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疯癫与信仰的重构《圣母》用极致理性的疯癫对抗整个世界!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4 14:53:15人气:0
视频:圣母状态:正片年代:2019
主演:维尔日妮·埃菲拉夏洛特·兰普林达芙妮·帕塔基亚朗贝尔·维尔森更新时间:2023-12-28 12:37:41
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发生在17世纪位于意大利的一家修道院内。本尼蒂塔(维吉妮·艾菲拉VirginieEfira饰)出生在一个富裕而又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之中,在很小的时候,她就被父母送进了修道院深造,将她作为一名修女培养。在那个年代,进修道院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是何等幸运的事情。 一晃眼多年过去,贝尼蒂塔已经出落成为了大姑娘了,并且成为了修道院院长福利西塔(夏洛特·兰普林Char…
(本文章在我的B站和Youtube「小玄儿的深夜聊碟」可观看视频版,欢迎点击)如果你也看了保罗·范霍文的新片《圣母》,让我们来聊聊这部名叫《贝内黛塔》的电影。影片的名字是用女主角的名字命名的,代表着导演和这部影片的态度:看见个体,即对个体的尊重。即便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是难以评价的,复杂的,甚至是些许疯癫的。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场疯癫与理性的对话而且进行的是一场极具讽刺意味的对话保罗·范霍文通过娴熟的影像技巧,让我们在电影的开篇就沉浸在,不知道是真是假的贝内黛塔的“神迹”里。看完全片,你甚至也可以脑洞,影片的第一场戏就是贝内黛塔的幻象也不为过。露骨的台词,处处揭示着教会就是「钱与权」的合谋,直白得甚至有那么一点喜剧效果。电影中一场又一场戏剧和闹剧,让观众可以有对比的去品味其中的奥秘。有教会演给贫民的,也有贝内黛塔演给教会的,以及她演给所有人的。本质上教会与贝内黛塔行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亦或者跟本没有区别。如果手段没有区别,那么教会与贝内黛塔的本质或目的相同吗?——我认为是不同的。如果要探讨贝内黛塔的目的,我们必须先要讨论一下,她到底疯了没有?这就必须回到影片中,以贝内黛塔为核心的三个女性角色和她们的转变。院长费利西塔作为体制的代表和权力的执行者她到底是不是一个耶稣的信徒?我个人的看法是,很大几率上她是不信的。但是,她知道教会与信仰可以带来的好处——她和女儿的栖身之所。这里也为她在女儿自杀后,彻底反扑特使,埋下来了伏笔。贝内黛塔在最后,应该并不是用神迹和谎言说服前院长倒戈。因为只要费利西塔还没有老糊涂,她应该清楚地知道,是什么样的体制和男性的权力,让她得以一直委曲求全地活着。当她看透了权力与生命的虚无,投火自尽了断生命的苦难,而不是等着神的救赎。贫民修女巴托洛梅亚她也不是个教徒,出身贫寒的她只是本能地追求活下去。如果信仰和谎言对生存无益,那么就没有相信和撒谎的必要。所以当逃出教会后,她再一次要求贝内黛塔承认自己的谎言。贫民的欲望和恐惧都是极具功利性的,保佑自己的就是圣母,传染疾病的就是恶魔。即便是特使也可以被拉下神坛,即便是骗子也可以被奉为圣母。巴托洛梅亚告诉贝内黛塔,今天第一个支持你的人,明天也会第一个送你下地狱。她深谙其中的道理,因为她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对贝内黛塔也是这么做的。最后来说贝内黛塔某种程度上,她的颅内高潮和耶稣幻象,其实是演给她自己的。毕竟要骗过他人,得先骗过自己。个人觉得她是个疯子的机率不大,但是她可以让自己有理智的疯癫。影片多次交代了她的背景,贵族出身,为母亲管账,也可以教人识字算数。修女还警告过小贝内黛塔,不要显得太过聪明。贝内黛塔作为精英一代,她从小就深陷对耶稣的笃信之中,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女孩对童话故事的单纯与天真。父亲说小时候的疾病差点把贝内黛塔带走,是耶稣救了她。也许在病重的时候她就看见过幻象,从小就在自己编造的谎言里活了下来。当她成年后,开始有了自我,有了知觉与身体感受,甚至是情感。她从聆听耶稣,转到聆听自己的过程中,耶稣成为了媒介,她从而信仰了自己。所以最后,她不会对修女承认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她需要自己相信一切都是真的。通过耶稣爱一切,爱一切就是爱耶稣,爱这个世界。她的信仰没有崩塌,而是自我重构。她一次一次的升迁与危机,都是靠着一次又一次「耶稣的旨意」,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我是为耶稣的,那么耶稣就是为我的,所以我为自己争取利益,通过「耶稣之手」获得,也是天经地义的。