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是高尚、善良、纯粹的后人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01:29:13人气:0

视频:特里萨修女状态:年代:2003
主演:奥丽维娅·赫西塞巴斯蒂亚诺·索马英格里德·卢比奥米歇尔·门德尔更新时间:2012-09-06 19:26:33
本片内容跨越了半个世纪,真实而深刻的记述了德蕾莎修女秉持著对上帝的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超越国界与藩篱,给予数以百万计贫困苦难的人带来希望与尊严慈悲的恻隐之心,无怨无悔的照顾无依无靠的人们,让他们知道有人关心著他们,她抚慰了苦难人的心,发扬了信、望、爱的至高精神,为那些弃婴、麻疯病人以及比穷人还穷的人们默默付出,鞠躬尽瘁。 德蕾莎修女生平记事…
小学的时候听说她的故事:1917年生于马其顿,18岁进入加尔各答修道院。1948年她走出修道院的高墙,到穷人中间去,开始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服务。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9月5日辞世。初中的时候吟诵过某篇她的叫做《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哲理散文。高中的时候以她的故事为素材写过文八股。自始至终,我听说其伟大,却不知道其伟大。其间坚持与艰辛,全然不曾了解。直到看了《MotherTeresaofCalcutta》。影片情节不再赘述,是MotherTeresa一生的记述。这里说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一个是MotherTeresa第一次走出修道院,走在加尔各答的大街上,看到密集的乞讨的孩子、老人、妇女,看到躺在地上的干瘦的虚弱的人们。那个时候,她睁大惊恐的双眼,伏下身去听垂死者的呓语,最终却只能梦靥般抬步离去。坐在公交车上,外边错乱的行人、街上行走的大象,种种都缓缓退去。她心里一定是惊恐的吧,成长了二十年的加尔各答,却感觉像从未真正来过,居然还有这样一个世界,在她所成长的印度。此后,MotherTeresa便向神父提出了到穷人中去,为他们服务的请求。她坚信这就是calling,来自上帝的那个声音。另一个情节是在仁爱传教修女会开始承担了更多的工作、接受更多的资助时,神父曾对她说:为了继续你的工作,你必须要有策略,基金,有素质的员工。听到这句话,特蕾莎修女回答说:我们不需要策略,上帝最喜欢细微的东西,尤其是怀着爱来行动的。第三个情节,1995年纽约的一个募捐会议,当MotherTeresa知道会议的一瓶水价值3美元时,她喃喃地说,3美元我可以送一个印度的学生上一年的学。她当即宣布解散协会,关闭银行账户并当场退席。组织人员不解,解释收益将会如何之大。一手筹办此事的神父也最终放弃,他说,花了30年,我现在终于相信她是对的。爱才是最需要的东西。你不得不承认,听惯了影视作品中“爱”的泛滥宣传词,这一句话并不会那么深深触动人,甚至深刻映像都难以留下。可是稍一了解便知道,做公益,仅怀着爱来行动,是多艰辛不易又多崇高伟大。对于做公益,MotherTeresa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于是产生疑问:做公益真的不需要组织吗?无组织而仅凭细微的爱去行动毕竟一无法保证有渠道,二不能保证有效果,三不能保证不伤害其他群体和社会利益。但是,公益组织又真的需要以效率之名而投入更多的组织运营成本吗,像3美刀一瓶的水,像四星标准的住宿接待,像海外度假式的会议筹办(想想我们发展项目管理的预算表)?还有,如果说MotherTeresa创办仁爱传教修女会是受到上帝的感召,是信仰,那么我们的公益秉持和坚持着的是什么样的原则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则能够让公众的钱来承担9859的一餐饭成为“必须”?当我们的公益都在提效益、规模、实用主义时,你似乎产生一种幻想,公益似乎正在成为一项产业,新兴产业、前景广阔。那么,做发展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理念,制度,组织,行动又或是,爱与同情?“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了,的确如此,我们对制度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对上帝的依赖,以及对人类之爱的依赖。”她批评了人们对于制度的依赖,然而在信仰缺乏、道德混乱,价值多元的社会,我们能以什么来组织和号召公众,能用什么使其信服?出一次9000 事件,整个公民组织就需要付出十倍努力来说服公众为你公益的“高”额组织费买单。我们的公信力到底是什么,在通往公民社会的道路上,它又走到了哪里?当然,让我触动最深的,莫过于于前文所述第一个情节。我能够想象、并且深深理解那种惊恐,像从未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生活过一样。就如一切我们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所面临的,一个人曾反复被告知自己是未来的主人翁,然后有一天,不知道哪一天,突然,他必须开始接受自己的失败,接受公平正义美好之艰难,接受未来的不可预知。就像以前的生活不过梦幻。面对这种巨大的惊恐,我们该怎么办?看到乞食者怎么办,看到城管打人怎么办,看到乡村辍学的小孩怎么办,看到上访者怎么办……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多被恐吓、震慑住了,举步不前,然后多年后告知自己的孩子,什么叫做现实。这一点,乔治•爱略特也曾对我们做过提醒,世界上有相当多的人具有这位西班牙圣徒(MotherTeresa)类似的智慧与创造力,但没有能够把他们的素质用行为得以展示,其原因在于他们自身所犯的错误以及不利的社会条件,这些人的身份与他们内在的素质往往没有多大的联系。爱略特写道:“许多德雷莎降生到人间,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史诗,无法把心头的抱负不断转化为引起深远共鸣的行动。他们得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充满谬误的生活,那种庄严的理想与平庸的机遇格格不入的后果,或许只是一场失败的悲剧,得不到神圣的诗人的歌咏,只能在凄凉寂寞中湮没无闻。”(《身份的焦虑》)MotherTeresa以穷人的身份,站在穷人中间,她微笑着面对着人们身上所承载的巨大苦难,勇敢的告诉他们来自上帝的话语,然而她内心的深处,却充满了黑暗。在我看来,明知这黑暗苦难的深不见底和庞大,却还坚定前行,这是她的伟大。这样的力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所持有,但我们总是可以为这些伟大的精神、正面的力量所感召。《身份的焦虑》中有记录爱略特的另一段叙述,这段话语我视若珍宝,她说:她(MotherTeresa)那高尚纯洁的精神不虞后继无人,只是不一定到处都能见到罢了。她的完整性格,正如那条给居鲁士堵决的大河,化成了许多渠道,从此不再在世上享有盛誉了。但是她对于她周围人的影响,依然不绝于缕,未可等闲视之,因为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利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坟墓中的人们。愿我们,都是高尚、善良、纯粹的后人。附上那段著名的《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