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反思录(二)TooBigtoFail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15:37:34人气:0
大而不倒

视频大而不倒状态:BD超清中字年代:2011

主演詹姆斯·伍兹约翰·赫德威廉·赫特艾米·卡尔森更新时间:2020-08-06 20:49:57

影片讲述了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威廉·赫特WilliamHurt饰)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在几周之内决定全球最大经济体命运的权力人物的决策与行动。为拯救全球经济,摆脱金融困境,不仅保尔森倾尽全力,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保罗·吉亚玛提PaulGiamatti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姆·盖特纳等人也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和渠道。除此之外,沃伦·巴菲特(…

这是一部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为主角,以华尔街和华盛顿各色要人为应对金融系统崩溃而斡旋并做出决策的故事。主人公保尔森要解决全美乃至全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问题,他面对的烂摊子包括投行的鳄鱼CEO张着血喷大嘴吃肉上瘾,投资者信心像大笨象跌下悬崖一样拉不回来,国会像个精打细算的主妇一样斤斤计较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民众则都准备好了起义的工具随时要起来埋葬华尔街。这简直就是一部恐怖片。面对困境,保尔森的起承转合是:起先市场持续走低,华盛顿就让雷曼破产,给公众信心,政府不会对华尔街手软;承接而来的是情况的进一步恶化,高盛撑不住了,摩根撑不住了,美国撑不住了;聪明的盖特纳想到了一个转机的办法,让银行合并,给市场信心,但鳄鱼不喜欢交朋友;于是乎他们只好继续跟银行贷款,用更大的资金激活疲弱的市场,终于解决了危机。这又是一部悬疑片,每个人都在问怎么办,每种传统的方法都相继失效。在故事的高潮处,保尔森向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女士,深情地来了个天主教跪礼,法案一波三折最后通过了,银行家被关在一个屋子里研究政府给的钱要不要拿,这真的像是一出喜剧。这部电视电影,是HBO电视台在2011年5月份播出的特别制作。影片根据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索尔金(AndrewRossSorkin)的畅销书改编,这本书在2009年霸占非虚构类作品榜首六个月之久。作者本人在影片中也作为记者露了露脸。修复系统撞车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买保险就撞了。信用卡刷爆不可怕,可怕的是信用透支上了黑名单。金融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危机中丢了工作,丢了名声。出来混都知道,能处理危机,那才是能力。股市交易的是公司红利,期货交易的是未来预期,这些天才的发明首先极大促进了商业文明,然后才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财富分配。显然有钱赚的地方,马上就会吸引来资本。当投机资本入场交易的时候,风险才应运而生。当金融市场不停被交易资金推动,被多空较量操纵的时候,这个天才的发明是否已经背离了最初的设计不得而知。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当更聪明的游戏者设计了保护风险的衍生产品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一个依托实体经济的产业预测模型,而是一个可以自我运转的轮盘游戏了。这个大轮盘公开摆在华尔街上开始赌博。这里赌上了最聪明人类的大脑,这里赌上了人类未来的思想和创造力,这里还将继续赌下去,这里必然还会赌得更多更大。每当有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发生危机。每当天气恶劣、地震海啸的时候,发生危机。每当丑闻曝光、真相被揭露的时候,发生危机。