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自[ThirteenDaysin145Minutes](http://prospect.org/article/thirteen-days-145-minutes)原作者ErnestMay**未**获得翻译许可---当我了解到ThirteenDays这部讲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电影将主要通过由著名影星KevinCostner扮演的肯尼迪特别助理KennethODonnell的视角来叙事的时候,我曾经心怀疑虑。因为在1997年,我在维吉尼亚大学的PhilipZelikow的帮助下将肯尼迪总统秘密录制的录音带转录和编辑成文本形式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不管是在这些录音带里,还是在其他相关的文档中,又或者是在肯尼迪当时的其他智囊的回忆里,都没有证据证明ODonnell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哪怕是起眼的角色。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将我们的转录稿以_TheKennedyTapes:InsidetheWhiteHouseDuringtheCubanMissileCrisis_的名字出版成书之后,BeaconCommunications公司购买了该书的电影版权,并且电影的导演RogerDonaldson专程跑到剑桥来见了我们。我们聊了很久,之后Beacon公司给我送来了一份由DavidSelf写的电影剧本。我担心我将在剧本中读到的是「KennyODonnell拯救了世界」。然而事实并不是如同我想象的那样:剧本中ODonnell只有一两次说了他本不应该说的话,或者做了他原本不会做的事情。ODonnell一向是
约翰·肯尼迪和
罗伯特·肯尼迪的好友,并且那些录音带的确证明了他参加了部分有关本次危机的会议。在一次会议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随后被肯尼迪总统不断地重复提出:如果美国海军舰队在海上遇到了苏联的潜艇应该怎么办?在另一次会议里,在与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针锋相对中,ODonnell表现出了对李曼·雷姆尼泽将军的鄙夷。在这里电影制片人做的更像是SimonSchama所著的_DeadCertainties_(一本将一桩十八世纪谋杀案的一系列历史史实串联起来并加以修饰而写成的小说)那样的推想历史小说(speculativehistoricalfiction),而不是EdmundMorris的_Dutch_(Morris把自己作为一个虚构的角色插入到这本里根总统的传记中)那样的幻想历史小说。但是,我们仍然要问,为什么要以ODonnell的视角为主线呢?当我思考制片人还可能有其他的什么方式来让大众能够成功地欣赏这部电影,而不是仅仅满足PBS纪录片那样的小众市场的时候,HenryJames提出的对所有事件保持单一视角的原则让我茅塞顿开。然而采用肯尼迪总统的视角是很难的;而如果采用肯尼迪的任一个智囊──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国家安全顾问McGeorgeBundy,白宫顾问泰德·索伦森,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或者其他任何人──这部电影都很容易把约翰·肯尼迪描绘成「那个拯救世界的人」。ODonnell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他恰恰是一个处在能够接触到足够多的信息,但又不是一个有自己的政策倾向的人,甚至并不是处理这类突发事件的专家;他更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用普通市民的思维方式去对整个危机的走向做出判断。有两种欣赏这部电影的方式:一种是把它当作惊悚片,另一种是把它当作历史片。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成功的惊悚片。导演Donaldson和主演KevinCostner在另一部惊悚片NoWayOut里有较为成功的合作,而这部电影比起NoWayOut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电影原著合著者Zelikow的13岁大的女儿在和我们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自始自终都保持高度紧张,电影结束时大声对我们说:“我要读你们的书!”难怪哈佛大学出版社会把我们的书背面换成ThirteenDays这部电影的海报。电影的版权费是一次性付清的,我们并没有对票房提成,所以不管电影成功与否理论上来说我和出版社的收入将不受影响──除非电影促进了我的书的销量,而这正是为什么出版社想要更换书背的原因。但是这部电影完整地记录了历史么?我认为它没有达到十分严谨的程度。这部电影未能精确展现许多历史细节和若干个重要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不实仅仅是尝试把十三天中发生的许多跌宕起伏的事件缩短到两个小时之内而做出的妥协而已。然而在两个方面,这部电影严重扭曲了史实。首先,除了罗伯特·肯尼迪之外,肯尼迪总统的其他顾问在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均不成功,并且也没能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达成一致。国家安全顾问McGeorgeBundy是最明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不亚于肯尼迪总统的睿智的人,然而在电影里他却是一个胆小紧张的窝囊废。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肯尼迪的顾问迪安·艾奇逊只是通过他们的造型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印象。