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花的照片,缉魂的换脑,秘密访客的形婚……我一次次告诉自己不能接受这种示好,它们实在太廉价。但这一次,中英文字幕的对照成为这个时代最尽力的讽刺。它指出,消解了我们存在的,是中文语境。明的神秘与不可触碰,在片中是
郑宇星的伤痛,在片外则指向这个不可见不可说的题材,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追逐。对数字媒介的反思是多元的。从微信聊天,手机通讯到短视频,它们成为密不透风的墙,将人监禁。学校没收手机要求不转评,则说明官方对于舆论的恐惧,也是操纵。“电话也不接,微信也不回”则展现了网络空间对人际距离的拉远,它可以被多么轻易地完全隔断。最终依然只能依靠地理空间的漫溯拉近距离。密不可分的唇无所谓爱情,却始终是心的紧靠。我终于在电影中听到那句话,由一个孩子说出的“你真的想听真话嘛”。在这个文化的语境中,孩子天然地丧失指责父母的立场,甚至经历漫长的教育与规训后,很多人完全没有埋怨和指责父母的能力。因为被要求过,因为被伤害过,所以更懂得哪些话更伤人,而不说,不代表不知道,不代表父母就是全然正确的,不代表伤害没有造成,不代表受到的伤害需要的发泄都是“不懂事”“没有考虑过我们”。即便不考虑以上一切,
吴磊张子枫的状态也实在太好太对,在一众青春片中无限接近最理想的高中生,自然,阳光,伤但不悲,有自己的那份幼稚。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和片中二人一样,做出了最伟大的决定,去坚持自己,坚持正确,去接受处分。去等待未来的盛夏。(不谈其他,比少年的你更好的一点可能是,周冬雨最终认罪,依然是顺从了体制,而本片中两人虽然接受了处分,但已然完成对体制的反叛。)(看到各种关于郑宇星是不是同的争论很难受。这部电影作为青春片最好的一点恰恰在于,它没有描绘任何一种被定义和狭隘化的爱情,而是描绘了失去、得不到这样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情感。事实就是,但凡有任何一个证据可以直接证明MING的性别是男,本片就一定不会过审。所以这场讨论注定无疾而终,双方各执一词。而无论MING的性别是男是女,本片动人的部分依然是成立的。因为电影最终将核心情感从恋爱,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失去,得不到,难道不是这种情感才能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吗?无所谓爱的是谁,是男是女是人是妖是纸片里的画是天边的光和云彩,无所谓是什么BLBGGL是哪种被分类的“爱情”,我爱的人不爱我,这难道不是能让所有人共情的东西吗?难道他们就只能从简单的磕CP、从“恋爱”两个字中获取快感吗?甚至换换性别一切都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