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打擂台状态:BD国语超清年代:2010
主演:黄又南泰迪·罗宾梁小龙陈观泰更新时间:2020-08-06 20:47:18
公司小职员梁景祥(黄又南饰)为人懦弱,是个时常受气的角色。这日他为公司奔赴某村收地,不料路上被几个恶人暴打,幸有罗新门高徒林良淳(梁小龙饰)出手相救。梁景祥感佩良淳,追索至罗记茶楼试图拜其为师。罗新门罗新师傅(泰迪罗宾饰)三十年前名动武林,但因在一次比武中不幸中风昏迷至今,导致罗新门败落,只有首徒陈德成(陈观泰饰)与林良淳二人勉力维系一门生计,昔日武馆也早已…
“功夫片岁月的往昔情怀。个人情怀很珍贵,市场现状要正视。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做的电影。”虽然很多观众都以为《打擂台》是一部类似《叶问》那样的香港功夫片,但实际上它却是一部讲述导演往昔情怀的文艺片。如果观众带着娱乐和消遣的心态去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失望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对老式香港武打片很熟悉的观众,如果你的青春岁月曾在黑漆漆的录像厅里混迹过,那么《打擂台》就会是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影片开场故意作旧的老胶片效果,刻意复古的出字幕方式,以及片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推拉的变焦镜头,对于那些曾经看着邵氏功夫片长大的观众来说,应该是会让他们感到内心澎湃,热血沸腾。随后片中多场功夫打斗场面,
梁小龙和
陈观泰这样的老演员都亲自上阵,虽然二位年岁已高,但所有的拳脚来往都一板一眼毫不马虎。对于那些老港片迷来说,仅仅在银幕上看到梁小龙和陈观泰就足以值回票钱。但是对于那些不是非常熟悉邵氏功夫片的观众,未必能从《打擂台》这部电影中得到足够的观影快乐。作为一部有观影门槛的电影,在现在这个观众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电影市场来说,注定不会大卖。这样一部挂着功夫片的幌子,卖的却是导演个人情怀的文艺片,在市场上遭受冷遇似乎并不奇怪。在大部分影院,《打擂台》的排片量和上座率都很可怜。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光有“情怀”是不能卖钱的。我对邵氏功夫片也不能算是死忠粉丝,大部分邵氏功夫片都是当年混迹录像厅时留下的底子,多年之后再用来解读《打擂台》这样的片子,已经明显是力不从心。对于像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我不是去电影院看一部郭子健导演的电影,我是去看梁小龙和陈观泰,以及自己的回忆。如果你自己心中没有这种情怀,那你从这个电影中也一样看不出来。《打擂台》是一部典型的“文艺有余、类型不足”的电影,影片故事以一个典型的功夫类型片模式开头,当观众开始对这个“傻小子拜师奇遇记”产生期待的时候,影片故事忽然急转直下,变成了一个缅怀功夫片往昔岁月的情怀文艺片,虽然中间不时出现两场打斗,但很明显导演的叙事意图志不在此,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刻画香港版“逝去的武林”,最后的结尾干脆变成了两位往昔大侠的精神胜利。对于那些有着丰富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夹带私货的叙事类型非常有个人情怀,甚至可以将本片上升为cult片的范畴;但是对于那些怀有类型片观影期待的观众来说,一部类型片忽然变身为文艺片,却是让他们有些猝不及防。(先声明一下,“文艺片”(wenyipian)和“艺术电影”(artfilm)是两回事。)“文艺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喜欢思考人生拷问人生但不负责解决人生,换句俗话说就是挖坑不管埋。而商业类型片不管开场提出的话题多么宏大多么离奇,最后一定会给观众一个封闭性的结尾。这种强制性的封闭结尾尽管根据叙事技巧的高下有好有坏,但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的组成部分。二者并不分高下优劣,只是不同的电影叙事类型。但很明显,对于“文艺片”来说,它的观众群体一定是相对小众的。《打擂台》的结尾,就暴露它其实是一部“文艺片”的本质。只要你被它感动了,你可以从中得出无数种解读,反正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你相信感动你的就是你自己。但如果你没有被它感动,那就什么都没了。对于这样的电影,我作为一个没被它感动的观众,我只能尊重导演的个人情怀,以及电影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但所谓“情怀”,并不能掩盖它在市场面前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