其次,这部电影对军方人员的刻画有误导观众的嫌疑。的确,当时总统和军方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压力,军方高层一致地强硬地认为应该轰炸且立即入侵古巴,并且他们尝试劝阻肯尼迪总统的推迟军事行动时间,采用封锁和使用秘密外交手段迫使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将导弹撤离古巴的计划。但是电影中所描述的却是军方试图迫使肯尼迪总统无所选择只能接受他们的方案。这不仅仅是对军方人士的不公,也是对美国军人的职业信仰的错误理解。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其他一些合理的疑问,比如没有任何一个场景是设置在哈瓦那或者莫斯科的。电影里也没有尝试说明赫鲁晓夫决定偷偷将导弹运往古巴,以及最后选择撤出的具体原因。除了ODonnell在苏联大使馆里看到的受到惊吓的年轻苏联女共产党员之外,影片中出场的苏联人只有外交官和克格勃的与美方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同样地,影片中正式出场的美国普通民众也仅有ODonnell的妻儿,他们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将代表全体美国人对这次危机的整体感受。我个人的判断是这些取舍未必是不恰当的:克里姆林宫的场景会让观众分心,并且会引出一些这部电影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但是其他人可能会认为这些缺失让这部电影缺乏真实感。对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对历史的不够忠实在它对这次导弹危机的三个核心要素的正确表现面前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第一要点是,这次危机是一次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时刻。这部电影成功地向观众传达了这是人类离灭绝最近的时刻这样的信息,表达效果超过所有的相关纪录片和先前的相同题材电影。它精确地重现了秘密录音带上的克制却十分激烈的辩论,并且穿插十分真实的古巴丛林中处于急促修建状态下的导弹基地及U2侦察机对它们的低空掠过,美军的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准备发射的导弹。知道这是真实历史事件的观众在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将对冷战可能带来的后果有更加具体和深刻的体会。其次,ThirteenDays这部电影与其他历史资料相比更容易让我们理解肯尼迪总统在当时面临的困境。美国人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喜欢带着唯我主义色彩,仿佛所有的好和所有的坏都产自美国。因此,许多历史著作甚至回忆录都认为危机始于美国政府对古巴卡斯特罗政权的敌意,或者源自于肯尼迪兄弟的铁腕强权,于是导出这次危机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对古巴的怀柔政策,或者软化肯尼迪政府的外交手段,或者接受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以作为北约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的导弹的制衡措施这样的方式来化解这样的错误结论。这部电影真实地重现了录音带中所表明的事实:这次危机与古巴的关系其实不大,而与肯尼迪所接手的保护两百五十万西德人民的承诺更为密切相关。肯尼迪没有理由相信1961年建立起来的柏林墙成功地消除了东面的共产党政权对把西德人民都投入他们已经人满为患的监狱的这一想法的热切渴望。恰恰相反:柏林墙本身正是东德政权和他们背后的苏联政府已经逐渐失去耐心的众多证据之一。赫鲁晓夫曾明确地警告过肯尼迪,他有意于1962年晚些时候解决柏林问题。西德人民唯一的安全保障就是一旦苏联入侵,美国将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任何降低这一威慑可信度的事情都可能迫使美国总统放弃西德或者引发全球范围的核战争。这就是为什么肯尼迪绝对不愿意在古巴导弹这件事情上做任何的让步。这部电影非常精准地体现了这一点,而这是许多历史文献所未能做到的。最后,这部电影成功地表明了美国总统需要拥有非常高的智商和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多年以来,电影总是把总统和他的决策圈描绘成微不足道的角色,或者把白宫当成一个被邪恶和秘密组织包围的孱弱的机构。BruceGreenwood在这部电影中对总统这个角色的诠释──不是一个卡美洛骑士,而是一个意识到自己的工作难度非常之大,并且他所说和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可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Thirteendays这部电影表明了由谁当总统是一件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事情。这部电影不能代表完全真实的历史。任何观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不应该相信自己在银幕上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是这部电影足够地贴近历史,因此如果它在票房和随后的影碟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绝对不会觉得不满,因为有了它,美国和全世界的年轻人将会知道,他们所看到的很可能是有史以来人类最接近灭亡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