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名侦探柯南:第十四个目标状态:正片年代:1998
主演:高山南山崎和佳奈神谷明山口胜平更新时间:2022-09-28 17:49:00
目暮警官、小兰的母亲妃英里、阿笠博士接连遭到不明身份之人的暗算。柯南追踪伤害阿笠博士的凶手,他根据几起案件现场留下的线索发现凶手按照扑克牌的顺序行凶,而且遇害者皆与毛利小五郎有关。目暮提供的线索初步揭开事情的真相,原来毛利当年任职警察的时候曾经逮捕犯下杀人罪的赌徒村上丈,当年也更因这一事件导致毛利离职以及婚姻变故。 十年后,服刑期满的村上丈出狱,开始按照扑克…
简评:作为第二部剧场版登场的第十四个目标在剧作模式上明显更加成熟,电影以一个多目标的连环凶杀案来逐步展开剧情,故事不仅比前作更加连续和完整,而且推理悬疑元素也更密集和多样,更像是一部传统的推理电影。但由于剧情容量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使得这部作品的逻辑并不如前作那么严谨,而且对动作元素的过度淡化也使得这部剧场版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过瘾。在经过了前作的摸索后,第十四个目标找到剧场版电影该有的故事模式。电影本身是一个完整且连续的长篇故事,并且从开始到结尾都布满了密集的推理情节与元素,完完全全就是一个长篇推理电影。本片案件是经典的ABC与暴风雪山庄两种模式的结合,在设计上非常具有新意。第二幕不间断的,花样频出的犯罪让人看得无比紧张,后半段将相关角色集中起来进入暴风雪山庄模式时更将紧张感推上了顶点,可以说第二部剧场版在氛围营造和犯罪手法的设计上要比前作更加出色。剧作上另一点突出之处,就是勇于突破原著的束缚。引爆摩天楼是一个完全基于柯南世界观的和人物背景的作品,而十四个目标则对
毛利小五郎的角色背景和个人设定都进行了完善,这种用原创来对原著内容进行补充的做法非常的大胆,同时也让本作和以后的剧场版拥有了更大更灵活的创作空间。但碍于本片剧作复杂程度的提高,使得逻辑性反而没有前作那么严谨,全片有些存在瑕疵的情节比如两个潜在十号受害人的判断以及犯人对其毫无铺垫的杀人动机等等,但最为严重的则是后面指征犯人的环节。电影此处的举证部分不说推理有多刻意,从落下证据到指证这一段时间凶手完全能够发现并处理掉证据,所以基于这个证据来指证凶手的做法很不严谨。另外在明知凶手藏有炸弹的情形下还用“沉睡的小五郎”的方式来指证凶手是根本不合逻辑的,这样做等于把能快速制服凶手的麻醉针与小五郎这两个双保险全给抛弃了,即便是成功让凶手认罪也没办法第一时间进行逮捕,可以说指证环节直接让整部电影一下子就泄了气。个人认为以电影之前的表现来看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究其原因很可能是为了把揭露凶手的部分刻意留到第三幕,而不是像前作那样在第二幕结尾进行揭晓。这样做一是尽量避免两部剧场版的剧作模式太过重复,二是尽量贴合柯南原著的破案流程,但无论如何用“沉睡的小五郎”来进行破案依旧是不合理的。以当时的情形和原著的剧作方式这两点来看,都更应通过柯南引导小五郎的方式来破案,这样不仅更加保险,而且也更贴近原著。因为原著中和小五郎个人密切相关的案件里,作者都是尽量让柯南一旁引导小五郎破案,或者干脆让小五郎独立侦破,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更进一步的对小五郎这个角色进行完善和塑造。本片在拥有精心设计的犯罪手法和两个不同犯罪模式的巧妙结合的同时,也出现了如此不合常理的指证环节,着实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另外单独提下本片和前作一样存在一条暗线,不同的是本片暗线是电影案件的引子而非独立的故事或者感情线,这点设计得要比前作更好。但可惜的是它在结尾处的收束更像是通过一连串的巧合而带出来的,痕迹感很重,没有前作编排得那么让人拍案叫绝。本片另一个比较遗憾的地方,就是导演对动作元素的过度淡化,使得片子看起来没有前作那么过瘾。对比同样拥有追逐戏,大爆炸和大楼坍塌的段落,引爆摩天楼是完全好莱坞式的处理,夸张,宏大而又刺激。而十四个目标更像是柯南TV的延续,尽量用最简短的画面和特写快速带过。这种处理方式很可能是为了不让这些内容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毕竟前作的爆破案和本作的连环杀人案在本质上还是存在区别。但个人认为电影的一大优势还是具备更高规格的制作和更好的视听享受,刻意压缩和淡化这些内容等于是浪费了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讲,十四个目标在剧作上无疑是更加成熟和进步了,编剧们在制作大电影时也拥有了更加成熟和多变的思路,但细节和逻辑上的毛病与退步也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对动作戏不同处理,所以使得它反而没有前作那么工整。但整体而言十四个目标还是一部精彩的,值得一看的剧场版,保留了精髓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原著束缚的突破。本文版权归作者蟒蟒一巨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