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理想主义照亮地球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08:17:24人气:0
戏梦巴黎

视频戏梦巴黎状态年代:2003

主演迈克尔·皮特伊娃·格林路易·加瑞尔安娜·钱斯勒更新时间:2022-09-28 16:27:16

1968年5月的法国电影资料馆,孪生姐弟雷奥和伊莎贝拉结识了美国学生马修,三个人因为喜欢电影而成为好朋友。雷奥和伊莎贝拉请马修去他们家里作客,雷奥和伊莎贝拉的父母是大学教授,他们很喜欢马修。动乱年代,大学罢课,父母们由于政治原因,出门度假,马修就此搬到他们家常住。三个人白天没事,就在房间里玩对台词的游戏,马修喜欢科亚东,而雷奥则喜欢卓别林,他们进行激烈争论。某天…

赤裸的处女胴体赤裸的反战情绪赤裸的革命激情赤裸的抉择放弃共同把一个迷人的过往捧回我们跟前。那是一个洋溢着怎样自由气息的年代,世界也许有着无数可能去追寻的梦想。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是一部不可不看的电影;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是一张不可不听的配乐。如果能让我过一回六〇年代,我希望去1968年的巴黎,或者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如果我可以拍一部电影,我想讲讲那个美国人带着两个巴黎人,参加Woodstock音乐节的故事,同样是关于爱、和平、革命和自由。如果要给这部电影一个名字,那就也叫TheDreamers。因为我要向贝托鲁奇致敬,正如他在电影里献给大师们的敬礼。1968年,注定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重彩。在西贡,“春节攻势”打垮了美国大兵;在路易士港,人民宣布民族独立;在伦敦,大游行涌向了美国使馆;在柏林,学生们包围了斯普林格;在纽约,学生们占领了哥大校园;在巴黎,学生们筑起了“街垒之夜”;在哈瓦那,切·格瓦拉的日记出版;在巴勒斯坦,人民渴望返回故土;在布拉格,市民走上街头抗议苏联;在墨西哥城,美国黑人运动员举拳致礼;在普里什蒂纳,阿族人喊出“科索沃独立”;在北京,毛泽东号召起“上山下乡”……“反叛”是1968年的主题词,整个世界都为之沸腾了。而席卷法兰西的这场“五月风暴”无疑可以视为1968年的年度符号。革命,还是反革命?暴力,抑或非暴力?这一年,距离我的诞生还有整整十八年;又十八年后,我看到了以这场风暴为切入点的TheDreamers。“所有对理想还有幻想的纯洁的十八岁以上的文学青年都应该学习此片。”大头绿豆如是说。不要看了那些剧照就以为这部电影色情了,也不要看了级别是NC-17级就心跳加速了,更不要因为导演是贝托鲁奇就想入非非了。就是这么一部充斥着裸体影像的电影,甚至不必用“情色”来标签,因为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是那些1960年代的文化在今日的回响。对于贝托鲁奇来说,性爱与政治都并非池中之物,理想主义随风飘荡的1960年代的气息才是他想呈现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本片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他希望将1960年代当作一面镜子。而性,不过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现在的情况和当年不太一样了。1968年,大家普遍认为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你会成为这个进程的一部分。但今天不是这样了,我想表达这种感受。”贝托鲁奇如是说。《纽约客》的评语是“既紧张又松弛,既粗砺又梦幻,既性感又傻气,既哀伤又深刻”。导演在把GilbertAdair的小说TheHolyInnocents搬上银幕时,将席奥与伊莎贝尔兄妹间的乱伦弱化成了兄妹间亲密而未越界的情感,而同性性爱则代之以马修与席奥相互暧昧的眼神与手势(甚至一些更为露骨的性爱场景最终都被导演完全剪掉了,据说在130分钟的意大利版中还有保留)。极端的题材在电影里以一种更加含蓄和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完全照搬原著的话,或许会让我这个理想主义者感到难受。我曾经说过,“政治、暴力、色情、宗教,大概这四样是电影导演最容易把持不住的元素。”