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马文的战争状态:HD国语中字年代:2010
主演:成泰燊王姬姜宏波李梦男更新时间:2020-08-06 21:17:18
马文,30出头,一个平凡、窝囊、懦弱的男人,靠一家小照相馆维持生计。原以为能跟妻子、儿子过一辈子的平静生活,却因妻子杨欣的出轨而草草离婚收场。杨欣,过腻了平淡无味的婚姻生活,离婚后与情夫李义"闪婚",准备组建新的家庭。唯一的问题在于,杨欣将面临与前夫马文、现任丈夫李义、儿子马虎同处一室的尴尬。正当杨欣与李义兴高采烈地筹备婚礼之时,马文的内心备受煎熬。眼…
周五下午两点。嘉禾影城。我在偌大的放映厅内独自一人开始观赏这场银幕上的“战争”。空调打得很低,感觉有点冷。我突然感到这是十分戏剧性的一幕:银幕上,是打着“战争”口号,充满“热度”的生活;银幕下,是一个孤零零的观众身体上的寒冷——还有剧场外成千上万“潜在观众”对本片出奇的冷淡。有著名作家叶兆言的同名小说打底,更有之前热播过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培养的观众基础,《马文的战争》顺理成章地把故事从小荧幕搬到大银幕。这明摆着就是一步商业的棋,可偏偏在对外宣传时,导演又表达得那么具有艺术追求:“《马文的战争》这个故事里面,蕴藏着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极感兴趣并致力探讨的创作母题: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探讨在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普通市民阶层家庭内部人伦关系的变化和瓦解,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的人内心造成的伤害和冲击。”即便在一部商业片中,导演有一定的艺术追求都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商业与艺术的合理互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部电影的价值;当然,两者的兼顾和错位也可能使电影在票房和艺术上都遭遇滑铁卢。叶兆言的小说讲的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家庭伦理纠纷。从观众的“分众”情况看,这个题材颇适合改编成电视剧:作为国产电视剧主要受众的中年家庭主妇是对这个题材最能够感同深受的一群人。而影院电影的消费人群则更为年轻化,他们主要由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少年组成,喜欢更新鲜、更刺激的事物,对这个题材显然隔了一层。在对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时,导演显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对题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马文不再是一个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而是一名开街边照相馆的三流摄影师。于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个“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在电影中被淡化了。影片潜在的社会背景或许是:在改革过后的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已从“体制内”和“体制外”变成了所谓“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无论在事业和婚姻上,马文都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无法处理家庭内外的各种关系,没有主见,对各种变化和外界的压力茫然无所适从,他自嘲是“一个没用的男人”。只是由于电影中没有任何“成功者”作为对比,这一层意义上的社会背景也并不明显。中国人习惯于把家庭冲突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电影中的马文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战争”。马文的妻子杨欣爱上了另一个男人李义,马文为阻止她离婚另嫁他人,威胁着从城墙上跳下去。身后是妻子和八岁的儿子,脚下是聚集起来围观的人群,站在城墙顶上的马文觉得有点无所适从,电影就从这戏剧性的一幕开始。马文最后还是不小心从城墙上掉了下去,没有死,也没能阻止杨欣和他离婚。杨欣和李义结婚后,最尴尬的局面出现了:由于没有房子,马文、儿子马虎和这对“新人”被迫共居于原先的房子里。其中的不便和尴尬可想而知。为了尽快摆脱马文,李义夫妇开始频繁地帮他介绍女朋友,屡次不成之后,最后使出一记“狠招”:把李义有钱的表姐
李芹介绍给了马文。接着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终于熬成了合法”的李义夫妇在日常生活琐碎的细节中渐渐丧失了激情,相反,看着马文和李芹打得火热,杨欣顿时心生醋意,而马文对她也是旧情未灭。于是,在数次“意外”之后,马文和杨欣这对原先的夫妇都成了同时脚踩两只船的人……不久事情败露,在四人一次没有结果的“会谈”之后,又有人站到了城墙顶上,不过,这次是两个人:马文和李义。这样一个故事看似复杂,其实并不十分戏剧化,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情感纠纷大同小异。导演在叙事时也是尽量平铺直叙,似乎正是为了突显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在平白的叙事中,偶尔夹杂着表现渲染情绪的展示性镜头——比如轰鸣的民乐声中兵马俑的孤独和疏离,又比如窗后马文和杨欣母子面对面走过时的冷漠与无奈。尽管有这些偶然的惊喜,但是就整部影片看,《马文的战争》却显得冗长、粗糙、无趣:既没有制造足够的“兴奋点”抓住观众的神经,也没有暗藏多少的“深意”留给观众的大脑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