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父母学会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30 18:29:42人气:0
包宝宝

视频包宝宝状态:正片年代:2018

主演丹尼尔·凯林辛迪·劳更新时间:2022-09-28 18:00:02

画面开始,一双丰满的手灵巧地揉面、按记儿、擀皮儿、包包子。没过一会儿,一笼白白净净又馋人的包子就做得了。相貌平平的女主人推开厨房的窗户,短暂的歇息。稍后,包子蒸熟,女主人端着它来到餐桌前。此时,她的老公已经起床,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的新闻。而他看了表后狼吞虎咽,便匆匆上班去了。失落的女主人拿起最后一个包子,可刚一张嘴包子便大哭了起来。不知为何包子有了生命,而…

Pixar史上第一部由女导演创作的短片《包宝宝(Bao)》讲述的不是一场梦。前些天我和老公去电影院看了《超人总动员2(Incredibles2)》,但走出影院时留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却是正片之前的附赠短片《包宝宝(Bao)》。这是皮克斯(Pixar)历史上第一部由女导演创作的短片,而更特别的是这位女导演是在加拿大长大的华裔女孩。看到片头我还以为眼花了,身在国外突然看到大荧幕上出现中文字,在惊喜和错乱之余,突然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而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围绕着“家庭”这个题材展开的。包宝宝Bao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令人熟悉的传统中式室内摆设,还有更为令人熟悉的传统中式夫妻关系:妻子做早饭,丈夫匆匆吃完出门上班,两人的唯一沟通桥梁就是食物——桌上的一笼包子。(这种夫妻关系真的有点惨淡,发人深省,因为再怎么说也要有豆浆和油条吧,怎么能只有一笼包子呢!)妻子一个人在家,感到十分孤独,突然她亲手做的一只包子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宝宝。从此这位妈妈把包宝宝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细心喂养,百般呵护,生怕他受到一点点的伤害。(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也蛮感同身受的。这个包子实在太软了,根本是没有煮过的生包子,否则怎么会一撞就扁呢?)包子吃面包这里插播一段画面,那就是母亲带着包宝宝坐公交车吃面包。但..但是...包子和面包不是同类吗?看着包子吃面包,突然让我觉得有一点尴尬……当然看到最后才会知道这个情节的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妈妈发现包宝宝的世界离自己越来越远……当她亲手做的饭菜都无法吸引包宝宝的注意时,母亲突然变得十分沮丧和无助。直到有一天包宝宝找了个老外未婚妻,决定离开家生活。(第一次见家长就是生包子煮成熟包子的感觉,你懂的!)紧要关头,无计可施的老母亲竟然一口把包宝宝吞!下!肚!子!!!(看到这里我真的倒抽一口凉气!作为母亲我很想对她说,mothertomother:也就是一个包子,何必呢!)正当哀痛的母亲懊丧不已时,她突然发现卧室的门口站着一个人,此人竟然是她的包子儿子!(此时片中的老母亲拼命揉眼睛。而作为观众的我突然悟到了什么,顿时泪目!)接着母子二人就像从前那样肩并肩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着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的面包,相拥而泣。(这时我才发现之前包子吃面包的情节特别合理!)片末,妈妈接受了洋媳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地包着包子。(艺术高于生活在这里完美体现!)从这部短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母亲把独生子养大成人的心路历程。从开篇的可爱温馨画风突然转折到阴沉的灰暗基调,最终以幸福的大团圆结局收尾。点点滴滴让能够感同身受的观众都忍不住落泪。我当然也不例外。这部电影虽然只有8分钟,但是把几乎所有传统的中式家庭符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心以孩子为生活全部重心的妈妈;家长极强的保护欲和控制欲;长辈与小辈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尊重的亲子关系;当然还有在育儿过程中不太有存在感的爸爸(必须要说这位爸爸不但存在感低,而且一直在看窗外,电影始终都没有揭示他到底在看什么,这显然成为了该片唯一没有解开的悬念)。当“包”成为了“人”现在我想认真谈一下我的观影感受。很多观众把这部短片的主体部分看成妈妈做的一场梦,我却不这么认为。在这位母亲的眼里,孩子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弱不禁风的“包子”。而我们只不过是通过母亲的眼睛看到了她的世界而已。自始至终这个“包子”都是母亲眼里儿子的形象,并不是他自己真正的样子。