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于绝望,也能活出希望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5 02:00:13人气:0
风雨哈佛路

视频风雨哈佛路状态:正片年代:2003

主演索拉·伯奇MakylaSmith凯莉·林奇艾利奥特·佩吉更新时间:2023-12-28 12:53:56

丽兹(索拉·伯奇 Thora Birch饰)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丽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的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从现在起,丽兹在漫漫的…

如果这样一个孩子,站在人们面前,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警”而远之;如果这样一个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我相信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无论是什么流派的,也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生活、环境里充斥着毒品,死亡,殴打,酗酒,虐待……父母都是酗酒者兼瘾君子,父亲、母亲、姐姐都患上艾滋病。母亲是间歇性精神分裂,最后死于艾滋病。父亲在收容所度过余生。外公曾强奸了自己母亲。后来又把自己的外孙女赶出家门。8岁被送到女童收容所。15岁开始与一个同样是问题家庭出身(幼年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朋友一起流浪17岁以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精神动力学派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会担心她的早期经历对她人格的影响;家庭治疗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兴许会为她支离破碎的家庭结构和失衡的家庭动力而担忧;行为疗法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则可能关注恶劣的环境对她行为举止的影响……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中学4年课程。19岁时获得1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这样的结局可能让许多报有“早年经历(先天)决定论”的人们大吃一惊。然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叫做LizMuray的女孩,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2003年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离开哈佛,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学习电影专业。2006年她父亲死于艾滋病。最终她于2008重返哈佛并于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8月她参加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她想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以便能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咨询建议。影片《风雨哈佛路》(HomelesstoHarvard)就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拍摄的。LizMuray的故事,大大动摇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先天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环境里,即使童年生活支离破碎,颠沛流离,一个人还是可以有所梦想,有所选择,也因而有所希望。回顾Liz的成长,尽管她的成长环境里存在着那么多灰暗的、令人绝望的因素,但是即使在那样的黑暗里,依然存在着某些温暖明亮的微光——正是这些微光,让Liz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一、来自外部的力量与支持1、幼年的客体关系和依恋关系“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指的是人。所谓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客体关系中,特别关注的是当事人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多数为母—子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後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Liz的父母虽然酗酒、吸毒,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和艾滋病,但是从影片里的一些细节看出来,六岁以前,她的母亲还很健康,母女关系也很好。电影里曾有个细节,就是Liz和妈妈一起回忆Liz小时候(6岁),母女俩用硬纸板在雪坡上玩的情景。Liz与妈妈滑雪的情景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及。她在旁白中说,“我记得和妈妈在山上滑坡的情景,那是冬天,可她抱着我的手很暖。那时我很小,她很健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也许这种情景只发生过一次,也许她背叛过我一千次,这并不重要。”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毒瘾发作的妈妈与女儿们发生争执,要拿走家里仅存的100美元。Liz在母亲的哀求下把钱给了她。母亲接过钱露出了一个煦暖、柔和、甜美的笑容,这种笑容曾经是Liz熟悉的,也是她后来渴望的,可见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也曾给过她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母爱。所以,Liz会反复提到与妈妈之间的爱,“有妈妈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妈妈住在我的心里”。正是这种Liz在幼年时期体会到的母爱,发展出Liz对妈妈稳固的爱,发展出对家的依恋和比较完整的人格。相比母亲,在影片中Liz较少提到父亲。但是有几个细节也能看出父女之间的感情:Liz情愿在家里吃自来水泡的方便食品,也不愿意被社工带离父亲的身边,百般为父亲辩护;父亲在Liz被带走以后,那种伤痛的、无奈的、愧疚的眼神;Liz申请高中入学时,父亲从收容所里出来,为她撒谎,在申请表上签字;在学校门口告别的时候,父女俩那个深情的拥抱和彼此那声“我爱你”……值得一提的是,Liz的父母都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也有着彼此童年的伤痛,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虽然他们自身存在各种问题,但是他们对Liz和姐姐的爱是朴素的、本能的。而且在Liz童年,一家四口一直在一起。即使后来一家四口分散四地,但是Liz与父亲重逢时还是愿意回到自己“大学路的家”,那个破败的幽暗的公寓。可见,一个功能不全的客体,也比完全没有客体好。Liz的故事在提醒我们,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期(6岁以前),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幼年能建立起较稳定、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就能内化成他/她较稳定与健全的自我。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四岁以后,同伴对儿童的吸引力已经赶上成人,在青春期,同伴关系变得尤其重要。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意识会日益彰显,他/她会渐渐脱离父母的视线和控制,建立自己的“社会”,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有距离的潜文化,并在这种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其中,同伴关系是重要的元素,它与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紧密相连。可以说,一个人的同伴关系就是他的社会化历程。Liz在童年时,由于家庭缘故,在小朋友中间并不受欢迎。但在她的青春期(15岁时),她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Chris,并和她成为最好的朋友。她们互说心事,结伴去流浪。另外还有几个男性的同伴,也在她们无家可归的时候给过她们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记忆。在高中的时候,由于老师David的周全考虑,她与同学们也相处甚佳。