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新疆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23 18:55:58人气:0
第一次的离别

视频第一次的离别状态:正片年代:2020

主演艾萨·亚森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穆萨·亚森更新时间:2022-09-28 18:43:15

故事发生在地大物博风景壮丽的新疆,艾萨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在这里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新疆男孩。艾萨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亲的患病让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母亲的病不仅让她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常常会离家出走不见踪迹,因此艾萨必须在上学之余格外小心的看护随时都会发生状况的母亲,因为艾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点苦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凯丽比努尔是艾萨虽好的朋…

作者丨香猫记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新疆既神秘又陌生,是一片“异域”,供人们投以过度的想象。而它却占据着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世居十三个民族,是一片不容忽视的土地。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鲜有表现新疆故事的文学和电影出现,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新闻来了解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和生活。《第一次的离别》是疫情后第一部公映的电影,也是一部罕见的维吾尔语电影,展现了新疆南部的风景和人情之美。整部电影都在一个叫做沙雅的小地方拍摄,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导演王丽娜的家乡。用她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献给家乡的长诗”。王丽娜生于沙雅,后来在湖南读大学,又在北京读研究生。她的经历和汉族身份,决定了《第一次的离别》既有一种外部视角,以“游客”的身份带领观众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也同时以内部视角考察新疆,以“居民”的角度体味当地人民的悲欢。相信但凡有过新疆生活经历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表达一定会更多一份感同身受。该片讲述了小男孩艾萨和他的小伙伴凯丽的一段日常生活。艾萨家境困难,父亲在外苦苦讨生活,母亲还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经常离家出走。艾萨的哥哥想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家里更没有人照顾母亲。不得已,父亲决定将母亲送入养老院,艾萨不得不学会和母亲离别。凯丽这边,她的父母经常发生争吵,母亲曾离婚回娘家,又舍不得孩子搬了回来。但是凯丽还是为了父母的关系担惊受怕,不仅如此,因为自己的汉语成绩太差,凯丽的母亲为了让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决定搬家到县城生活,她也必须要面对离开小伙伴的烦恼。最终,在经历了一些挣扎之后,两个小朋友都体味到了离别的滋味,他们开始学习接受生命力的猝不及防……只有离开家乡才会更好地书写家乡这是一部关于离别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得出,王丽娜对沙雅有着深沉的感情。她很用心地捕捉到当地生活的细节,带着情感地展现出家乡父老的日常。《第一次的离别》是导演离开家乡后对土地的回望,是她对自己童年的再现。某种程度上说,也许一位创作者只有离开自己的家乡才会更好地去书写家乡。只有在当地生活过的人,才知道当地人的伦理与情感。这部电影最值得一看的地方还在于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电影本来是要拍成纪录片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剧情片。但不变的是电影中的原生态,电影可贵的地方在于所以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这需要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信任,调动出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有评论认为《第一次的离别》是以个人视角书写民族志的作品,得益于王丽娜大量的前期调研。王丽娜从北京回到家乡,重新访问自己的故地。在朋友的推荐下,她认识了电影中的主人公,并被他们的纯真所打动。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时间,王丽娜拍摄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给予这部剧情片坚实的现实基础。《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介于虚构与真实的作品,而虚构的部分也来源于王丽娜对生活的观察。在处女作的拍摄中,她一边拍摄一边学习,渐渐理解了这部电影对自己的意义,也领悟到电影创作的法门:“你知道你追求的这种纪实,并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重新建构生活的纪实。”《第一次的离别》继承了伊朗儿童电影的传统很多人将《第一次的离别》和伊朗的儿童电影相比较,不仅同样拥有对贫穷的诗意书写,对纯真童年的关注,就连风土人情都有相似之处。伊朗电影一直拥有拍摄儿童电影的传统,以挖掘平淡生活中的质朴的戏剧性为人称道,《小鞋子》等作品既符合严苛审查的标准,又不失一定的艺术水准。《第一次的离别》继承了这个伟大的传统。王丽娜在自己可以完成的范围内,对这个题材做了最大可能性的展现。电影中的孩子的命运是最牵动人心的,不论是凯丽因为学不好汉语而被责怪,还是艾萨因为弄丢了母亲而四处奔走,亦或是两个人最后分别的时候都让人动容。孩子的天真和烂漫打动人心,任谁也不舍得孩子的纯真被侵害。尽管有着各自不得不如此的原因,但是当艾萨和凯丽各自流泪的时候,对观众来说则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部电影没有一个所谓的坏人,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却将结构性的矛盾放在异常美好的景色背后,让我们思考这些小人物在大环境里的遭遇。这个电影固然对艾萨、凯丽等人的命运保持一个暧昧的态度,将关注的落脚点放在了乡愁,而不是对社会问题的挖掘。但它毕竟是一个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边疆故事,将发问的权力赋予了观众。边疆题材的电影难以摆脱的“刻奇”当然,但凡涉及到“异域”的题材,难免会有些刻奇,这部电影也无法完全避免。汉族导演带着自己被建构出的现代性立场来观察“老少边穷”,似乎总要解决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处理本民族的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并试图找到一个和解的办法。这一方面让作品容易沦于俗套,却也说明至今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被解决。于是,《第一次的离别》的品相也出现了某种断裂,一边是残酷的离别以及本地人的真情实感,一边是大量的风景和过多的音乐铺陈,这样电影对真实的有力表达被稀释了,但这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让电影的落脚点显得更温和更“糖水”,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作者对于家乡特殊的感情而导致的不节制。毕竟,让这样一部说着少数民族语言的儿童电影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是需要作出很多妥协的。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新疆电影人和关于新疆的电影作品集体爆发,涌现出一批仅在小圈子内传播的电影佳作。尽管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短片,可一个创作力旺盛的创作团队正在形成。这群导演大部分有从新疆到北京学习的经历,因此可以从两种视角来考察新疆这块土地。就以这几年的First电影节为例,不但有《第一次的离别》这样新疆汉族导演的作品,也有媒体人徐玮超《乌拉十二岁》关注的是维吾尔族足球运动员,还有维吾尔族导演伊克拉木的《拼车》等作品。他们从不同面向展现出新疆和新疆人的独特处境。甚至,《拼车》关注的视域已经从本土转到了北京,从现实主义题材转向了更丰富的创作。这股风潮之下,拥有着无数故事和风景的新疆,未来在电影领域可能会大放异彩。本文版权归作者全现在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