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缺失的时代里,自我何为?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4 13:47:56人气:0
视频:自由启示录状态:年代:2006
主演:阿莱西奥·博尼米凯莱·普拉奇多伊沙贝拉·法雷利AlinaNedelea更新时间:2012-09-07 08:39:16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在南美雨林中参加“革命”的乔治欧,以杀害自己最好朋友的代价,换取了一本回到意大利的护照。回到意大利后,他受到一名检察官的威胁,要他把自己在南美的战友统统提供给警方,否则就要终身监禁。乔治欧一步一步地走向罪恶深渊。先是在一家夜总会干着贩毒追债的勾当,而后又与那名检察官一起清除了夜总会的老板。纠合了一群犯罪分子抢劫了运款车后,又将他们…
——《永别我爱,再见》观影笔记我是谁?我是所扮演的角色还是所做过的一切,还是内心深处的隐秘动机?我是此生努力要挣脱的命运的必然,还是骰子的偶然一掷?最近看的两个电影似乎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先来说说《永别我爱,再见》。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有多个观察的角度,所以有人在这个电影里看见了曾经的左派青年在时代巨变后不得不与往昔决裂的命运,他的余生就是奋力摆脱这个阴影的努力。你可以是张爱玲式的人道主义者,在这部电影里看见一个人性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革命者被还原为人还原为一个手上沾满鲜血的凶手,依靠不断杀人来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拯救自己;因而凶手/革命者谋求正常生活就说明了犯罪/革命的非正常性,说明了正常才是生活的常态。你也可以从爱情的角度来看这个电影,被杀的那个女孩象征着正常的生活,主人公要通过与她结合来获得丈夫的身份,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爱情意味着最深的知晓,婚姻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交换和流通,所以都必须建立在对称的基础上,而女孩所追问不休的正是主角内心最深处的存在,是他千方百计要隐瞒和销毁的秘密身份:一直以来他都是凶手,也就注定了她必死的命运——身不由己地变成了秘密的最后一个环节,被杀死,葬入泥土。表面看来,主角极其残酷冷血,简直是杀人不眨眼。然而仔细探求,或许在那样的命运里,那样的凶残也只是一种求生的本能,若非如此,他就不能活到最后成为故事的主角,将血腥的求生意志转化为唯美的爱的告别并体现为片名,顶多成为别人故事的插曲和背景。如果追溯命运的开端,他沦为凶手似乎纯属偶然,不过是偶然的信奉了一种主义并为此去了热带雨林,一夜之间西风压倒东风,从此他便只能通过不断杀人来摆脱那曾经是偶然得来的身份:他杀死自己的好友为的是可以顶替他,他向神父忏悔,原本已经打算重新做人了;不料监狱里的牢友,那过去的记忆还要来纠缠他,也因为内心的欲望不曾止息,他屈服于诱惑继续坠入深渊,失去了走上另一条路的可能。如果说开始的堕落只是偶然的因缘,之后的堕落却是主动的选择,是不甘于平庸生活的确证,这是欲望,也是罪,而救赎却被一再延宕,直到剧终也没有到来,也许永远不会到来,——这是一部没有信仰的电影:革命不是信仰,所以革命的失败不会带来内心的痛苦,不会带来失落和寻找;法律失去权威,所以法官的击槌休庭竟只是为了拍死一只扰人心绪的苍蝇;宗教无力救赎,所以神父的祝福早晚落了空,主角在罪恶的命运里越陷越深。电影里没有信仰,也不为信仰的缺失而焦虑,上帝死了太久,人们已经习惯于他的缺席,只是凭惯性在活着。这种惯性表现在情节的设计上,编剧没有什么道德感,他只是顺着人物性格的逻辑为他描绘着命运,这命运就是主角的获罪纯属偶然,主角最终能够用恶的层层累积换来正常的身份,不是慈悲的宗教而是凶残的行动使他最终得救,——这倒是合于资本主义的逻辑:欲望不再是罪恶,不再带来惩罚,相反,无休止地追逐自己的欲望却可洗清原罪,就象主角终于药死了他天真无瑕的妻子,一切都被掩埋无人知晓。这结局不合于道德,却合于事实和欲望。故事以这样一个缺乏道德感的人为主角,也就不能不写出这样一个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故事,也许这正是时代的生活现实:正常光鲜的生活其实建立在无数罪恶之上,你是安全的只因为你不曾触及它的边界和底线。革命的故事终于被人性的故事取代,女人的故事又被男性的故事覆盖,于是我们看见了墓地上的鲜花,看见了男人冷峻忧伤的脸,我们为他而感到同情和庆幸,却唯独忘了那个躺在坟墓里的女人,那些无辜的牺牲,以爱的理由或者同情的名义。然而,审判毕竟依然在故事之外存在着,缺席的上帝真的不会再回来了吗,人们真的都已经习惯于他的不在了吗,如果人类还要代代延续下去,如果人还是人,是区别于禽兽的物种,或许答案就不该那么悲观。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