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 粤语状态:更新至第26集已完结年代:2016
主演:林保怡周家怡廖碧儿潘灿良更新时间:2022-09-28 18:20:56
大衛與瑪嘉烈相識一年多,大衛鼓起勇氣向瑪嘉烈提出同居的要求,瑪嘉烈認為大衛現在租的地方不夠兩個人住,提出以她的居所作為彼此的安樂窩,但大男人的大衛卻不希望搬進她的住處。最後二人達成共識,一起重新租一個空間大一點,又近瑪嘉烈上班的地方。二人同居之後發生了大大小小有關生活習慣的爭拗,卻又令感情更進一步。
作者:陳霑网址:立场新闻近幾年認識新朋友,我經常自稱「電視迷」。一秒鐘後,全場通常寂靜。至於主角(即本人),通常紅都臉哂。臉紅,因為連我自己對「電視迷」的稱呼,都有幾分保留。一方面,我的屁股一向緊貼電視機前的梳化位,矢志不渝,直到永遠;但另一方面,誰都知道,電視是大眾恩物,同時十分商業。它是非常懶惰的媒介,拿手好戲是孕育屁股黐實梳化的大懶人。如此,以「電視迷」自居,基本上就等於向世人坦誠宣告:我懶惰,我嘅品味同大多數人一樣,我……我無言以對。不過,香港電視迷最怕的,其實不是那些自命清高、看不起電視的朋友。而是比任何人都更看不起觀眾的,電視台。聽起來好像很諷刺,是不是?觀眾即收視,收視是電視台的維生指標,如此一間電視台豈有不尊重觀眾的道理?好似係。事實上,多年來,香港電視台對觀眾不單「尊重」,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以大台劇集為例。怕你接受不了,所以劇集橋段,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套路,永無驚喜;怕你夜晚要做家務、切水果,眼睛無暇緊盯螢幕,所以一小時劇集永遠被對白填滿,猶如在小箱子播放廣播劇一般;怕你智商不足,所以劇中壞人幹完壞事,總有一記大頭特寫,露出猙獰神情;怕你諗錯隔離,所以劇中角色說謊後,眼神必有半秒閃縮(然後轉身露出半記奸笑)。這就是多年來,電視台對待觀眾的態度。表面上,創作人只係驚你唔知。而實情卻是,佢根本當你無知。電視台高層的態度亦當然一樣。這些年,每當被質疑劇集情節因循,作風保守,永遠不碰敏感議題,電視台高層永遠擺出同一張臉,答著同一個答案:怕觀眾不能接受。是的。同性戀,觀眾不能接受。政治,觀眾不能接受。情節含糊,觀眾不能接受。對白語帶雙關,觀眾不能接受。結局太悽慘,觀眾不能接受。好人無好報,觀眾不能接受……聽起來,香港的電視觀眾,真像腦袋未經開發的一班傻瓜。難怪有人說,無綫電視荼毒了一整代的香港人。亦因為咁,近年談起劇集,大家開始有另一種共識。能夠做到跟無綫跟有分別的,就是好嘢。求其舉個例,大台節目永遠不碰政治,所以《跟著矛盾去旅行》找來長毛對曾鈺成,很創新、很厲害;大台製作求其、燈光呆板,所以《選戰》畫面(雖然黑)就是驚為天人,好靚、好靚、好靚;大台永遠將性小眾定位為異類、怪人、強姦犯,所以《綠豆》首集一有同性情侶的情節,媒體立即舉起大聲公,打鑼打鼓,奉為神劇。唔好誤會,不是說以上節目不好,而是,繼續用無綫作為衡量一個節目好壞的標準,真的好嗎?如果你是電視創作人,「嘩乜你啲嘢咁TVB架」,注定是毒辣至死的批評。但是,「嘩好叻呀你做到TVB做唔到嘅嘢呀」,亦很可能算不上是什麼讚美。所以,是時候拋開TVB的枷鎖了。好了,那何謂一套「好劇」?