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叙事却起到了反作用的电影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13:40:11人气:0
电影用了反-叙事原则,故意淡化情节和戏剧性。这种是慢电影的一个分支,可以称为监控录像(surveillancecamera),使电影看上去更纪实性且贴近生活。导演们相信,人的大脑可以自动拼贴故事情节,而剪辑主导的电影会干扰观众思考更深远的东西。超验风格的特征,正如保罗•施拉德的书《电影中的超验风格》中写道的,电影有诸多日常生活的场景并延迟剪辑(delayededit)。其次,静态(stasis)画面的出现。比如人物的特写,建筑的静态场景。第三,出乎意料的结尾。引导观众脱离日常现实,预备进入超验状态。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灵魂虚空的姑娘渴望与上帝同在,而她经常感受不到心之所慕。她主动受苦,寻求在受难刺激中来获得存在时,发现上帝并没有按她所想惊心动魄地出现,于是她进入了伊斯兰教的路径,以自我行动和自我毁灭的倾向加入组织。最终,组织毁灭的行动招致她的精神崩溃,她决心抛弃上帝和自己的生命,在她投水自杀的关键时刻,全然他者(whollyother)以一个卑贱的泥工匠形象救赎了她。以肉身可见的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最后的关键行动。本片作为慢电影的分支,带着超验风格的痕迹出现。但是并非特别优秀。第一,慢电影的静态(stasis)各有美学风格,前有布列松的东正教美学和德莱叶的肖像浅焦,德莱叶是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后有导演借用黑色电影的形式,多以光线的不同运用来呈现,这是美学形式。而本片不具备影像的美学,在真实与无聊的界限中来回游荡,更多的是无聊。如果是慢运动(slowmotion),也会呈现无聊之感,比如塔可夫斯基的推拉摇移,节奏之慢令人发指,但是最终观众看到的却是诗意。画面和静态帧随便一截就是美轮美奂,光线明暗和场面调度更不用说了。本片淡化叙事却起到了反作用,显得有些无聊。超验风格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幕,它起到的心理现象学,应当是让观众在种种焦虑中最终得以在静态画面中沉思。施拉德说的一句话是,Whatdoyouthinkaboutwhennothinghappens?Youthinkaboutsomethingwhennothinghappens.而这部电影最后的静态画面并没有作用到观众。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倒叙,实际上没有倒叙。导演并没有在前期做够铺垫。让观众产生了一种,前面一个小时的等候是不值得的念头。至于最后拯救少女的泥工匠,导演选角的时候会考虑到要让观众猜不到,但必须在意料之内。因此,泥工匠这个角色身上的精神气必须要有静默的气质,然而这个演员身上体现不出拯救的意味,只有犯人的质感,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悬疑片观感,怀疑是不是马上又有一颗炸弹埋在修道院,产生了随时会引爆的猜想。这是选角的失败。最后,在读到宝琳•凯尔的影评,发现她评论布鲁诺•杜蒙的作品,说到他的电影犹如ppt,或静态的照片影集,观众被迫坐在那里观看,也不能随时翻页。言外之意,当导演没有了解观众的心理活动,或没有调度好电影节奏和心理时间,那么本来应该解放思想的慢电影,就会变成另一种和叙事电影本质一样的——消极操纵的电影。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