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永不终止何时暴雨将至——BeforetheRain主说电影原声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04:54:51人气:0
视频:暴雨将至状态:年代:1994
主演:格莱戈尔·科林DzemailMaksut拉宾娜·米特威斯卡米莉察·斯托扬诺娃更新时间:2022-09-28 19:39:16
在马其顿,战争中的波斯尼亚,东正教的一位年轻修士以沉默保护一位年轻女孩,这位阿尔巴尼亚女孩涉嫌杀害一位东正教徒。但其实只是误会。修士以自己的善良决定与女孩私奔。 在伦敦,一位摄影记者(凯特琳·卡特利吉KatrinCartlidge饰)在餐馆与她的丈夫谈论感情变淡的问题,二人争吵激烈之时,一名种族主义者冲入餐馆开枪扫射。爱,在生死之间突然变得清晰。 一位离开好友的摄影记者(拉…
哥特时代1中的一篇主题文,剧情描述大多为转贴拼凑 看后听后感是自己的主要介绍的电影原声出品:马其顿/英国/法国1994年导演:米柯曼彻夫斯基主演:瑞德塞柏嘉凯特琳卡莉黛主要奖项::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国际影评人奖第十一届美国独立精神电影奖最佳外语片概述:一部探讨有关信仰、战争、人性和宿命的老电影,结构巧妙、视角独到、镜头优美且耐人回味。在这里(前南地区民族杂居的村落)所谓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美丽与丑陋的界限并不是如好莱坞大片般泾渭分明。它们交错渗透纠缠在一起。“神”用悲悯的目光从天堂注视着那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剧情简介:本片分三部分,各自用小标题分隔。每部分独立成章但又相互关联,暗示和隐喻成为了镜头中最为巧妙也最值得思索的“节点”,观察细节是我们欣赏这部影片的关键。(说实话我认为只看一遍很难真正理解这部影片的全部精髓)第一部分:WORDS(字)场景马其顿农村的两个村落一个年轻的东正教神父在同乡的枪口下藏匿了一个因杀死调戏她的信奉东正教的村民而出逃的邻村穆斯林少女,爱情随之滋长。当两人克服重重困难(敌意的同乡的武装搜查,仁慈东正教长老的谅解)准备去伦敦找神父的摄影师叔叔时,少女的家人找到了她。并要杀死神父并带她回家,最后少女为了救自己的爱人死在亲哥哥的枪下。短暂的爱情瞬间凋落,死亡如影随形,唯有扼腕叹息……第二部分:FACES(脸)场景伦敦的都市有夫之妇安妮是一名杂志社编辑。有一个非常爱她的丈夫,还有一个牵挂不已的情人亚历斯。亚历斯是马其顿来的战地摄影师,16年前他逃离故乡来到伦敦,做为一名自由摄影师为杂志社工作。长年奔波于战场拍摄残忍景象使亚历斯心力憔悴。这次他回到伦敦希望带安妮回故乡开始新的生活。但安妮拒绝了他,还在两个男人中间犹疑。最后当安妮已分居多日的丈夫在餐厅竭尽全力挽留怀孕的安妮试图挽救他们婚姻的时候,却意外被骚乱暴徒的乱枪打中脸部,血肉模糊、命归黄泉。安妮亲眼目睹惨剧发生,痛不欲生……第三部分:PICTURE(照片)马其顿的农村亚历斯回到了阔别16年的家乡,但这里的情况比他离开的时候还要破败。民族、宗教矛盾使得互为近邻的人们纷争不止,流血不断。他去探访旧日的穆族情人(也许这正是他逃离故乡的原因),却发现往日的情感被残酷现实割裂得更加陌生。回家后的第三天他为了救将被处死的邻村穆斯林少女出逃而被朋友枪杀在故乡的土地上,女孩终于得以出逃。但天地宽广,她又能逃到何方?镜头回到第一部分的开始。当失去丈夫孑然一身的安妮来到这里找寻她情人的时候,却只看到亚历斯的棺木正在下葬。她掩面而泣,却无泪滴……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亚历斯舍身救出的穆斯林少女亦是影片开始时为救自己年轻的爱人而死于亲人之手的那个姑娘。而这少女正是亚历斯旧日情人的女儿。而亚历斯也就是年轻神父那身在伦敦的叔叔。这一切看似宿命般的悲剧震撼着每一个观影人的心。不可能的爱情、两难的抉择,手足的残杀,当那看似追求崇高信仰的民族、宗教冲突将人类个体善良的爱情、亲情无情扼杀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将扪心自问,我们毕生追求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呀?