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再看,大失所望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4 17:13:22人气:0
视频:铁面无私状态:BD超清中字年代:1987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肖恩·康纳利查尔斯·马丁·史密斯安迪·加西亚更新时间:2020-08-06 20:43:48
30年代的芝加哥充满了混乱,黑道横行官商勾结,其中,要数掌握着私酒市场命脉的黑帮老大卡彭(罗伯特·德尼罗RobertDeNiro饰)的势力最为强大。即使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联邦探员纳斯(凯文·科斯特纳KevinCostner饰)也依然怀抱着惩奸除恶的理想,可是很快,现实便教会了他,在这个世界里,谁才是老大。在老警探马龙(肖恩·康纳利SeanConnery饰)的帮助下,纳斯重拾了自信,他组织了一…
通读台湾远流翻译出版的《导演功课》一书,感觉收益颇多。随即便翻出本书作者大卫quot;马梅编剧的《铁面无私》出来重看。但感受却完全不同。首先,在本片重要角色塑造上,编剧马梅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他在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睿智与洞察力。当查抄私酒出师不利并被报纸嘲笑挖苦之后,主人公下定决心自组扫黑小队。这段情节本该是被重点表现一下的,但却被处理却过于随意简单。郁闷的科斯特纳独自徘徊于大桥之上,旋即就与城内似乎仅有的另位正义之士康纳利巧遇了。真可谓一个巧!虽然我们都知道,类型片里少不了无巧不成书的手法运用,但编导还是要尽量避免这种流水账似的人物出场和情节次序。因为作品要达到最大化的戏剧效果,一个精心编排的情节次序至关重要。比如,如果该段情节改为科斯特纳刚一到任便偶遇康纳利,并对其坚持原则产生深刻印象,随后自己信心满满打击私酒的行动受挫,郁闷彷徨时突然想起那位正义的老警察……故事是否就相对生动一些(即使这可能仍然未必是最佳方式之一)?而小队的三号人物加西亚的入选,则是过分草率。在射击场,康纳利到底从哪里看出,这位枪法入神的新人,就一定是嫉恶如仇的合适人选呢?就凭寥寥几句对白?也许老谋深算的的他真有片刻间慧眼识英才的本领。可编导恰恰忘记了,角色通过直觉体会出的任何东西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你让观众也感受到了,故事情节交代才叫成功。但最让我们摸不着到头脑的是扫黑小队的第四位成员。如果说由于康纳利与加西亚先入为主的明星招牌,尚可勉强使观众接受他们作为主人公合格战友的话,那么,这位刚被华府派来查帐,带着深度眼镜,不足一米七零的小个会计,因何就能毅然决然拿起刀枪成功客串了一把扫黑先锋的角色?对此,导演已经不是省略,而是没有任何交代。而正是由于影片前段这种核心角色以及相互关系刻画上的着墨寥寥敷衍了事,才使得后续情节兄弟并肩战斗的感染力被大大削弱。以至于,当其中二人相继被残忍杀害后,观众根本无从充分体会队友们所展示出的那种悲痛心情。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部由德帕尔玛所指导的经典黑帮影片在很多环节所表现出的问题,恰恰像是为书中某些理念提供了反面论据。比如,马梅在书中写到:“一个导演若一开始急忙寻求视觉上或者美学上的方式来处理某场戏,那么他马上就坠入了困境的深渊,并难以自拔”。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康纳利被杀这场戏。一开始,大约是想引导众心理制造悬疑紧张,导演使镜头很快就转变为隐蔽在康纳利住所窗外的某个黑帮杀手的主观视角。镜头(也就是杀手)观察片刻之后,伺机潜入屋中,小心翼翼伸头探望,却没发现刚刚还在厨房看到的刺杀对象康纳利。随后它开始逐屋查找。这种处理手法,首先令人费解的倒还不是主观视角的突兀加入,而是该角色的行为逻辑:一个黑帮盛行的禁酒令时代的职业杀手为什么要像7、80年代入室奸杀金发女郎惯犯似的持刀行凶呢?是怕吵醒邻居,惹来警察吗?从紧接着后面发生的导致康纳利死亡的的机关枪扫射来看,杀手和导演在这方面都不存在顾忌!那么是要以此弱智手段来诱骗对方放低警戒之心,好让真正的主谋顺利下手?似乎是唯一牵强的解释。可问题是,当他回眸看见里屋的康纳利背对自己的时候,也完全现可以掏出手枪将其击毙呀!好吧,姑且就算此公素有以刀宰人的嗜好而不去深究。可他的刺杀对象,也就是康纳利,在这个古怪桥段中的反应更加让人费解!导演曾在稍早前扫黑小队与加拿大骑警的联手扫荡黑帮交易桥段中有意展示了康纳利作为资深警察的经验丰富与手法老练。他不仅提醒过科斯特纳,要开枪就要往死里打,只因对方”心狠手辣“。接着,又急中生智,以“击毙死尸”的诈死恫吓另个被生擒的黑帮份子,迫使其乖乖与小队合作。可就是这个警界老油条,此时此刻在突然转身面对同样的黑帮杀手的当口,却恍然间变为了一个不明厉害关系的退休工人——只是持枪逼迫着对方离开还不算,甚至还自以为是地走出了自家的房门?!