而宝刀未老的老贝却炉火纯青的将这四个元素(也许是广义上的)在片中发挥得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淋漓尽致。在片中,玛琳·黛德丽的画像旁边放置着毛泽东胸像,而大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指引人民》被填上了玛丽莲·梦露的脸蛋。三位青年从卓别林侃到巴斯特·基顿,从吉米·亨德里克斯讲到毛泽东,从上山下乡扯到反越战……这些话题至今依旧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而故事的背景即是当年巴黎的“五月风暴”学生运动。除了多次闪现的经典电影镜头,片中还融入了大量属于那个年代的音乐,TheDoors、TheGratefulDead、EdithPiaf……当JimiHendrix响彻Woodstock音乐节的名曲HeyJoe从胶片背后传来的时候,谁人还能克制住心底那最后一丝平静?导演还选用了当时几部新浪潮电影(《四百击》、《精疲力尽》与《狂人比埃洛》)的主题音乐。除此之外,甚至没有专门为本片而创作的原声配乐。片中的一个主要情节即是主人公之间模仿经典电影片段让对方猜出处,最绝的一次是实地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中同为一女两男的三名主角穿过卢浮宫的场景。这些无一不是贝托鲁奇向那些电影大师们的致敬。其实这部电影对我的生活也好生命也罢没有产生过任何显性的影响,电影本就不需要于它本身之外的教化功能。可我是如此地喜欢这部电影,看多少遍也不会觉得腻。如果你想看了,请一定找来原版的DVD碟观赏,不然,你就错过了老贝掌中那独有的油画质感的绝美影像。其实这部电影不是只要讲一个故事,你也不必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但你会呼吸到属于1968年5月特有的空气。不论是如油画般饱满的画面,还是充满了时间感的音乐,或者黑白胶片上的电影片段。【注】这篇评论初稿《理想主义者的绝对收藏》完成于2004年暑假看完本片之后,它也是我2005年10月注册豆瓣时发表的第一篇评论(2005-10-0522:25:45)。今年暑假,我又忍不住对它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修改。在今天进行了第三次大幅修订后,重新发表于此,是为记。总的说来,通篇都是游走于胶片之上,更多的是为了纪念那个年代。待来日重温时,再深入胶片之中,谱写新篇章。和《天堂电影院》一样,附上一份刚刚整理出的新鲜名单,是本片中涉及过的经典电影的完整列表。Bandeàpart/法外之徒(Jean-LucGodard,1964)ShockCorridor/恐怖走廊(SamuelFuller,1963)CityLights/城市之光(CharlesChaplin,1931)Paisà/游击队(RobertoRossellini,1946)TheyLivebyNight/昼伏夜出(NicholasRay,1949)JohnnyGuitar/荒漠怪客(NicholasRay,1954)AStarIsBorn/星海浮沉录(GeorgeCukor,1954)RebelWithoutaCause/无因的反抗(NicholasRay,1955)TouchofEvil/狂野生死恋(OrsonWelles,1958)LesQuatreCentCoups/四百击(FrançoisTruffaut,1959)Pierrotlefou/狂人比埃洛(Jean-LucGodard,1965)Persona/假面(IngmarBergman,1966)LaChinoise/中国姑娘(Jean-LucGodard,1967)TheCameraman/摄影师(EdwardSedgwickBusterKeaton,1928)Freaks/畸零人(TodBrowning,1932)Scarface/疤面煞星(HowardHawksRichardRosson,1932)BlondeVenus/金发维纳斯(JosefvonSternberg,1932)QueenChristina/克丽丝汀女王(RoubenMamoulian,1933)TopHat/雨打鸳鸯(MarkSandrich,1935)TheGirlCantHelpIt/春风得意(FrankTashlin,1956)Àboutdesouffle/精疲力尽(Jean-LucGodard,1960)Mouchette/慕雪德(RobertBresson,1967)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