难道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神真正要我们去做的么?米柯曼彻夫斯基用满腔悲悯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向世人控诉,控诉那如圆环一般世代仇杀。他渴望用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性本身来化解这世间的悲剧。但他所期望的真的能实现么?经典镜头:在这轮回的剧情中,有一些镜头寓意深刻,拥有超强的震撼力。注意,这里所说的震撼力不是大多数人用来形容好莱坞惊险大片中特技的那种震撼力!!它们必将久久停留在你的脑海深处,时常敲击你的心。第一部分:镜头一一个年轻的塞族青年在教堂搜查穆斯林少女未果,竟将满满一梭子子弹都倾泻在对面屋顶上晒太阳的一只小猫的身上。那黑白花的毛球在刺耳的枪声中被子弹撕碎,血花四溅。镜头二穆斯林少女为了救自己塞族情人被哥哥所射杀,当年轻的神父抱着她那满脸泥泞的头痛哭流涕的时候,少女只是用自己右手食指放在了嘴唇上让他不要再哭泣。两只睁大的双眼睛随之凝滞失去了光彩…..第二部分:镜头一安妮在杂志社的编辑部中整理旧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中的内容正是穆斯林少女死在哥哥枪下的瞬间。这超越常识的处理显然是导演刻意为之。镜头二枪声响起,餐馆人群大乱,灾难过后,安妮惊慌寻找自己的丈夫,却发现他倒在了血泊中,但她抱起丈夫,却看到了血肉模糊的脸……第三部分:镜头一亚历斯被自己的好友射中,他用身体挡住了少女并让她快跑,随即仰面躺倒在自己故乡的山坡上,干旱的土地终于迎来暴雨倾盆,雨中躺着亚历斯的尸体。导演:这部电影是马其顿导演米柯•曼彻夫斯基的处女作。早年他留学美国学习电影,并在那里成为出色的摄影师和小说家。1991年,曼彻夫斯基回故乡探亲,有感于祖国绵延不断的战火和激烈的纷争给民族带来的苦难,决心拍摄一部此类题材的电影。三年之后《暴雨将至》问世。这部成熟老到的新锐作品确实让人惊叹不已。但可悲的是现在的年仅三十多岁的曼彻夫斯基已经告别了导演生涯。史诗巨片《尘土》成为了他的收山之作。他认为好莱坞的商业色彩和金钱资本令自己丧失了原本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自我风格。看来商业化与艺术化的“分歧”永远是艺术家们不可避免的问题。音乐:没有人能忽视音乐在这部电影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恰如其时的出现且异常感人。正基于此宝丽金公司特意出品了这部电影的配乐专辑。不同于一般电影配乐专辑中不同乐队轮番上阵大杂烩式的单曲堆叠。来自马其顿的乐队Anastasia包办了电影及专辑中的全部作品,歌特式拜占庭音乐融合马其顿民间音乐与强烈的人文主义感伤构成了音乐的整体基调。时间永不消逝(timeneverdie)是一首纯器乐作品。民族弹拨乐器交错奏出浓郁的巴尔干风情,旋律中却带着挥不去忧伤...这片多难的土地。接下来是8分24秒长的九道铁门(nineirondoors),Gaidi(巴尔干风笛)颤动的音律,Tapani(民族打击乐器)的敲击引领着低沉的男声民歌吟唱。多么想知道他在唱什么,无奈语言文字的隔阂阻挡了我。回家(comingbackhome),在餐厅(attherestaurant)是我印象深刻的两首歌曲,那动人心弦哀怨幽婉的巴尔干女声唱吟只在电影中两个主人公以及安妮的前夫被射杀的时候才出现过。当眼中的灵魂由身体飘向虚无的天际,镜头中的画面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以至于一听到这歌声,它就会重现。器乐曲红与白(redandwhite)中的提琴和钢琴充满了心灵的迷惘与惆怅。在伦敦的出租车内(inlondoncab)同样是一首纯器乐作品,沉郁箱琴叮咚做响。忽略(passover)又是熟悉的拜占庭吟唱,流露出点滴回归故土道路的疲惫和期望。而葬礼主题曲(funeraltheme)就是它本意的阐释吧。