每当电脑死机、曼哈顿妓女罢工的时候,发生危机。很多人一开始都想不通,为什么对风险产品进行保险,对保险进行再保险,这样完美的系统怎么还可能出现风险呢?影片里保尔森给出的一种解释是,“傻逼的”保险公司AIG,无节制地给众多投行的有毒衍生品进行了承保,为的是收取管理费,那可是数十亿的钱啊。所以一旦AIG破产,其他投保的银行也将同时跟随。那将绝对是一场灾难。这个系统的基础是货币,而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说到信用,那就很简单了啊。一张信用卡刷爆了,用另一种的额度还上,另一张额度到期,用第三张补上,每次只要经济危机,办张新的信用卡就可以解决问题。这张信用卡,大众用来贷款买房子,投行用来交易衍生品,保险公司用来为衍生品保值。大家都很欢乐,只要MARGINCALL里面那个家伙没有计算出了真实情况。这张信用卡,是这场危机的根源。这张信用卡,也是解决这场危机的最终办法。生活在一个金融系统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感到非常幸福。如果同时能满足如下几个条件,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将衣食无忧:1,有数家银行愿意办信用卡给我们,这些额度汇总起来够我们一生的消费。2,银行间还款无手续费。以卡养卡,无忧无虑。3,银行不会在有生之年收回授信额度。事实上,第一个条件理论上已经具备,不完全统计国内现在有22家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产品有超过200个,虽然理论额度从1000到无限制,但实际上额度通常都可以达到10万。第二个条件如今不存在,曾经有几家国有银行为了扩展业务搞过跨行还款免费,但很快叫停。第三个条件很考验银行的智商,不管国内外,对于退休人员的信用卡发放,都慎之又慎。介于后两条事实,我们没办法感谢银行,银行家。他们注定了不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银行系统怎样发达。所以在残酷的现实里,我们要想享受银行体系的福利只能做这三种祈祷。首先要去辛勤劳动,祈祷获取银行的授信。然后祈祷各种网络支付系统更加发达,能通过各种繁琐的手续避免跨行还款的手续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祈祷银行能持续扩大授信额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需要。最最重要的是要祈祷银行不要在我们周转不灵的时候把我们放上黑名单。很显然,银行不会那么仁慈。即使一切顺利,一旦到了60岁生日的那一天,他们的系统也会突然冻结我们的授信额度,于是,我们在下一个还款日到来之前最好死去,否则只能去监狱了。可以想象,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从哲学上讲,金融危机将是必然存在的。繁荣与萧条是统一体。2008年这一次爆发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去追根溯源。这一次我们发现了华尔街的贪婪。贪婪的华尔街CEO们,鳄鱼一样,拿着数千万的高薪。这简直就等同于黑心的养卡公司,他们的高管拿着数以亿计的高薪,这些钱从哪里来?这简直就等同于每笔信用卡消费,银行都要收取了比2%要高得多得多的还款手续费。如果不是这些手续费,我们只负担了我们花费的那部分债务,因为这些手续费,我们很快就会万劫不复,根本活不到把200张银行全办完的时候。现在唯一省心的是,我们根本不用考虑退休的时候授信额度会被银行锁定了。这时候的华尔街高管们理直气壮,如果降低薪酬,哪怕是不继续增加薪酬,整个华尔街的创新能力就会下降,聪明的大脑就会停止金融产品的设计,美国,资本主义都将失去增长的动力。不信,你试试?华盛顿不敢试,谁也不敢试。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当一个卡奴破产的时候,养卡公司黑心的商人绑架了银行,他们说,给他更多的贷款,这样他就能还上之前的贷款了。银行明明知道这些黑心的商人只是为了收取更多的手续费,但有什么办法呢?用我们社会主义的一句话:银行是公家的,工作是自己的。华盛顿即使无计可施,也只好饮鸩止渴,这便是这场危机的解决。总统干得好也就八年,财长当得好也是八年,危机发生的时候处理不好,才是人生的失败,才是一辈子的事情。什么一劳永逸,治标治本?地球什么时候真正和平过?何况一个金融系统。真人秀很难记得还有那部影片能有如此多的“现世真人”出现在影片中,而且还都是演员扮演的。有人甚至说这部影片是故事片中的纪录片,而另外两部讲金融危机的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Insidejob和迈克摩尔的Capitalism:ALoveStory则被称为纪录片中的故事片。