当然了,对于第一代007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脑短路,导演绝对是“铁面无私”的!老头被藏身屋外的白衣杀手疯狂开枪扫射——虽然没有当场毙命。很显然,德帕尔玛之所以在诸多选项之中专门挑了最繁复花俏同时却又是最不适当的一个来处理这场戏,正是源于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和炫耀自己制造悬疑惊悚的不俗本领,而基本忽视了故事整体风格与人物性格塑造的一致性。错误还不算完。在康纳利中枪倒地后,影片时空变化的逻辑再次出现了明显的纰漏。那个有意穿插进来的黑帮头脑德尼罗的倾听意大利歌剧的场景,也许是用来烘托英雄牺牲时的悲壮气氛的。但问题是,这边,身负重伤一身是血的康纳利仅仅是从门口爬到走廊的时间,那边,刚刚开枪扫射的白衣元凶就已经进了戏院包厢想被男高音感动的热泪盈眶的老板回报战况了。难道他家碰巧就在剧院隔壁?也许有人会说,作为观众,这样看电影太累了。如果不去过分追究某些故事情节的逻辑疏失,反而会乐趣多多。对此观点,我却不以为然。观众当然可以理解导演将一些明显带有个人风格的化的手法引入到影片的某些叙事段落当中。但问题在于,这种引入合理与否,却是要受到影片整体风格、故事气氛烘托、演员表演模式等诸多因素制约。例如:《西北偏北》的著名的飞机旷野追杀,也带有明显的希区柯克个人风格烙印。这场戏于真实性上是难以禁得起推敲的。就连希区柯克本人也直言不讳此种杀人方式有些不合常理。然而,由于影片背景的写实性被有意的弱化,且导演根据格兰特本人气质融入了喜剧风格以舒缓紧张氛围,观众最终便不自觉地被带入相应非写实的观影心理模式。因此,他们并不会去计较某段情节的逻辑真实性,而更愿意饶有兴趣地去体验影片所带来的各种紧张悬疑和奇思妙想。但《铁面无私》明显不是这样。它本身建立在明确写实背景之上:禁酒令时代的美国大都市。情节、角色设立,以及演员表演等也都按照严肃甚至残酷的写实风格在发展。观众此时的观影心理,很自然就要以写实性的逻辑思维去理解所看到的情节和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导演突然莫名其妙地引入了一段的主观视角的持刀行凶情节,不仅明显破坏的影片整体风格,同时也必然放大了情节的逻辑缺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上面所提及的还仅仅是影片诸多问题的其中一部分。本片的剪接水平也不敢让人恭维。在每个段落的开始,帕尔玛很喜欢用Crane的远景下摇推进。似乎想借此表现故事叙述的流畅性。但是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段落之间的剪接却十分生硬。常常是上一个段落的情绪感觉还没有交代充分完整就切换到下一个场景当中。这一问题在科斯特纳一家相聚与扫黑的主干情节的之间过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而影片唯一不显生硬的剪接,却偏偏又使用的十分不恰当。在此处,上个段落是表现扫黑小队与加拿大骑警勒马伫立山梁之上,讨论合作缉私。然后一个熔接切换,四位小队成员便现身于一间木屋当中了。可这间木屋地点在哪里?观众不知道,因为导演根本没有清晰交代过这种时空变换。虽然实际的剧情是:紧接着上个段落,表现他们下了山并在桥边的某木屋内做埋伏。但以熔接这种剪接手段传统意义功能,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感觉不到这一点,而更像是小队已经执行完缉私任务正在乡村度假。其次,则是故事叙事呼应不够。还是接着上面提到的美加边境扫荡黑帮一场戏。编导似乎想用加拿大骑警鲁莽地提早突袭,来制造悬念,使观众对科斯特纳等四人马上可能面临的危险处境产生某种忧虑和关切。思路确实不错。可问题是,真的当他们骑马奔至桥头加入战斗后,剿匪过程却反而被处理异常顺利。不仅加拿大骑警们在黑帮的冲锋枪扫射下的几乎毫发无伤,而且在矮个会计打光了子弹的千钧一发,匪徒手里的枪却近乎滑稽地突然卡壳了!……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就搞不懂了:那你稍早前传递给出的美加警察双方战术配合不周密的情节,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而影片结局高潮的设计不仅冲击力不够,而且难以令人信服。子弹打光,仓惶逃命的白衣杀手正顺绳子吃力往楼下爬,而追至楼边的科斯特纳在准备开枪击毙这个杀害亲密战友的元凶时,内心不免激烈的矛盾。最后,理性战胜了复仇冲动,他没有扣动扳机。而对手的这个弱点似乎也被杀手所洞悉。他有恃无恐地又爬了上来。仅到这里,还算没有问题。可是此人爬上来之后还要对持枪在手的对手冷嘲热讽一番,并且句句直指对方的最痛处就令人难以理解了。是在考验主人公的忍耐力和原则性?问题是为什么要去考验呢?如果失败了,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难道非逼得对方开枪,他自觉死的才舒服?copy;本文版权归作者赱馬觀?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