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英雄郑成功》里的三个女性角色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19:58:24人气:0
视频:大英雄郑成功状态:年代:2004
主演:何家劲约翰·加纳德徐念福刘颖涛更新时间:2012-09-07 15:07:59
明末清初,十九岁的郑成功还在南京读书,血气方刚的他将父亲郑芝龙在南京的贷款二十万两黄金捐给了为抗清而卖身筹款的名妓柳圆圆,当柳圆圆要以身相许时他却婉然拒绝,同时他认识了痴恋柳圆圆的反清义士黄炎。郑芝龙勒令儿子回闽,在路上,郑成功救了被堂叔郑芝魁追杀的明朝唐王。 郑成功到台湾寻父,第一次与盘踞台湾的荷兰人首领揆一针锋相对。在此期间,郑成功与台湾人民结下深厚友谊…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根据原创剧本改编的小说,很多观众不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几个女人同时爱上郑成功的情节。作为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英雄传奇故事,爱情并不见得是重要的,甚至连看点也算不上。我认为,创作者之所以那样安排,一方面是想塑造出三个典型的乱世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三个人物去表现其他人物,而不是单纯地写点言情戏去打发女性观众。《郑》剧和很多杰克苏故事不同,这三个女性角色的存在并非只为郑成功一个人服务,她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和他不是单纯的依附关系。柳圆圆明显就是以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和“陈圆圆”为原型,这个光看名字就能看出来,但角色的处理又融合了郑经(郑成功长子)的乳母的经历。因此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女性角色,原型有两个,乱世名妓和郑经乳母,无论从哪一个原型看都有着足够复杂的性格和戏剧因素可以让作者展开来写。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柳如是和陈圆圆的出身是相当卑微的,但是志气却不输男儿,大概作者一开始是有心要赋予这个角色柳如是的品格和陈圆圆的经历。在实际的剧情里,柳圆圆这个角色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衬另一个重要的男性角色黄炎——一个满嘴仁义道德、整天说要拯救国家于危难却往往在存亡之际不能坚守大义的所谓“义士”。剧中重点表现了柳圆圆对郑成功事业义无反顾的追随,这样一方面可以反衬出黄炎的虚伪和小人品性,另一方面可以藉着这个角色的痴情顺理成章地衔接郑经与其乳母乱伦的情节。毕竟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启齿的历史实录,作为历史人物剧,既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的忠实拍摄,又要呈现出一定正面的艺术效果,那么就只能是杜撰出一个新人物来表现这段历史。试想,如果不重新塑造一个令人同情的女性角色,而是突兀地安排一个路人角色来开展这种的情节,不但会让观众产生不适,而且在叙事上也起不到什么艺术效果。郑成功对柳圆圆的态度也处理得很恰当,既是剧中的郑成功对她应该持有的态度,也非常符合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出身风尘的女子普遍持有的态度。柳圆圆出身三教九流,又是一介女流,却能成为光复大业坚定的追随者,这是郑成功对她另眼相看、心存怜惜的原因,但这也是他不可能爱上她的原因(如果非要讨论剧中的郑成功是否对她动过心不可,我想大概是有过的,但那也只是一时之念而已)。大概在明清以来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风尘女子哪怕才艺再高、情操再好,也只适合当作精神交流的对象(所谓的“红颜知己”),而不适合娶回家中。在这帮人的想法里,“从一而终”始终是衡量能否成为其配偶的标准,柳圆圆还是输在了“贞节”二字上(她一开始是黄炎的相好)。当然,这只是针对剧中的郑成功这个艺术人物而言,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并不见得是这样的。比较好理解的是董娴这个角色。以她作为郑成功的正室,看得出来,作者的目的是想塑造一个内外都能与之相匹配的人物,从正面陪衬郑成功的英雄本色。董娴的身上确实同时兼具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她对内和对外的行为上。对内她颇识大体,能够娴熟地处理夫妻关系、公婆关系以及其他族人的利害关系,处处体现了传统女性特有的坚忍大度;至于对外的表现,比如郑成功不在的时候,她敢于当众呵叱三叔郑芝魁的犯上作乱,与其据理力争,而当厦门被清兵偷袭,郑芝魁落荒而逃,她却又能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地应对。这些都告诉了观众,她的胆识堪当一代英雄的夫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禁足深闺、不问世事的传统女性。由于故事毕竟是发生在一夫多妻的时代,董娴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她在推动情感发展的情节上,很适合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中间人物。她在剧中另一部分的作用,就是把柳圆圆和琳达这两个女子与郑成功的情感纠葛这些原本很零散的次要情节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串成一条线供观众观赏。否则,把郑成功对待男女之情的态度也分成三条线来叙述,这样一来未免失之琐碎,二来则过于儿女情长,反而把本来要表现的国恨家仇、民族大义本末倒置了。琳达是三个与郑成功纠缠的女性角色中最有争议、也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个。一直有人在质疑甚至声讨,为什么要安排郑成功喜欢上一个荷兰女子呢?这样的情节岂不是不伦不类吗?确实,这一条感情线乍一看是会让国内观众多少有点不舒服,但实际上这一条线在原本的剧本里是处理得极好的,作者在琳达身上寄托了很多颇深的用意。琳达的出现并不是强调国姓爷对女人的多情和关爱,这个角色其实是立体地折射了郑成功对待战争和外来者的态度。剧中的郑成功当然不可能是历史上真实的郑成功,他是作者经过艺术化处理后理想的英雄形象。琳达的兄长虽然是荷兰殖民者,但她本人却是平民身份,郑成功认为台湾不欢迎荷兰军人这样的侵略者,但是欢迎她那样的平民往来通商。在这里,郑成功并不是一个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每一个荷兰人的民族英雄,他深晓大义,是非分明,能区分殖民者与非殖民者以及对国家有害还是有利的外来人士。琳达作为一个深深热爱中国文化的荷兰平民,属于荷兰人中希望能以和平方式与中国交往的角色。所以作者在描写荷兰人暴行的时候,并没有带上民族的偏见,都是立足在荷兰军人的残暴和狡诈去描写,而把像琳达那样的平民排除在外。琳达之死,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她和郑成功真挚的爱情走到了终点,更重要的是为了说明以她为代表的荷兰平民希望与中国和平共处的愿望终究是泡影(剧中的琳达,天真纯洁、不谙世故,一直把和平的实现寄希望于兄长和郑成功的和解,这正好暗示了她想法是何其的幼稚和不切实际)。本文版权归作者Yan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