言下之意是,Toobigtofall对危机的描述太纪实感,而另两部则太戏剧感。即使是美国人,不关心金融领域的新闻,看这部影片也会对各种穿西装的男人一头雾水。(倒是美国观众能从电影里看到几个喜剧明星,只是不知道他们看到这些喜剧明星一本正经地解决金融危机是什么心情。)“保尔森”和“伯南克”同时入围2011年艾美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而“伯南克”还入围了金球最佳男配角,不过最后只拿到了个电影演员协会的最佳男配角奖。看完影片的观众会情不自禁的八卦,两位经常是那样一起吃饭的吗,多少经济决策是两位在吃饭时候商量出来的?影片中对三位政治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美联储主席,现实中每次公开演讲都会惊动市场的本·伯南克,讲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时任纽约储备银行行长的蒂莫西·盖特纳,年轻有为,洞察问题本质。危机中的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秃顶,高大,坚毅,深邃。威廉·赫特的饰演的保尔森的确可圈可点,大家很有幸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美国财长威胁投行高管收购雷曼的那股狠劲,被中国财政官员恐吓抛售国债时那种惊恐,忧虑危机夜不能寐起床扔掉安定药物时的坚定,向众议长行跪礼时候的君子坦荡荡。有人甚至说,这部影片根本是保尔森的自传。但显然,保尔森本人不会同意这个说法,他的个人阅历要丰富得多的多。在危机面前,连这位性格立体,身材高大的大Boss都那么无助,那么脆弱,观众无疑会十分入戏。而那些出动都是私人飞机,两个小时前还在千里之外,开口就是十来个亿的高管,相形之下要片面许多。特别在银行高管们被召集进门开会时,每人一句的评论,更让观众替电视台捏了一把汗,这一不小心可是要吃官司的啊。倒是每句评论都很过瘾,以保尔森的旁白形式出现。高盛CEOLloydBlankfein是个明星,虽然我曾是他老板,但他现在翅膀硬了。摩根史丹利的CEOJohnMack是个斗士,他以前总是喊着,让我们干掉谁吧。美林证券CEOJohnThain是个自私的家伙,也曾是跟我混出来的。花旗的CEOVikramPandit,没人知道是他在搞花旗,还是花旗在搞他。另一个让全世界观众都会眼前一亮的角色当然是沃伦巴菲特,出场不多,如同老顽童,但举手投足的淡定,和其他华盛顿华尔街人的慌张恰好形成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反差。姜还是老的辣,投资还是要谨慎啊。对于危机,仁者见仁。这部影片从政治的角度解读了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处理方式。编剧皮特·古尔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电视制作人,由他编剧制作的电视剧《制毒师》(Breakingbad)曾经横扫艾美奖,金球奖,以及电影演员协会奖。2012年的美国作家协会奖,则是他本人大丰收的时刻。通过《制毒师》拿了最佳剧本奖,通过《大而不倒》拿到了最佳改编剧本奖。古尔德在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会选取保尔森作为危机的核心,他的回答是,因为工作经历。众所周知,保尔森在加入小布什政府之前一直在华尔街工作,而且他本人也正是华尔街高薪的促成者。在离任高盛之前,他一度是收入最高的人之一。而且,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那些关键的CEO大多都是高盛毕业生。保尔森是放松政府监管的推行者之一,同时又是危机时刻要求政府救助的决策者。当然,他妈妈并不希望他跟小布什工作。记者很不客气地问了下一个问题,保尔森在影片中是个英雄吗,影片里有没有恶棍?编剧的标准答案是: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英雄有时候并不都有壮举,恶棍有时候也会另我们吃惊。保尔森只是这部影片的中心人物,应该由观众来评价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带来的结果。很显然,这部以保尔森为主角的影片,即使有豪华的电视演职阵容,也无法将保尔森的个人声誉洗白白。在Capitalism:ALoveStory里,迈克摩尔访问了几个议员,他们质疑在短短的几天内,起草并通过法案,7000亿就贷出了,而且大部分给了保尔森曾经工作的同事们,公众完全不知情。