直到有一天,在母子之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剧烈冲突后,不愿放手的母亲把“包子”吞进肚中,却反而让她看到了儿子真正的模样——他是一个成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独立的个体。当“包子”主动进屋试图沟通时,妈妈才突然意识到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再也不是她眼里那个弱小无助的包子了。在母亲眼里,“包子”变成了“人”,与此同时,她也终于学会了放手和尊重。海外亚裔原生家庭的文化断层亚裔原生家庭的常态能在北美主流媒体上以Pixar动画短片的形式呈现,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影片所传递的信息十分有针对性,导致很多西方人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亚洲人却觉得十分触动人心,个个泪目。白人观众:亚裔观众:观众们对同一部电影有着如此极端化的反馈,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海外亚裔家庭中普遍存在亲子冲突的现象:小家庭的中式思维和大环境的西式理念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了文化断层。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在北美亚裔家庭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拿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中国如果孩子想追求一个相对来说不切实际的梦想(比如五音不全却想当歌手),那么这个孩子的梦想肯定会被无数次冷水泊灭。而在美国,他的身边会有数不清的老师和朋友鼓励他通过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在美国,除非孩子十分没有主见,否则一旦家长和孩子的观念起了冲突,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被父母制约的可能性非常小。AmericanIdolWilliamHung同样的,从物质层面来看,美国社会是主张让成年的孩子经济独立的。孩子一旦成人,家长可能就不会在物质上继续付出了,甚至学费都让孩子自己打工去挣或者自行贷款。而在亚洲,父母们却为孩子的工作、住房、婚姻、养育子女之类的大事小事操碎了心,生怕自己付出得不够多。在此般文化冲击下长大的亚裔孩子,成人后很容易和父母站在对立面。亚裔家长们望子成龙却又护子心切,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太多,埋怨子女不领情;子女却认为家长管太多,想极尽所能挣脱父母的束缚。一个家庭往往被无形的文化断层一分为二。缺乏沟通和理解是造成这个断层的直接原因。而彼此尊重才是沟通和理解的前提。亚洲文化崇尚孝道和长幼尊卑。因此亚裔家长很容易在亲子关系中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在父母眼里,孩子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产物,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然而,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对等的尊重就不可能进行顺畅地沟通,也不可能通过换位思考来互相理解。而这些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从父母身上得到的东西。这可能也是如此多亚裔孩子在看短片时被深深触动的原因。学会快乐随着互联网逐渐占据所有人的生活,这个文化断层的问题在中国也慢慢浮出水面了。直接受到西方文化渗透式影响的孩子们向往自由自主,而父母沉重的爱却成为了孩子高飞的枷锁。加上中国家长无暇对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立技能进行培养,孩子们想自主却又无法自立。这部电影的大团圆结局是美好的。可是无奈在生活中,很多父母还是无法学会把子女当成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在父母眼中,“包子”永远都是包子,无法变成“人”。因此很多现实中的结局其实并没有电影里的那么美好。要改变这个现象的关键,除了子女应做到自重自强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逐渐放开手,给他们学习自主自立的机会,最终把他们当作和自己平等的成人来对待。古人云,儿孙自有儿孙福。你辛苦调教的儿子终将成为别人的老公,你百般呵护的女儿也终将成为别人的老娘。——大头妈妈爱是付出不是占有,爱是尊重而非掌控。希望天下的父母都不要以爱的名义来绑架孩子束缚自己。无论如何,父母永远都会是孩子心中不可替代的港湾,但船终究是要出海的,不是吗?我的微信公众号:美国大头妈妈(ID:StrongHeadedMom),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哦!注: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版权归作者美国大头妈妈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