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04:21:04人气:1
![生命之树](https://static.sqjxzz.com.cn/Uploads/vod/2012-09/5048f17236212.jpg)
视频:生命之树状态:正片年代:2011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杰西卡·查斯坦亨特·麦奎肯更新时间:2023-12-28 13:04:45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通过讲述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表达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主人公是一名叫杰克(亨特·迈奎肯HunterMcCracken饰)的11岁男孩,他是家里三兄弟中的一个,父亲(布拉德·皮特BradPitt饰)严厉而粗暴,母亲(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Chastain饰)温柔却又无所作为,兄弟的死令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成年后的杰克(西恩·潘SeanPenn饰)生活得不顺…
星级:★★★★《约伯记》常常被电影导演所引用,小时候读过,但我不是基督教家庭出身,一直对于约伯的故事难以理解,直到看到丹麦电影【亚当的苹果】(2005)才开始真正明白《约伯记》。约伯可以说是信仰的典范,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而且他得到很多祝福: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牛畜成群,仆婢迎门,而且有很多家产;在生活中是蒙了很多祝福的人,这“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我们可以说他是非常出色的像国王一样的人。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丝毫没有懈怠。他警醒的生活,担心自己的孩子犯罪,所以常常督促他们自洁,并且为他的孩子献燔祭,唯恐他们冒犯神。就是这样一个纯全良善的人,他某一天突然受到了攻击,失去了所有:孩子,家产,甚至健康,生命也受到威胁。想想看,如果要埋怨,他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埋怨。但是他持守他的纯正,告白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的这种无条件的信仰的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但也恰恰正是《约伯记》的重点。成年后的杰克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印象下,他的阴影来源于儿时父亲的严厉和苛刻,叛逆甚至让他祈求上帝将父亲带走。他的内心在抱怨上帝给了他这样一个父亲,直到成年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儿时生活,最终领悟到无条件去爱才是生命的真谛。影片中母亲的对白说,生命有两种形式:感恩和爱。就像影片结尾杰克对弟弟说,“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兄弟”。这就是亲情,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你无法选择亲人,你只有感恩上帝给你的,学会去感恩拥有的。而爱,可以让一切永恒,可能就是中国人说的“你永远活在我的心理”吧。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出身于基督教家庭,小时候受过正统的宗教教育,大学读的是哈佛哲学系,为数不多的电影一直关注哲学与自然这个话题。【生命之树】之所以评论两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影片中这个世界太过于私人化,特别是那些基督教思想,毕竟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教廷教育。比如那段17分钟《探索发现》般的纪录片和时间永恒的阐释。那一道道宗教象征意味的门,确实饱受争议。但【生命之树】的文本和野心确实很强大,将宇宙和一个家庭的亲情融合到一起。这个剧本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越简单、越意识流的故事,编剧的难度就越大。影片的情节几乎都是靠回忆的细节来支撑,而像二儿子死于19岁的原因这类剧情都干脆没有过多交代,这一切都是导演有意选择的结果,就连摄像机的视角高度都停留在孩子的高度。从剧作的角度,甚至摄影、美术、灯光、配乐和艺术指导方面,这部电影都是无可挑剔,它最大的诟病就在于这个过于私人化的文本。说这部电影像【2001太空漫游】,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导演的拍片速度相像,或者都有十几分钟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剧情。影片的情感把控上也很相似,都试图远离观众,时刻把观众放在“看”的位置。就连影片中的“门”都和“黑石”很像,如果说“黑石”像纯意识的宇宙能量体一样出现在地球生物的每一次重大性飞跃的时候,那么【生命之树】中“门”就像一个纯意识形态下的宗教符号。影片中孩子的出生的镜头是孩子从一个充满水的舒适房间开门游出这道“门”,孩子便从母亲的子宫(或者说一个未知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上。影片最后成年后的杰克再次通过一扇“门”进入一个未知世界,那里有儿时的自己和兄弟们,有父亲,有母亲和一些陌生人,那个海边的美丽世界里时间是永恒的,也许那个美丽的世界就像泰伦斯马利克心目中的天堂。在这段充满各种象征性符号的段落,镜头再次回到儿时的家,母亲打开门,将弟弟送往门外,门外的世界就是那个光亮的海边。母亲没有走出门外,而是恋恋不舍的留在了门内,这也似乎暗示了弟弟英年早逝,弟弟死后便来到了这个未知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中的人都停留在杰克印象中最美的年纪,无论是杰克成年后现实中已经老去的父母,还有活着的三弟,那个未知的世界似乎又是杰克纯主观意识里的世界。相由心生,这个未知的世界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杰克内心的认知世界。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重点在于给自己一个幻想的机会,《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第十五章中记载了一个希区柯克放弃的电影计划,故事的名字叫《玛丽—露丝》,大体上是将一个青年士兵来到一幢空房子,听里面的女管家讲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家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玛丽—露丝的女人在时空中消失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当她再次回到曾经的家中,父母都已经暮年,丈夫也发福了,儿子叛逆十七岁就逃出家当水手了。听到这些,还和以前一样一点没变的玛丽绝望的死于心脏病猝发。后来当青年士兵来到这所房子,玛丽—露丝突然再次出现在空荡荡的房屋门口,母子进行了一翻真诚的谈话,士兵问玛丽—露丝:“你在期待什么?”她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早忘了。”然后玛丽—露丝再次消失在时空里。这不是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故事,太科幻,还有幽灵和时间旅行,但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的重点在于它包裹了这样一个冷漠的概念:如果死人复生回来,活着的人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希区柯克说,如果他要拍这部电影,那玛丽—露丝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存在”,同样,她出现的画面有时候很小,有时候则可以很大。她与其像一个“实体”,不如像一种“感觉”。这样一来就不再有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了,让人感觉这只不过是某种昙花一现的“存在”。而【生命之树】也是一个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无论是宇宙起源时母子之间就开始在时间之河里寻找彼此,还是有限的生命“存在”意义上的一家人相处,还是后来无尽的未知世界,“存在”这种表现永远存在于杰克的内心。我们看到的影像,也是一个由杰克的认知创作出来的幻像,这一切更像是一种“存在”,一种美好的向往。那个未知世界也就不存在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那个世界只存在于杰克的意识里,一切“感觉”是可以延续到时间尽头的。这一切也许也是导演泰伦斯马利克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思想这东西用不着全世界都可以苟同,只需要全世界都可以耐心的试图去倾听。这一切的“相”都由成年后的杰克“心”生,一切的存在只取决于他个人对世界的主观认知,你对这个主观认识有多么赞同就直接决定了这部电影在你心目中的分量吧。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