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算搞懂了———这部电影和《第三次浪潮》的联系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01:18:05人气:0
双面玛莎

视频双面玛莎状态年代:2011

主演伊丽莎白·奥尔森约翰·浩克斯莎拉·保罗森休·丹西更新时间:2019-01-10 11:03:23

《双面玛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曾入围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影片在圣丹斯公映后备受好评,被认为是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 年轻女孩玛莎(伊丽莎白·奥尔森ElizabethOlsen饰)曾误入邪教,被教主帕里克(约翰·哈克斯JohnHawkes饰)洗脑,并以宗教仪式的名义“被强奸”,好不容易才逃脱邪教控制得以脱身。随后她找到姐姐露西(莎拉·保罗森SarahPaul…

看完此片后,我有很多疑问,比如说,为什么女主会加入这样的邪教,而且在脱身成功后不愿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即使是现实生活中最亲近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女主似乎很迷茫,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清,对一切都无所谓,但实际上我总觉得恰恰相反,女主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女主的这一系列行为呢?后来我在看《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时,惊奇地发现书中有些章节和描述和这部影片的情节异常相似,也大致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所以就打算把这些相关的章节摘录出来。摘自这本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41593/的第478页开始,迷信团队对孤独的人一视同仁地提供友谊。联合教会的一位高级职员说:“如果某人孤独,我们就同他谈话。到处有着许多孤独的人在徘徊。”新信徒被友谊和表示赞赏的人所包围。有许多迷信团队要求过集体生活。这种突然的温暖和关注的力量极大,致使信徒们力图报答,因而往往愿意放弃家庭和旧友的接触,把毕生的收入捐献出来,摒弃毒品,而女人甚至为满足教主的性欲而献身。但是迷信团体贩卖的不光是集体生活。它也提供人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秩序。迷信团队对信徒的行为实施严格的约束,要求和建立粗暴的清规戒律,有的甚至明目张胆地采用鞭打,强迫劳动和用放逐或监禁的形式推行那种纪律。迷信团队贩卖的最后一件重要货色是“生活意义”。每个人实际都有他自己对宗教,政治和文化的真正看法。迷信团体靠握着唯一的“真理”,而凡是生活在它以外的实际诶,不承认它那个“真理”价值的人,是不被描绘成认识错误,就是说成是异端邪恶。迷信的信息夜以继日地在集会上向新信徒灌输。这些迷信邪说被反复鼓吹,直到善男信女开始使用它的一套隐语,词汇,以至最后采用她对自己生存的解释为止,由迷信团队灌输的“生活意义”,在局外人看来可能是荒谬的,但这无碍于迷信的流行。实际上迷信信息的实在约束性的涵义,差不多是次要的。迷信的力量在于提供一个综合体,在于为人民周围支离破碎的瞬息即变式文化,提供一种替换品。一旦这种框框被迷信候补者所接受,就帮助他们把外界铺天盖地而来的许多乱七八糟的信息,组织起来。不管这种思想框框是否符合外界时机,但它提供了一整套井然有序的分类,使信徒把它输入脑际,从而减轻他们过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混乱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如此这般,迷信并不提供真理,但它提供秩序,因而也提供了生活意义。迷信团体给予信徒一个感觉,即现实是有意义的,同时他们也必须将这个意义带给局外人。这样,迷信就在一个看来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提供了生活的目的和亲密关系。然而,迷信团队是以极其高昂的代价来贩卖他们的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它要求信徒愚蠢地把自己交由它去支配。对某些人来说,无疑是对个人精神崩溃唯一解脱的办法。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迷信的方式,代价实在太大了。综合起来说,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女主的这种情况是和美国这个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第二次浪潮的消退和拼命反抗第三次浪潮不可逆转的到来的结果。我也总算搞懂了为什么我会提出文章开头的那些问题,因为我生活在中国,而中国的话,还处于第二次浪潮,也就是工业化进程中,所以我当然不会产生电影中女主的那种问题。。。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