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色彩”浓厚的伦理道德主义宣传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23:07:32人气:0
![天伦](https://static.sqjxzz.com.cn/Uploads/vod/2016-03/56d59909e9ea7.jpg)
视频:天伦状态:年代:2016
主演:尚冠武林楚楚陈燕燕黎灼灼更新时间:2017-06-08 20:25:40
一个久别家乡的浪子(尚冠武饰),在老父弥留之际归来。由于老父的遗训,要他担负起抚养妻儿的责任,并将天伦之爱推己及人,使他幡然觉悟。20年后,他自己成了老人,其子(张翼饰)高官厚禄,终日与其媳(黎灼灼饰)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忘了为父母之责。在儿子为他举行的豪奢的寿筵上,他望着窗外饥寒的穷人,潸然泪下,乃与老妻(林楚楚饰)携全家迁往乡间,筹办慈善机构,收养孤儿寡老…
好莱坞式版本《天伦》的“中国式”伦理观(注:《天伦》拍摄于1935年,是导演费穆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电影拷贝。但是,这并不是费穆执导的原本。在《天伦》上映后,一位在华旅游的美国片商看中此片,经与“联华”商洽后,租片至美国,由好莱坞一家独立制片厂对其进行重新剪辑、配乐,全片由十四卷缩减为七卷。1936年6月间,《天伦》在洛杉矶等地公映,成为由美国商人主动购去并作公开放映的第一部中国电影。)虽然老师说过,这部电影并不是费穆的原版,但我在观看的时候仍是对它时断时续、莫名穿插的情节感到无可奈何。尤其是开篇的一大通英文介绍,和接下来的剧情的展开,颇有好莱坞的电影味道,在接受思维上,并不是中国人传统的叙述思维,所以我推测这并不是在中国放映过的影片,或者直白地说,这个版本的《天伦》并不是放映给中国人看的。果然,资料显示,这个版本的《天伦》是美国人按美国思维重新剪辑过的,只是选取了一些支离破碎的镜头,进行好莱坞式的再组合而已。这部电影在人物设计上,情感着力有余,理性分析不足。比如,这个殷实的家庭究竟何以谋生?第二代老人为什么在城市里安家立业之后又带领全家返归故土,仅仅是因为儿子不务正业、花天酒地?老人不同意无礼男子对女儿的求婚,仅仅因为没有对方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毫无回旋的余地?小孙子长大后继承祖父遗志,他和父母一直在城市里呆着,难道上得不是新学堂,没有“五四”的熏陶,怎地成了一个传统守旧的文人形象?无可否认,费穆想把中国电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介绍给西方,所以他竭力地想打通中西方的文化隔阂,使西方人也能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费穆在影片中实际宣扬的是在西方人看来的“爱人如己,来求全人类的天伦之乐”的超给阶级“人类爱”的思想的。这部影片也试图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影片中用中国传统儒家理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对应西方的宗教信仰。如电影一开头的“儿童牧羊”,这一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的西方意象,还有老人病重时,妻子、孙子、养子一群人跪地向上帝祷告的镜头,还有最后老夫妻腾云驾雾般在天空俯视孩童,明显的西方宗教色彩,有上帝爱世人的感觉。《天伦》中,费穆是在讲“伦理”,也是中国人伦理观中最重要的“(血缘)亲情伦理”然后推之于社会伦理,其实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有西方人性与中国价值观的碰撞。有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在近现代社会逐渐走向没落的深沉思考,暗示出伦理主旋律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死亡,时刻透露出导演对危机时局下民族未来命运的思考,对传统价值没落后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皈依何处的思考。《天伦》的配乐用的是中国的传统民乐,非常有民族味道。民国时期大部分中国默片的配乐采用的是西洋音乐,如《渔光曲》就大段大段地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为背景,与影片的纯民族内容难免有些冲突。而《天伦》是用民族音乐配音的,使用了月琴、锣钹等民族乐器,其作曲由著名音乐家黄自担任,民族风味浓郁的音乐充分烘托了电影的传统主题,由郎毓秀演唱的主题曲《天伦歌》更是炙脍人口。很想看看费穆原版的《天伦》,真正的中国电影。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