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菊豆状态:正片年代:1990
主演:巩俐李保田李纬丛志军更新时间:2023-12-28 13:07:10
20年代的中国某个山区小村落,年轻漂亮的菊豆被卖给了这村里染房老板杨金山为妻。年迈性无能的杨金山想彻底占有和用孩子拴住年轻菊豆的心,无奈几年过去了无结果。他的义侄杨青天本来就天生对漂亮的婶娘菊豆有好感,看到杨金山莫名其妙地折磨菊豆就由同情变成了恋情。随后他们两生下了孩子。不明内情的杨金山还以为自己是孩子的亲爹,为孩子取名天白。几年过去,中风了的杨金山偶然见到了…
看到一半,突然想起这个问题:张艺谋为什么不是鲁迅?阴冷,压抑,潮湿,这是鲁迅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所共有的某种特质。两者对颜色都有浓烈的追求,譬如多渲染黑色和红色。鲁迅的血馒头带有的红色,和《
菊豆》中染坊的红色,是相似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者对性的关注度,或者说对妇女命运及性心理的关注度。看到过一个资料,说鲁迅兄弟失和,原因是羽太信子向周作人告状:鲁迅偷窥自己。在《菊豆》中,充满性意味的偷窥被放大到紧张的程度。在中国人的基准人性中,因受压抑带来的偷窥欲望一直很强盛,对他人隐私的偷窥,对性的偷窥。《菊豆》的基调是悲凉的,那种绝望是铁屋子特有的标志。这样的电影,就观赏心理而言,没有丝毫美的享受,反而是羞耻,绝望,像蛇一样被捆住,被缠绕,脱不了身的噩梦般的沉重。有人说《菊豆》中的私通、乱伦象征了人性的解放,我不这么认为。《菊豆》反映的人性是很低下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有点像现在中国的乱象,一种盲撞的性冲力。《菊豆》中的弑父还称不上是悲剧,因为缺乏崇高,但它比悲剧更沉痛,我以为张艺谋最后要喊出的,和鲁迅最先做的一样,是:救救孩子四个字。《菊豆》为什么让人不忍,就在于这个故事永远没有明天,天永远也不会亮,即使他们生育,也只是在重复卑微低贱的命运,他们似乎永远无法冲破这样的魔咒,永远无法冲破貌似财产和体面尊严的牢笼。这才是中国人一代代的可悲之处。我不愿说,《菊豆》中的故事才是中国漫长历史的正经,宗法社会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它也有它温暖可人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吃人。是的,无意识的吃人,比有意识更为恶劣,更难洗刷屈辱的命运之轮。《菊豆》拍摄规模不大,线路和后来的《盲山》《盲井》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影片拍摄的90年代是新历史小说的旺盛期,那时候的电影也更多地向历史深处挖故事,批判劣根性。相同的印象中还有黄健中的《良家妇女》等。这似乎是90年代所独有的一种思潮,80年代更多的全盘西化,90年代则面向历史内省。那时候出了一批第五代导演的自传,陈凯歌的传记让人印象很深,也具有极强的批判思维。不同的是,时光斗转,陈凯歌依旧在那条批判与思辨的路上盲走,而张艺谋已经转身,向另一条媚俗的道路奔去。两者的方向迥异,其实殊途同归,都是穷途末路下的一种屈和。也正因为此,张艺谋和陈凯歌,谁也没成为,也成不了鲁迅。即使处于全盛批判时期的张艺谋,也具有感官过盛的弱点,他的电影镜头装饰性太强,文胜于质,看多了不免觉得雷同。这点,他和三板斧的李逵很像,都是大力击打型。一旦温婉下来,就有点作假的嫌疑,你见过李逵穿绣花鞋吗?张艺谋对镜头里的人物缺乏悲悯之情,这是他和鲁迅的最大不同。鲁、张二人从面相上看,亦有相似,同等的冷峻峭然。以张的成长环境而论,不受鲁的影响也几乎不可能。但鲁迅能写出《伤逝》《孤独者》,《彷徨》比《呐喊》更进一步,而张艺谋更多地停留在《呐喊》的境界,更像是《祝福》 《药》的电影版。他电影里的人物,更像在放大镜下的昆虫,在镜头下无所遁形,所有的虚荣、难堪都无法遮掩,让人说不出的可怜。很多时候,一本电影的好坏,不是电影的原因,是导演脑子里的观念在做表演。以前经常有人骂张艺谋将国人家丑外扬,然则没有人如此骂过鲁迅,可见年代不同,角度也迥异了。这个我且不管,只是叹息,第五代导演的进化史,未能像周树人那样成为鲁迅。好吧,就胡言乱语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