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闻的就得这样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4 13:23:26人气:0
视频:国家要案状态:正片年代:2009
主演:罗素·克劳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海伦·米伦更新时间:2023-12-27 17:23:47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政界新星--如日中天的年轻有为的国会议员和一个喜好追根问底的穷追不舍的记者,同时卷入涉及几起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自杀案件的故事。卡尔·迈克菲尔,一个老道的记者,本着不达真相誓不罢休的信念,凭借百折不挠的意志,最终揭开了一场谋杀背后的阴谋,同时揭露了美国最有希望的政治新星以及政治集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壮志凌云,处变不惊的美国国会议员斯蒂芬·柯…
Cal被描述成了一个非常“理想化”——至少很符合我心目中的——记者。不修边幅的衣着外貌,破车,杂乱到相当境界的办公桌堆满了各种文件报纸资料信息以至于根本看不出有办公桌的样子,很在意笔,说话刻薄,傲慢。但同时,极敏锐,思维缜密又善于联想和推测并有勇气有能耐证实自己的推测,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最重要的是,他相信真实的力量,相信真实的新闻的力量。从新闻,或者“真实”,这个角度说,电影列出了“真实”身边的三个角色:一,新闻的主角,隐瞒者欺骗者,就像片子里的Stephen以及PointCore的那帮混蛋。二,真实的报道者,像Cal这样只站在真相一边的人。三,制造新闻的人,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带入了Della这个新入行的小姑娘,曾经小有名气的博客评论家,曾经会抓着只言片语不加求证就去网上爆料的人。当然,也包括为求发行量求“爆炸性新闻”效果而要求Cal仓促上版的总编以及确实这么做着的众多纸媒。虽然Della或者其他纸媒的这一特性只能算是一笔带过,但还是想借题发挥的说一下,在真实面前,无论欺骗或臆想,都是一样的,没谁比谁更高尚,说白了,都是假的,程度上的轻重并不能改变本质。只是在缺乏公信力的时代,在“真实”缺席的每一个时刻,臆想派都显然更能引起共鸣,都显然更能一呼百应,都显然更易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我觉得挺可笑的,不过更可悲,相当可悲。当然,对于那些,不用动脑或者只要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是假的的言论还会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广为传播给他个星星之火就立马说其燎原的人,只能表示深切的沉痛的无语。“用事实说话”曾经是一句挺激动人心的话,曾经我还挺爱守着看七点半以后的节目,看他们套话,看他们藏着的摄影机里录下的那些嘴脸。只可惜,到了现在,这已经完全成了种讽刺,实打实的讽刺。Cal在电影里说,他相信人们最终是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实的新闻的。然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却没有机会没有渠道接近真相。更悲哀的是,没有谁愿意也没有谁能够充当“真实”身边的第二个角色。我挺羡慕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新闻环境,尽管也有压力有冲突有威胁有恐吓,但至少还是在“坚决”,在“勇敢”,在“绝不罢休”的气魄和行动力下足以抵抗的,是有可依靠的保障的(比如那48小时)。毕竟新闻报道原本就不该是“替谁说话”的问题,而应该是告诉人们,究竟,谁,做了什么,为什么。以前我真一度挺想做个记者来着,不过鉴于我完全不具备像Cal那样的“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惮于环境,在没开始前我就作罢了。说来可笑,唯一一次算是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去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也丝毫谈不上什么重要的会场,刚到那儿,先就给塞了个文件夹,我当时傻,差点当场当着给我那人的面儿打开,不过幸好没。后来打开看,里面包括一份样本新闻稿,已经写好了所有的内容,以及,300块钱——有必要吗?真令人灰心。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结局,看的时候我就想到Trompenaar的理论来着,美国果然是普遍主义的啊。如果换了我,我觉得这太难了。整个电影看下来可以说非常引人入胜。尤其在能够制造紧张感的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我整场看的都很激动!画面处理上有些镜头有点头晕,有些镜头很巧妙,总的来说就像海报给人的感觉一样,比较昏暗,灰色,有点纪实风格。还有影片结束后的字幕部分,有点开眼界的感觉!!不知道国内的大型出版社是不是也是这阵势?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