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霞与样板戏电影《杜鹃山》(转摘)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21:07:28人气:0
杜鹃山

视频杜鹃山状态:26集全年代:2009

主演杨春霞马永安刘桂欣高牧坤更新时间:2020-08-06 21:15:48

1927年9月,秋收起义之后,雷刚(马永安饰)在湘赣边界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由于缺乏有组织的领导,加之人员组成复杂,经三起三落后,濒临灭亡。次年春天,党组织派来的党代表柯湘(杨春霞饰)在来杜鹃山的途中被毒蛇胆的靖卫团逮捕,雷刚带人勇劫法场。回山后,针对雷刚让人误打田大江(高牧坤饰)一事,柯湘对队员们进行阶级教育和政策教育。部队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放粮,赢得群众爱戴。…

(1971年的某天,杨春霞)她就被“紧急指示”糊里糊涂地上调到了举目无亲的北京。第二天到了北京,她仍然不知道她到底是干什么来的。当她得知她即将要在新改编的“样板戏”《杜鹃山》中扮演主要角色柯湘时,她和所有演员一样为进入“样板团”,排演“样板戏”感到兴奋,更为自己终于学有所用而欣喜若狂。因为,这不仅在艺术上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在当时全国绝大多数的京剧演员都被取消演出资格,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她能主演这样的大戏,岂不是千载难逢的好事情……她至今认为,在排练《杜鹃山》期间,能够与许多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确实是她艺术生涯中一段最好的季节。(为了塑造柯湘这个艺术形象)仅仅为了柯湘的第一次出场亮相,她和她的同行们研究了一个又一个方案,推翻了一个又一个设想。向许多同行与前辈请教,从许多旧戏中进行借鉴,向各兄弟剧种学习。但是无论如何,就是跳不出传统戏《锁五龙》、《战太平》的模式。最后,剧组又从上海请来了著名的武生演员小王桂卿先生。这位王先生与他的父亲老王桂卿是上海滩的武生世家,不但在武打技巧方面有许多绝恬,在所谓的海派艺术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小王桂卿更是有心之人,不但武生戏演绝了,对麒派老生的戏也竟然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而杨春霞通过这次对柯湘出场的动作设计,则对这位武生前辈的艺术造诣有了切实的领教。诚然,设计出柯湘押赴刑场这段戏的动作,对于一位老艺术家来说并不是很难的,难的是要设计得与众不同,而且是设计出全国第一流水平的动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她亲眼看到小王桂卿先生一连十几天都闷在练功棚里对着镜子走身段,研究造型,才设计出今天我们在舞台上和电影中看到的那个出场亮相。为了使这个戏遵循京剧艺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规律进行创作,小王桂卿又为柯湘与押解她的8个匪兵在每句唱腔中设计出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艺术造型。尤其是手铐和铐链的运用都比传统戏的《战太平》、《武松打店》等有很大丰富和发展,有些同行受传统戏的束缚,总是把铐链放在身体前面做文章,小王桂卿却用铐链做出“苏秦背剑”、“单手擎天”或翻腕拧镣铐等动作,加大了动作的幅度,使柯湘的形象也更加高大挺拔。这些创造在她尤其感谢小王桂卿老师对她的点拨。王老师首先从跑圆场人手。既不能采用旦角的小碎步圆场,又不能采用武生的压步圆场,她一遍又一遍的琢磨,尽量把步子放开,尽量把动作加大,然而,尽管她放开了脚步,依然扭扭捏捏,缺乏现代英雄的本色,为此,她陷入了苦恼。小王桂卿老师在研究了她的圆场以后,发现她只是放大了脚步的旦角圆场,仍然没有脱离旦角缩腹,提胸和夹腿跑圆场的基本要领,因此要求她必须把缩腹提胸改成“肚子朝天”的感觉,把夹腿跑动改为向外撇脚,类似四方步的感觉才能纠正过来。