接下来到了全专辑最悲切的亚历斯之死(deathofalexander)这首歌,那令人饮泣的女声再次出现,无法抑制内心的共鸣,当宽容正直,坚毅的主人公因救出穆族小女孩而被同族人射杀在旷野上的时候,就是这歌声在上空回旋,每一个善良的人们都会流下眼泪.....狭隘的人性...宿命的悲剧...回家2(comingbackhome2)应该表达的是善良灵魂通过死亡回到永恒怀抱的意味吧,飘曳的男声有如那灵魂飞入高空...从虚无而来又回到虚无中去,那是一切痛与悲哀永恒的慰藉之所。那是归宿....最后一首圆环不再循环(thecircleisnotround)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渴望历史的仇恨不再冤冤相报的美好愿望吧....与时间永不消逝(timeneverdie)相同的前奏首尾呼应就如圆环本身。形容Anastasia,你可以用上很多词汇:民族、歌特、中世纪、拜占庭、忧郁、神秘、灵性、古朴、魔幻...当然这一切都远不如亲耳一闻他们的作品来得透澈而深刻。由ZoranSpasovski,ZaltkoOrigjanski和GoranTrajkoski组成的Anastasia成军于1987年,起初名叫Aporea,1991年发表首张迷你专辑quot;NaRjekahVavilonskihquot;时正式改名为Anastasia(希腊语quot;复苏quot;的意思)。此前三人分属于PadotnaVizantija(TheFallOfByzantium),LolaVStain和Mizar这三支不同的乐队,但他们都对自己身处的团体不太满意,随着三人的见面,他们开始在一起探索描绘心底共同涌动着的音符,情况一直持续到Anastasia这个名字的诞生,此后,各人都立志以Anastasia做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对于喜欢DeadCanDance民族融合风格或是DarkWave里Medieval乐派的人,Anastasia无疑又是一个藏宝式的发现:同样有浓重的哥特式低调情绪,但附着在音乐性灵之上的神髓底蕴却是源自神秘的拜占庭宗教音乐和古老的马其顿民间歌谣---在我们之前已知的大多乐队中,很少有来自这一地带,抑或关注东欧中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传统音乐,能体现东正教或拜占庭教会音乐风格的代表。而实际上,拜占庭式的美学概念无论是在艺术、建筑还是音乐上,都有其悠久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沉淀,而它对于近带西欧的历史发展、斯拉夫语系和伊斯兰教地区的文化风俗更有着深远的影响。拜占庭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西方世界对东罗马帝国及其文化的称谓。基督教创立不久,就逐渐分裂成拉丁语系的西派和希腊语的东派,东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派以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为中心。随着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东派教会自此一蹶不振。此后,西派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发展壮大到遍及全球的最主要信仰,而东派基督教(东正教)的影响力相形之下却显得日益单薄。再加上历史延续下来的东西方文明发展差异,以及两种文明彼此间思维形态的陌生与隔核,使得现代西方世界对拜占庭文化往往抱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只不过是停留在蛮荒时代的腐朽事物而忽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们更是少有机会得闻那混厚绵延、带着某种超自然、神启性的拜占庭圣咏。至于南斯拉夫、马其顿—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民族音乐,之前是由于冷战对抗的封闭和抑制,之后又是分裂动荡的混乱与萧条,至使外界实在是绝少能一睹它们的神秘面貌。