作为贵族的孩子,伯纳黛塔和巴托洛梅亚不同,她不仅仅是要活下去,更是要体面的,有特权地活下去。圣母贝内黛塔并不是反宗教的,而是沉迷于宗教的,宗教是她唯一的生存通道。没有宗教就没有她和她的幻想,也无法完成她的自我实现。贝内黛塔最终争夺的,其实是对宗教的阐释权。她反抗的是修女在那个年代,只能聆听神父的布道,圣经和神迹有只有唯一的解释。她争取的是自己身体的自由,内心欲望的释放,以及终极的享受性爱愉悦的权力。影片中大量的细节来展现宗教对人,身体的规训和内心的控制,还有侮辱性极强的「看不见的惩罚」。比如身体就是你最大的敌人,衣服的材质故意让人不舒服,神父说只有感受痛苦才能赎罪,愉悦和满足只有耶稣才能赋予。私人物品的没收,私域空间的丧失,所有对身体的规训,最终都是为了内化。修女们不仅仅时刻都要被监视,还要参与相互监视,同时不断地忏悔自己,自我审查。这样同样的机制后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工厂和办公室里也都有承袭。贝内黛塔这么聪明,她很可能在餐桌上,早就看破了修道院和教堂的运行机制。一群以上帝为名,只为自己的利益和特权斗争的人,宗教的谎言就是他们获得特权的保障。贝内黛塔在这样的环境下,并没有厌弃自己的身体,也没有自我阉割。而是通过与自己幻想的耶稣,合理化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她的手段看起来是疯癫的,但是她的目的和其他人不同,是极为私人的。她没有抛弃信仰,而是有自己的另一种阐释。如果体制和人是她的阻碍,她就用疯癫来对抗和破坏。在福柯对疯癫的阐释里提到“疯癫是激进地选择了完全拒斥人性和人类社会/选择了一种纯粹(非人性的)动物性的生活。疯子的动物性在其受控于激情这一现象中得到体现,激情的操控使得他们精神错乱,误把虚幻当成现实。”“疯癫与理性相对,是人类存在的另一种模式,它不是对理性简单的拒斥”“疯癫(即使遭到蔑视与憎恨)是对理性有意义的挑战。它能与理性进行具有讽刺意味的对话。”“对疯癫的有价值的认识,终止于17世纪中期左右,也就是影片真实故事发生的年代。”正因为“心灵是身体的牢笼。”贝内黛塔一切的外在行为,都是在心灵自由的基础之上。强大的、无处不在的规训与贝内黛塔强烈的欲望不断的碰撞,她急需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实现了福柯的「自我的伦理构建」。贝内黛塔的「极致理性的疯癫」也是一面镜子,她演绎的神迹,检验出这场集体的谎言。没有人相信她的神迹,因为没有人相信耶稣,上帝早已死去,上帝的说辞,只是特权阶级手段的华丽外衣。掌管权力的男性借以上帝之手,惩罚女性和边缘群体,对穷人苦难视而不见。贝内黛塔用同样的方式去对抗,并且抓住了体制的虚伪和弱点并加以利用。影片最后,她再一次朝着教堂走去,竟然让人看到了也许「耶稣」的影子。这种力量感也是影片最终传递给我们的,是她在那个观念极度狭隘的社会里,在对主体快感极度排斥的教会里,贝内黛塔坚守对性,快感和同性之爱的权利。她不是一个反基督者,在她的世界里耶稣永远是爱她的。她并不畏惧,因为她随时可以陷入疯癫,来对抗那个已经腐朽的,荒谬的社会和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作为男人的财产,不是服侍男性,就是服侍耶稣。如果在服侍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或者只是单纯的被厌弃,都会被界定为疯了,或者被惩罚然后疯了。生存空间之狭小,是难以想象的。贝内黛塔自主的疯癫,是一种非被动的,自主性的选择,在对自我的主体性保护的同时,成为了对抗外界的武器和手段。她没有成为待宰的羔羊,也没有自我阉割她的神圣意味,穿越几个世纪,至今耐人寻味除了外界的环境和声音,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并且与自己相处贝内黛塔的方式是神圣的还是疯癫的,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你的观点!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2021年11月13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B站或Youtube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2个观看角度 32部相关影片|韦斯·安德森奥斯卡提名预定《绿衣骑士》从本雅明谈讲故事的人,到故事被重述的意义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 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本文版权归作者小玄儿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