后人们精神状态的疏离。在《春江水暖》中,老三去拆迁房里讨债的段落也使用了类似的长镜头:以全景拍摄对面阳台上老三和朋友的谈话,镜头缓缓后拉逐渐脱离老三视点,穿过拆迁房屋的内部,在另一个窗口推进呈现出在对面房间里正在拆迁的老四。接着下一个镜头转向对老四的叙事。两部影片都采取了灵活的摄影机运动,来体现角色所处的破败空间,并且都在长镜头内完成视点的游离。但《小城之春》在长镜头结束时又回到老黄的视点,叙述的是单个时空下的一个事件,而《春江水暖》更进一步,从老三的视点转移到老四的视点,体现的是同一时空下的两个事件,并借此进行了叙事线索的转换。这恰恰符合游观所言的万物流动,蕴含着连续布局的思想,呼应着影片对四家人共同生于富春江上的理解。从战后废墟到当下拆迁,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症结,《春江水暖》涉及了老一辈旧屋与新一辈婚房之间的物质矛盾,以及对自然为居和人工建设的选择危机。二、“游”与卷轴式长镜头《春江水暖》的卷轴式长镜头最能体现游观传统,它不仅引起目光的移动,也引起了身体与意识的移动。不同于《枯木逢春》和《长江图》专注横向移动的手卷长镜头,《春江水暖》的长镜头体现了中国画中手卷和立轴两种形式的空间理念,因此本文用“卷轴”式来描述这种镜头语言。手卷的观看方式是从右向左依次展开画卷,每次只能观看到的作品的一部分画面,随着新画面的展开就画面消失。视像随着时间延展开来,如同电影移动镜头的画面呈现。手卷所体现的目光移动是由本身的物理性移动而产生,关注的是物体在横向(X轴)上的位置。《春江水暖》在拍摄富春山水时的长镜头基本遵循了手卷的观看方式,如何让观众目光移动避免走马观花就需要在演员调度上做文章。江老师游泳这段长镜头完整记录了他下水到游到岸边的全过程,画面以上三分之二是茂密的山林,在树丛间隙可以偶尔看到顾喜或其他人走路的身影,两层运动轨迹同时进行供观众随时转换视线。这里的声音设计也体现了自由移动的观念,江老师游泳的水声渐弱,顾喜视点下的环境声与哼唱声渐起,两重声音叠加在一起,随后又回到江老师视点下的声音。最后画面落在岸边,才发现顾喜早已等候在那里,顾喜的哼唱声渐弱也许意味着她和江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通过声音,观众得意感知到看不见的距离,除了目光移动外,更深层的体验到角色身体的移动。江老师上岸后两人漫步江堤,景别灵活的变化,随着对话节奏由全景到远景再到全景,如同观画时的“进”与“出”,而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另一处横移长镜头则具有虚实相生的境界:老大夫妇在江边放生孝子鱼寻母,镜头上摇遇见一位穿着簑衣形如古人的钓鱼者,跟随着渔人在山中行进。镜头以远景横移,透过点景人物展示了山水空间的无限深远,渔人仿佛带领观众穿越回古代山水画中,随后镜头摇向江面,一个现代钓鱼者又把观众拉回到现实时空,后景出现的渔船牵引着目光来到江心,竟在一艘孤船找到了走丢的母亲。这一长镜头大胆地让视点脱离角色,让观众目游自然之物,以流动的气韵连接到母亲的位置,让前文的算卦祈福得以显灵,显示出“物”的生命律动,进而达到游观的天人合一。立轴则是竖直挂立,经营物体在纵向空间(Y轴)上的位置,“把游走于山间、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并置于画面上”。和西方透视法所制造的纵深感不同,立轴把“远”变为了“高”,把纵深关系转化为上下关系,通过把水平面上的事物,人为抬升九十度,于是把原本处于Z轴上的对象,移至Y轴进行表现。《春江水暖》的长镜头在构图上便体现了立轴的空间布局。老四的相亲约会和顾喜的恋爱约会在公园里同时进行,导演没有采用传统的平行剪辑,而是利用公园里的楼梯层次做出隔景,老四处于画面中部和现实空间的中层,顾喜处于画面右侧和现实空间的高层。镜头俯拍,将远处步道抬高形成竖直构图,两对人物运动轨迹几乎构成了一组平行线自上而下,不仅营造出了颇具趣味的空间关系,也暗示了两组人物关系的平等与同构,这和全片的整体叙事结构不谋而合——以一种均衡平等的方式讲述四家人的生活日常,也透露出导演顾晓刚对生活的认知经验,认为世事流动,时空一体。相似的立轴构图方法也出现在影片94分钟,山林位于画面对角线的右下方,江水位于左上方,秋叶下可以看到顾喜和江一从林中小径走过,而江面上开过去老二家的渔船。影片里诸如此类的大远景空镜都看似不经意间勾勒出人物关系,并自然过渡到另一个角色的叙事段落。三、结语纵观《春江水暖》的卷轴式长镜头,可以看到在影像设计上的丰富与多样。长镜头里有节奏的变化景别,结合文本营造出富有特色的意境美。在构图上符合立轴的位置经营,通过场面调度和声画对位传达出游观美学。《春江水暖》所展示的风景和景观不同,它强调借自然的审美属性来营造诗意,进而渗透潜在的文化意图。影片的卷轴长镜头没有沦为景观甚至奇观,首先在于它对自然的体察观照,并把自然万物的生命力注入了到了富春人家的日常生活方式中,最终呈现为一种物我同在的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其次,镜头中的江水与土地在和文本作用下,影射了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富春人依山傍水的生活态度仍然沿袭着古人经验,顾晓刚则试图通过这部电影来保留传递这份诗意,并进一步引发当代人对生活的思考。《春江水暖》的出现可以说为中国电影抛开西方透视纳入中国视觉经验提供了一种创作思路。影片体现的游观美学不论多少,都有助于让研究者更深入地思考是否存在一套更加完整的中国电影美学风格。参考文献:吴明.艺术史方法下的电影与中国画[J].文艺研究,2017(08):88-98.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46.吴明.艺术史方法下的电影与中国画[J].文艺研究,2017(08):88-98.张文琪.“风景”与中国电影美学的四重建构(1984—2018)[D].陕西师范大学,2019.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