因此,当我们在观看“暴雨将至”,听到那些如画面般瑰丽而神秘、具有浓厚东方色彩;又带着强烈宗教精神、呈现宿命的轮回与归属感的音乐时,是如此的被震撼着。当然,虽根植于传统古老的宗教和民族音乐,但Anastasia吸收的音乐影响远不仅于此。如他们所述,正是在80年代的一些后朋乐队诸如JoyDivisio、KillingJoke等感召下才促使他们投身摇滚音乐;而近代一些实验性质、非舞曲类的电子音乐如FSOL、Biosphere也对他们启发颇大。对于音乐的豁达态度也表现在乐队并不介意外界如何定义他们:说他们是民族也好,说他们是歌特式的拜占庭音乐也好,说他们的音乐带有迷幻色彩甚至是电子化的,他们认为都是无可厚非的,并且很高兴这样不一致的形容恰好展现了他们的音乐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又色彩斑斓。而乐队里的每个人在拥有相同追求的同时,彼此间又保留有不同的音乐构想,这也被当作是一个长势。另外,即使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但Anastasia一直否认自己是一支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马其顿乐队,因为他们首先创造的是一种极个人化的音乐,是在追求属于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声音,相对的,做为马其顿人,做为生活成长在这片土地的人,才使得他们的音乐会烙上自己民族的印迹。因此,在许多的采访中他们都一再申明自己并不能代表正统的马其顿民族音乐,但同时他们因身为一支马其顿乐队而自豪。出道至今,Anastasia共发行了四张唱片,分别是1991年在南斯拉夫Nish的一个小型独立厂牌DOM下发行的迷你专辑quot;NaRjekahVavilonskihquot;(1994年希腊厂牌PoetaNegra重新发行了这张迷你专辑);1994年电影原声唱片quot;BeforetheRainquot;;1997年在马其顿唱片公司ThirdEarMusic下发行一张EPquot;Face/Burnquot;,而另一张收录了早年Anastasia未发行作品的合辑quot;Melourgiaquot;,同年也在希腊厂牌LibraMusic下发行;1998年,最新专辑quot;Nocturnalquot;则分别由ThirdEarMusic与LibraMusic在前南地区和全球代理发行。虽然是属于少众层面的音乐,Anastasia却有着很丰富的演出经验,Skopje、London,Athens,Stockholm,Belgrade,Lisboa等地都曾留下他们的身影。而对于前南的分裂,Anastasia自认在情感上并没有带来多大的震动或伤害,只是由于各地区现在各自为政使得他们演出起来不再像以前一样方便。不过,也正是这一点“强迫”他们把音乐重心转移到欧洲中心地区,结果反而间接令他们的音乐在前南各省获得成功。因为从前做为一个来自省里的乐队,是很难与位于贝尔格莱德、萨格位布的大唱片公司签约,并很少有机会上一些重要音乐厅的舞台。此外,他们也曾为众多的电影、电视节目、舞台戏剧、舞蹈等配乐,这其中自然是以Milcho曼彻夫斯基导演的BeforetheRain最为著名。实际上,正是通过这部优秀的电影才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知名度,这也是他们岂今为止卖得最好的一张专辑。当然这样的“好”也只不过区区十多万张销量而已。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与“山雨欲来”的电影配乐不同,Anastasia自己的音乐除了使用诸如kavali(一种长笛),gaidi,tapani等器乐凸现那深厚的民族底蕴之外,还擅长利用电脑、采样器、合成器等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因此电子成分在他们的音乐里占有很重比例。总体看,他们创造的是一种融合了拜占庭宗教音乐曲式、巴尔干的民族音乐打击节奏与现代摇滚音乐思维的独特乐风。一部不朽的电影;一张感人的唱片;一支优异的乐团。这就是我们想要向你述说的全部。撰稿:MurkEros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