很显然,这些贷款的一部分,仍然会作为奖金留在高管们的腰包。迈克摩尔更是发动低收入人群,坚决断供,和银行对抗。有的社区甚至成立的互助会,想方设法破坏银行收回房产后的再交易,当房子买不去,原来的主人才可以重新占有。由马特达蒙做旁白的纪录片Insidejob也发出了同样的质疑,那些有学术背景的人物,都在替资本说话,为华尔街开脱。危机爆发的时候,却是纳税人来买单。市场驱动力为什么这些人发生危机的时候要开会,为什么解决危机只能靠这些制造了危机的人呢?华尔街的危机,跟英国人什么关系,跟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什么关系?沃伦巴菲特不就四百亿资产吗,为什么所有人都想找他帮忙,又为什么他出手的时候,危机似乎真的解决了呢?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信心。这场危机带来最大的教训就是,市场是有信心驱动的。市场的信心在哪里?可能在华尔街高管的私人飞机上,可能在政府的就业数据上,可能在圣诞节前的超市里,可能在苹果手机的应用程序里。当各大机构短暂共识,长期博弈,市场就会有信心,格局会稳定。当美国股市上涨,中国股市也可以跟着涨,而不论公司的红利是否分配。当巴菲特出手50个亿,不仅回带来更多的50个亿,还会带来高盛股价短期6%的回升。这就是信心。信心是政府官员表现出来的决心,是保尔森的脸,伯南克的公文包,盖特纳的跑步机。信心是一种共识。是监管机构的有作为,是评级机构的客观中立,是媒体专家的正确解读,是交易员的喜怒哀乐。信心是虚无的,是有史可鉴的,也是不可重复的。影片结束的时候,TARP法案通过了,市场被激活了,占有全美资产77%的几家银行却很快归还了贷款。他们害怕政府指手画脚,他们更怕奖金会减少。没有人能证明是7000亿拯救了金融系统,也没有人敢断言没有那7000亿法案市场也会自动修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靠提高信用额度的方式,只会带来危机想续集。无论下一次危机何时爆发,何种程度爆发,也不管到时候是谁在财政部长的位置,可以肯定地说,危机会被解除,系统将继续运转。只有华尔街人的奖金,不会更少,只会更多。巴菲特说了,市场先生从来都是错的,他是个疯子,一会儿贪婪一会恐惧,根本琢磨不透。市场的信心肯定也是个神经头。千万要祈祷这个神经头不停地上窜下调。因为一旦他聪明起来,朝一个方向不停前进,那麻烦就不远了。这次是坏的情况,这些投行都被推到了悬崖前,更坏一点会全部倒下,不但纳税人的血汗钱血本无归,几十年积累的产业格局,商品文明都会被毁灭。但是下一次呢,如果这些机构全面共识,带着市场疯狂上涨,把所有纳税人的资产往泡沫里带,他们的红利奖金会越来越多,只有更牛的市场才能满足他们日益庞大的奖金体系的时候,市场也会一直不停地上涨。那会是怎么的危机呢?金融体系的建立,仿佛是一个发明出来的印钞机。谁会操作,谁就能在社会分配中占据有利位置。在农业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财富再分配。在王权泛滥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荣誉赏赐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在资本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生产要素获得财富分配的高提成。而在金融时代,一切规则都不同了。这些要素复杂,多样,不可控制。甚至连荷尔蒙都参与进来。生物学家研究证实,在华尔街,荷尔蒙更加旺盛的交易员,成功率比较高。那些无名指比较长的人,证明在母体内胚胎阶段荷尔蒙水平就很充足,也将比较聪明。我们还是原谅他们吧,多花些钱在妓女身上也算是刺激消费。就像我们抽烟,喝咖啡一样,他们需要毒品和妓女这样的休闲方式而已。如果他恰好又是你的理财顾问,你不是更应该支持他吗。这些荷尔蒙旺盛的华尔街人,他们是上帝的宠儿。他们深信马太效应,肆无忌惮,不会回头。他们有聪明的大脑,他们经过优秀的教育系统培训,他们接触交易第一线的信息,他们制造并完善交易系统,他们不可战胜。一旦金融市场确立成为财富的分配的新手段,他们必然是金字塔顶端的人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这个时代,也许我们只有祈祷多一些金融危机,多一些市场跌宕,社会的财富,才能从“华尔街”被重新分配出来,我们才会有机会跟那些穿西装的鳄鱼,在人格上做到平等。上帝啊,让危机来得更频繁一些吧。要不,曼哈顿的妓女会一直涨价!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