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十年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13:36:23人气:0
视频:铁路状态:年代:2009
主演:孙俪梁家辉彼德·奥图卢克·马可法莱恩更新时间:2012-09-07 13:22:46
杜海滨是在手持一部家庭摄影机为一部剧情片踩外景地时,发现了这群在宝鸡铁路沿线靠变卖废品及偷盗为生的人们,最小的年仅九岁。无家可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打工被骗、遗失身份证、父母离异等。这些被阻隔在主流社会及主流媒体之外的人们在摄影机前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杜海滨说:“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上,都能看到这样一些人,也曾经有过一种冲动,想走上去与他们交…
终于在自己学校的放映活动中看到了可能想了有四五年的铁路沿线。当时可能是大学的时候百无聊赖,翻学校图书馆那点儿可怜的电影书籍,穿越1楼仿佛无穷的科学科技类书籍,穿越快餐文化类杂志,我最喜欢的文学艺术阅览室里头,还得穿过各类小说类,在某一层的最里头书架,有那么一架子三教九流的影视类书籍,给我翻到了一本叫做“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的书。当时作为一个二流学校的无聊艺术生,对艺术的理解可能刚跨越文艺复兴,走过新古典主义,朦朦胧胧的刚发现纪实的美吧。翻完了书以后开始四处寻书里的介绍的影片。刚开始对纪录片的喜爱可能是源于各种涌动的幼稚愤青思想,对电影一知半解的直观感悟甚至可能只是一种对普通人生活的窥探欲望。那时的北京对于我来说更有趣的大概是摇滚演出,喝酒聊天,谈不靠谱的恋爱。有意识的记忆中我就错过了两次铁路沿线的放映活动。现在想来觉得有趣,那时候大概也只看得懂“流浪北京”这个深度的片子吧,没遇到这部电影,是我的一种幸运。而今晚当我坐在一群美国人民中看这些家庭dv出来的粗砺画面,错漏百出的英文字幕,和那些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十年前北方城市破败角落里如蝼蚁一般的生命,我突然感到一种深刻的悲伤。因为这个庞大臃肿仿佛永远未曾良好运行过的国家,我们这群漫无目的让人怜悯的国民甚至这一房间的傻老外们的兴致勃勃和感同身受产生的悲伤。频繁的在这个月内看了几部杜海滨的电影,惊异于他对中国社会和国民的观察透露出如此强烈的细腻而柔性的气质,妄图用细节编织出一种只在荧屏上呈现的比现实更加有效的真实和混沌感。而更让我惊喜的是,今晚的放映的次序是铁路沿线全片加1428的片段,我突然发现十几年前的铁路沿线中,他早已坚定的确立了他的观察角度,拍摄方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改变的只有深刻程度的增加和技术的日渐娴熟。那个像一把锋利刀子缓慢切开深不见底的肥腻脂肪,纤维肌肉的内里从没改变,日益醇厚。我一直认为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建立在汲汲于他们无法得到的全知全能的视角上,这个视角甚至是上帝也无法拥有(一旦用意识与语言创造了上帝这个概念,它就不是无限与虚空了,人类的意识赋予其能力以限制)。我们无法同时看到这个国家最宏大的整体意识和最细微的局部生存,真实是不存在的,而妄图去展现真实是纪录片最巨大的奢望。而杜海滨在十年前,就有想要展示一个时空及其事件的微与巨于一部铁路沿线的企图。绵密的采访内容和丰盈的视听细节清晰而事无巨细的铺就了一个一个微小的事件以及它们的联系,各人的回忆,思索,展望,和铁路沿途这样一个看似开阔实则封闭的微型流浪社会涌动的各种行为模式和发展趋势一一清晰铺陈开来。竟然还用的一种“脉脉温情”的方式柔中带刚的展示摄影机背后那颗年轻而雄心勃勃的头颅。这群人在垃圾堆和他们的露天生活环境中毫无知觉的做着布朗运动,而银幕前的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国家缓慢生根的群体无意识的疯狂的种子仿佛一个革命阴谋。火车这种巨大的,钢铁的,轰鸣的无意识机械,带着无可阻挡的力量和巴巴的生存在它身边依靠它产生的废弃物生活的个体柔软的肉体和粗粝的灵魂,形成一种巨大的无奈,让你同时想到,国家,政治,这样的意像以及仿佛让你感到手指被划破留下讨厌而火辣辣的伤口一样对镜头中的孩子们臆想中的感同身受。终于最后大四川疯了,理想主义终究需要疯狂作为成功的幻想,小龙回“家”了,当了一只一步一步走入微温水中的现实青蛙。而我相对于小龙则更像泡在温泉中了,没有这冰冷的铁路沿线像冬天伸入后颈的大凉手,也不会当场被这种深度的寒冷激得流泪了。本雅明笔下的流浪者带着某种无奈的诗化意象,而经由杜海滨镜头加工创造的铁道流浪儿,竟也重现了这样本该属于职业密谋家的诗意。我们竟然藉由镜头看到了面对热腾腾的食物和生活,面对巨大而不可抵抗的火车和国家机器,面对知识和良心,面对未来和幻想以及疯狂的超越这帮半大的酸臭乞丐的视界的理解,从他们长乱的头发,脏而皲裂的脸和双手,套在成年人的破衣服里未成熟的身体,以及整个不堪的环境散发出来。絮絮叨叨讲述父亲和三个妻子故事的少年被一辆长长的列车打断,他被这种结结实实的轰鸣声带来语言上的中断的空白打断,因为在摄影机前不由自主的表演被打扰而惊慌,不安,他看看镜头和持摄影机的人,看看火车,表情从最初的无所适从过渡到厌恶,再过渡到无奈和羞郝,最终过渡到对未出口以及刚刚说过的语言的思考,神伤以及一瞬间的对他们从头到尾看不到尽头的生活的迷惘和彻悟。这样的一连串表情甚至不像出自一个流浪儿的产物,但是它却在轰鸣的铁轨旁发生了。杜海滨准确的抓住了这种卑微的现实中产生的稍纵即逝的诗意,并且在他的影片中得以放大,即使那个时候还没有石山那样玩儿的炉火纯青的减法带来的美感。这样灵敏的对电影这种手段的触觉让我想起两三周前的放映杜海滨谈到纪录片这个媒介,说,他跟艾未未聊纪录片,艾未未说,对于他来说,纪录片就是一把好用的伞,下雨的时候他就打这把伞。而对于杜海滨而已,他说,我喜欢这把伞本身。而同样灵敏的是他对中国社会这一个整体的准确把握。放映后的问答环节他说,在四川面对地震后的景象,他突然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跟他在上海在北京,在中国每一个地方感受到的说不出的感觉是一样的,即使别的地方没有遭受这样的天灾。而这样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在微博或者youtube上看到什么新闻和视频,频频感叹的那一句“我操,疯了吧”,这一句挂在嘴边的话让杜海滨严肃的,冷静的,忠实的,诗意的呈现在银幕上,等待观者的嘲讽,唏嘘,痛心甚至是麻木,来注解自铁路沿线起他拍这些年片子所看到的中国处于一种疯狂状态下的十年。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