良好的同伴关系,让Liz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系统”,也称为“社会关系网”,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尽管Liz家境贫困,家庭破裂,但是在她的成长中,她获得了必要的社会支持。这一点为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物质上说,美国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保证了Liz一家基本的生存权与Liz本人的受教育权:妈妈精神病发作,有机构出面将她收治入院;Liz不去上学,老师会报告相关机构敦促她上学;当父母无力抚养她时,她至少还有收容所可去;即使没有社会关系,不走后门,她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进入高中,并获得《纽约时报》的奖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可见,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环境,是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的。提到社会支持系统,不得不提到Liz在曼哈顿切尔西的人文学科预备学院时的老师David。是他,凭着Liz的一篇作文和简单的会话录取了她;也是他,在细微之处指点着、支持着她。一个最小的例子就是David在课堂上故意装作不记得Liz的名字,连周围的同学都替Liz打抱不平。后来Liz下课后有点不满意自己作业成绩只得A-,去找老师指点自己。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你批准我入学的,却不记得我的名字”。这个睿智的老师笑一笑,说,“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只想其他人站在你一边”。当她去哈佛参观,看见哈佛里的莘莘学子而心生自卑的时候,他告诉她,“我们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就象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二、内在的力量与驱动外在的支持与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Liz内心的力量。一如我一再强调的: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拥有什么,身处何地;而是在于他/她想成为什么人,又要去往何方。1、内化的良好客体在客体关系那一节我们提到,Liz父母在她早年与她建立的客体关系,在她内心深处得到了较好的内化。影片是在Liz的旁白中开始的。“我爱我的妈妈,非常爱。她是个瘾君子,是的。而且是个酒鬼、经常不醒人事、患有精神分裂症。可是我从没忘记过她。她是爱我的,就算她已经忘记。自始至终、是的。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的答辩中,当评委问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她说的也是这一番话。因为妈妈爱她,所以她爱妈妈,爱自己,并将这种爱转化成持续向上的力量。2、选择的力量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过的生活,是我们内心所选择的生活。在妈妈的葬礼上,Liz躺在妈妈的棺木上,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正是这种无助,让她得以警醒:“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于是,她开始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开始拼命地学习,通过这一切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能说明“正确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最好例子,莫过于Liz与好朋友Chris之间对自己人生设计的对比。Liz在地铁站与Chris重逢,彼时她已经在学校接受教育,而Chris还在地铁里流浪。Liz把Chris带到学校见自己的老师,引荐她入学。而Chris却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只配在收容所里呆着,或者去做妓女。当几个月后Liz去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临走前遇到被收容所赶出来的Chris.——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永远都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自己的梦想与对人生的设计。3、希望与梦想因为有所选择,Liz选择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我觉得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还把这称之为愤怒,拒绝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到这种困境。”参观哈佛校园的时候,有了老师的鼓励,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哈佛学子,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她一步步地努力,让自己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清晰,并让这日益清晰的梦想将自己牵引。4、行动力光是有主观的选择,光是有梦想而不去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画饼充饥。Liz的成长和成功,最终应该归结于她卓越的行动力。童年时肚子饿,她就自己拿面包吃,哪怕是拿凉水泡方便食品;小时候没有正规上过几天学,但是凭着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她在考试中得了一百分;外公不能容纳她和她的朋友,就主动带着朋友离家出走,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到学校参加申请面试时错过了预约的时间,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抽空写下入学考试时需要写的作文;打工洗盘子的时候,她把要学的东西贴在靠自己最近的地方,边洗边看;申请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时,一向敏于行动的她却等到最后的期限才提交申请,因为那天她刚满18岁,不需要任何监护人,也不需要再对别人隐瞒自己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事实……“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Liz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花在与生活讨价还价上,她只是把时间花在不停的行动上。Liz持续的行动力,促使她生命中无数细微的改变,当这种细微的改变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她经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所以,在记者会上,当记者问她,“你怎么能做到的”时候,她淡定地回答“为什么不?”是啊,为什么不呢?因为她一直在行动。正如她说的,”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总结:Liz的故事提示我们: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主观意愿与行为。即使生于绝望,但是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行动,一个人也能活出希望与光彩。做为个体,我们可以不断地去看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本的力量;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助满怀绝望的来访者,不断地去寻找那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不管那种光亮是多么的微弱——然后,不断将它放大。最后,我想用一位在哈佛就读的一个中国女孩博客里的话来结束本文:“我常常自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最近我悟出了半个答案:活着就是为了梦想。不能因为世界烂就什么都不做。不能因为半个地球已经被污染了就加倍去污染另一半。现在的孩子常有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我自己包括在内。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人活着就是梦着,为了做些什么。我不会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例子。我懒得举,也不想陈词滥调。但我觉得,这个世界既然是个圆球,我们就要把它往前推。秀出你的梦想,活出你的梦想。quot;(最后引号里的一段话摘自作者“过时的流行”的博客http://hi.baidu.com/seashellstarz/blog/item/2fff8c02261cb0024bfb51ab.html)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