許多人曾經相信,要拍好一齣電視劇,重點在於「加」—加一些發人深省的精警對白,鑲成金句,讓網民廣泛流傳;加一些人家不敢做的主題,例如政治、性小眾,讓人折服於你的大膽;加一些意想不倒的情節,秒速扭橋,讓觀眾瞠目結舌,驚喜不斷。年多前的香港電視,做了很多相關的嘗試。至於效果,則見仁見智。而《綠豆》玩的則不是這一套。它的主線集中,人物簡單,題材也是平凡至極的男歡女愛。除了每集林海峰讀出的結語,它的大部分對白不似金句,甚至有如出自你我口中的日常囈語。它的情節並不曲折,很多人甚至說,看完首集第一場戲(瑪嘉烈與Candy的閒聊),基本上已料到此後廿多集的劇情發展。《綠豆》好看,方法不是「加」,而是「減」。減去大奸大惡,減去自言自語,減去奇情狗血,減去多餘對白,剩下來的,都是值得細細玩味的精華。《綠豆》有許多場戲,都沒有對白,畫面裡只見大衛在榨果汁,瑪嘉烈在包雲吞,Diamond在獨自hightea。但大家依然看得出神,從他們的表情、小動作、一舉一動,大致猜到他們在想什麼。lt;图片1gt;以前香港劇集其中一個為人詬病的地方是,編劇總依賴以對白來描繪角色心理。於是,很突兀地,主角會無故在自言自語,不然就要安排一個朋友、家人,給主角「對嘴」,向觀眾說出他的心情。但《綠豆》幾乎沒有這樣做。每個人物的所思所想,幾乎都不是「讀出來」,而是「做出來」。減去對白,是對主角演技的考驗,更是對觀眾的挑戰。多年來,香港觀眾看電視習慣一心幾用,或玩電話,或切生果,或離席上廁所,反正劇情不難跟得上,有時錯過一兩集,也沒問題。但抱歉,看《綠豆》,你不得不全神貫注。因為一個不留神,錯過了人物的表情(例如趙子龍對瑪嘉烈藉故離開的一記冷笑),聽漏了角色不經意的對白(「我係趙太」),就恨錯難返。這某程度上說明,對於觀眾的能力,創作人真的很有信心。又或者,他們根本不怕你看不懂。《綠豆》對觀眾有要求,也體現於創作人對劇情的處理。它明明不是一個偵探故事,劇情進展卻盡是懸念和伏線,而且每每要隔一兩集,甚至好幾集,才把這些伏線悄悄破解。究竟第十四集上半部分完結前,瑪嘉烈為何會呆呆望著梳化罅?過了足足幾集,觀眾才能意會。為何趙子龍熱衷跟瑪嘉烈flirt來flirt去?劇本從未言明。《羅生門》一集的結尾,大衛聽完瑪嘉烈的解釋為何痛哭?劇裡沒提供一套答案。一切一切,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觀眾更想知道的還有:趙子龍和瑪嘉烈上完摩天輪,究竟去了哪?翌日,Candy為何忽然嬲了瑪嘉烈?事隔十集,劇中竟然都未有答案(甚至不會有答案了)。頭頂滿是問號,大家於是繼續仔細追下去,享受抽絲剝繭、解構創作人心意的一場遊戲。這是看香港劇集絕少有的感覺。這是一種被尊重的感覺。創作人不再視觀眾為蠢材,而是相信大家有眼,可以讀到演員的表情;相信大家有耳,可以聽出對白外的弦外之音;相信大家有腦,可以自行想像劇情留白的部分;相信大家有口,也可以同朋友、網友一齊傾,互相啟發,然後明白劇集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不信?請看看每一集《綠豆》完結後,ViuTVfacebook專頁大家如何熱烈討論。如
林保怡接受訪問時所說,其實香港觀眾並不蠢,只是那麼多年來,大家太習慣同一套看電視的方法。也許,今後我們需要的,不是多幾齣《綠豆》,而是多幾個願意相信觀眾、尊重觀眾的電視創作人。就這一點,作為電視迷,謹向《綠豆》的台前幕後、創作團隊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