她经过认真的领悟,并在训练中不断地按王老师的要求去体会,终于找到了那种现代英雄女性英姿勃发的感觉,使她扮演的柯湘一出场就让观众在俊秀中感到几分刚毅,在温和贤淑的仪态中感到几分豪爽。京剧史上都是永远不该抹杀的。为了在《杜鹃山》中创造一种押韵式的诗歌体念白,要念得既是京白、又有韵白味道的念白,当时的要求是不能有传统戏小姐、丫鬟的痕迹,也不能像话剧的舞台腔。杨春霞请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的话剧演员朱琳和刁光覃老师亲临指导。不但是字斟句酌,还要挖掘、分析每句台词后面的潜台词,就是一个感叹的虚字音,也要有明确的内心视象,使一个“啊……”顺畅的地方,都是演员辛苦的地方。比如柯湘的两句很普通的台词:“风里来,雨里走,终年劳累何所有。”按一般念法,它的逻辑重音是在“来”、“走”、“何”、“有”,她经过自己的反复体会,才改成现在的样子,强调“风雨”的意境,所以改变逻辑重音,注意渲染风和雨的艰难困苦。在剧中的杜小山听说他的奶奶被敌人抓去.经温其久的挑唆,要贸然下山去救奶奶时,而柯湘眼看杜小山要白白送死,便一再阻拦,这时柯湘的台词只有三次呼唤“小山”,直到小山由执迷不悟到幡然醒悟。这三句“小山”,仅仅六个字,不但要有层次、有感情,还要有振聋发聩、扭转全局的力量。为此,杨春霞在每一句“小山”的念白中融注了复杂而深刻的内心独白,使这三句呼喊惊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为了在公演时达到一鸣惊人效果,剧组在北京排练期间,一直是处于秘密状态下封闭进行的。全体演职人员每天吃住皆在团部,非旦不让外人旁观,更不准回家探亲。经常是天刚蒙蒙发亮,杨春霞就得摸着黑起床,不是吊嗓子背台词,就是练腰腿功做身段造型。晚上回到宿舍还要写心得体会,把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理解归纳出来。苦苦磨炼了二年,到1973年5月23日(毛泽东延安讲话发表纪念日),在首都京西宾馆的礼堂隆重地推出大型现代革命京剧《杜鹃山》首演仪式,次年被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巡回放映。《杜鹃山》一炮打响,“柯湘”一夜火了神洲,成为当时中央领导人招待外国贵宾的保留剧目。1976年11月,杨春霞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学习班”,组织上要隔离审查她。社会上那些捕风捉影的谣言,也就在这个时候甚嚣尘上,一下子兴起来了,到处都在流传。“那三年,精神被折磨得差点到了崩溃边缘。”她对此记忆犹新,难以释怀。“我从未单独见过王洪文,与他说过一句话,更没被他召见过。他妈的,全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谈起这档事,杨春霞在平静中仍然对当年别有用心人的无端伤害,表示切齿痛恨。“其实,每一次接见,都是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场面。记得在一次演出结束后,我们演职人员谢了幕,在台上站成数排,包括王洪文在内的当时中央领导从右侧走上台来,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他们只与前排的主要演员从右到左一个个握手致意。王洪文是党的副主席,在这种场合并不多言语。轮到我,也习以为常礼节性地握个手、过下场,最后顶多合个影照个相什么的就算完事大吉。就这么点事儿,传到社会上怎么竟成了我与他……”无限期的审查甄别终于熬到尽头,却是做了一点保留——暂不准在舞台上出场。有心的观众还是从北京电视屏幕上再次看到复出后的杨春霞,她不再是《杜鹃山》中的党代表柯湘,而是《凤还巢》中的程雪娥。“这出《凤还巢》戏是1976年初摄制的,专门为病中的毛主席观赏而录的相。那时的说法叫‘内片’,可是当时我们一点都不知情,搞得神秘兮兮。也还好,不知不为过嘛。直到79年底,我才在北京人民剧场正式出山亮相,演的是《望江亭》中的谭记儿一角。”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