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天国与地狱,选择之难!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14:25:54人气:0
天国与地狱

视频天国与地狱状态:正片年代:1963

主演三船敏郎仲代达矢香川京子三桥达也更新时间:2023-12-28 12:36:18

某鞋业公司的专务权藤金吾正在为公司的事务烦恼,突然一个误将司机的儿子进一当成他的儿子绑走的绑架犯向他勒索三千万元现金。困境中的权藤只得倾囊筹得赎金。在交付赎金的地点,犯人巧妙地避开警察的眼线,拿走了现金。进一毫发无伤地回到了家里。而权藤却面临着公司和债主的追诘。警察们通过调查找到了绑架犯关押进一的地点,然而在那里他们却发现因为吸毒而死的一对男女。不久后,他们…

付还是不付?这是一个问题!正当雄心勃勃的国家制鞋集团股东Gondo准备通过秘密购买股份夺下整个集团的经营决策权时,这个莎士比亚式的命题横现在他面前。一个陌生电话打来,说他的儿子被绑架了,要他付3000万日元赎金。不久后他就弄清楚原来绑匪弄错了人,绑架了他司机的儿子,但对方仍旧坚持要他付同样数额的赎金。如果不付,绑匪会要杀死孩子,这表示Gondo在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一笔巨款之间选择了后者,意味着他内在人性的丧失;如果付赎金——实际上Gondo根本没有能力支付这么高的一笔赎金,因为为了购买集团的股份,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做了抵押,哪怕只是延期挪用一下这笔抵押贷款,也足够他破产。在人性和物质财富之间进行选择,在这里是个两难问题,因为保持人性的代价是放弃半辈子奋斗得来的一切,甚至可能因还不出贷款而入狱。人们常常提到黑泽明的存在主义,在《天国与地狱》这部电影中,Gondo所面临的选择确乎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命题。在萨特的存在哲学中,人的自由是一种对任何权威说“不”的自由,这种自由的结果是人时刻要进行选择——在善与恶之间、善与善之间、任何无所谓善恶的不同选项之间,人无论作哪种选择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肩负起责任,人性就在这种选择后的责任中形成。萨特式的选择仍旧只不过是一种理性行为,选择过后伴随的是人的理性的高涨。黑泽明的存在主义较之萨特更为深刻,Gondo无论作出哪种选择,都差不多等于自我毁灭:不付赎金,毁灭的是人性;付,意味着锒铛入狱,毁灭的是自己和家庭。Gondo面临的选择,其难度和触及问题的深度不亚于亚伯拉罕当初所面临的在自己的儿子雅各和上帝之间的选择。在这样的时刻,人的理性就显得十分的疲弱,存在的核心显露出来,在虚无面前,人将感到多么恐惧和颤栗啊!电影的前半部分,空间一直局限于Gondo在山上的寓所里,黑泽明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来讲述选择的艰难。Gondo不断犹豫、反复,数次认定决不付赎金,最后又动摇、起恻隐之心。最后,当选择作出的时候,黑泽明没有把Gondo拍成好莱坞式的道德英雄,电影没有直白地把Gondo选择付赎金的动机告诉给观众。最后的选择几乎“无声无息”,Gondo经过一夜的思考,决定不付赎金,警官表示理解,因为“任何人没有权利要求你为了救这个孩子牺牲自己”,并请求他下次匪徒来电话时假装表示同意,并询问付赎金的时间地点,好让警方可以进一步行动。接着,我们看到,电话铃响起了,正在楼上浴室冲凉水澡清醒头脑的Gondo冲下来接起电话;接着,他按警官的要求头口上同意了付赎金,并问清了交易时间和地点;接着,我们看到,他给东京银行打电话,要他们送3000万日元现金过来。这时,我们知道,最后的选择已经做出,他决定牺牲自己。我们不知道他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或许他自己不是知道得十分透彻。按照我的理解,这个从16岁做鞋厂学徒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鞋厂股东,内心印着对人性的深刻信念,如同他对鞋子应该做成适合耐穿的信念一样。在有宗教传统的国家,人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只能把自己交托给信仰,像亚伯拉罕那样,而在日本文化中,只有把人性看成超越个人之上的绝对命令,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而此时的选择只意味着“遵守”。电影的后半部分更像一部探案电影。在Gondo支付了赎金之后,电影全程追踪了警官抓到绑匪的过程。每一个蛛丝马迹都被注意到,每个有可能提供线索的人都被询问,黑泽明耐心地记录了数场警员集体汇报他们分头追踪线索的情况,细化到每一步的推理过程。此时观众就像在看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那样,享受着推理和悬疑的乐趣。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天国与地狱》像是数种不同电影的混合:伦理片、社会问题片、犯罪片、侦探片,这倒颇类似于新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我们也可以换个文艺一点的说法,黑泽明是在借探案电影的外衣讲述他真正关心的伦理问题。使严肃的主题隐藏在庸俗的故事之下,这是后现代艺术的常用策略。在我看来,黑泽明只是想全景式地完整讲述一起事件的始终。他的电影不仅具有莎士比亚戏剧那样丰富的结构,而且继承了莎剧的独特艺术精神。在《乱》和《蜘蛛巢城》这两部直接改变自莎翁戏剧的电影中,黑泽明完整地展现了原本处于正常状态的人(夫妇)如何由于选择的错误而走向毁灭的全貌。在《影子武士》里,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全貌。在《天国与地狱》里,无论是开始寓所里的艰难选择还是过后巨细靡遗的追查过程,都是这一事件全貌的组成部分。黑泽明的电影美学是一种完整性的美学,在他看来,除非全景式地拍摄一起事件,否则事件的悲剧特性就无法显示出来。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电影是对巴赞“完整电影”理论的改写,不是完整的记录下客观物质现实(因为那只能是“神话”),而是完整地记录事件。看黑泽明的电影,时常想到卢米埃尔。《火车进站》,摄影机忠实的记录下一列火车进站的过程;《水浇园丁》,顽童踩住了园丁的水管,纳闷的园丁被水管的水喷了一身,电影中有了第一个喜剧元素。这些就是最初的电影,半个世纪后,电影到黑泽明时代居然已经成了一门如此复杂丰富的艺术!——————————————————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本文版权归作者加书亚在路上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