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恐怖主义”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4 13:02:24人气:1
视频:生死倒计时状态:年代:2004
主演:AlekseyMakarov路易丝·隆巴德VyacheslavRazbegaev更新时间:2012-09-07 05:18:17
俄罗斯电影明星阿里克谢·马卡罗夫在《倒计时》中扮演男主角——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少校斯莫林。《倒计时》讲述斯莫林被恐怖分子俘获的故事,他在西方记者(由英国女演员路易丝·隆巴德扮演)的帮助下逃出敌人的巢穴。恐怖分子对斯莫林的逃走非常愤怒,于是劫持了一个马戏团,斯莫林的女儿和她的同学正好要去那个马戏团看表演。在这起事件中,恐怖分子绑架了800多名观众。在斯莫林的带领下…
这是一部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拍摄的反恐题材的电影,根据曾经震惊世界的“莫斯科大剧院人质事件”改编,属于一部俄罗斯版本的主旋律电影。这样的背景使得这部电影虽然保证了拍摄的质量,却由于创作的被动性而流于平庸。艺术这种东西成败与否,主动性的创作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但凡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应景之作,其艺术价值是很难实现的,我把这种情况称作“春晚歌曲现象”,意思就是说好象为春节晚会量身定作的歌曲,没有几首好听的,电影也是如此。最近诸如此类的主旋律电影还包括日本的《男人们的大和》以及中国的《太行山上》,都很失败。其中尤其以《太行山上》最为失败。简直是失败中的失败。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叫做“国家不幸诗家幸”,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虽然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是却为艺术工作者带来了灵感。以反恐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纷纷冒头,其中以美国电视剧《24小时》最有影响。相比之下,俄罗斯这部《死亡倒计时》就有点见绌了。基本上还处于杰克·瑞恩的水平,同杰克·鲍尔相比,还相去甚远。俄罗斯电影这几年在商业电影上面着力打造,但是电影的美国烙印过于清晰,反而缺乏俄罗斯的特色,显得有些急于求成,用力过猛。不过我对于俄罗斯电影向来充满信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冲破桎梏的自由空气使得俄罗斯电影万事具备。关于恐怖主义再说几句。最近看到一个关于恐怖主义的帖子,里面说“恐怖主义”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雅各宾派对异己分子大搞所谓的“红色恐怖”。恐怖主义又分为近代恐怖主义与现代恐怖主义。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近代恐怖主义往往是个人恐怖行为,暗杀的对象也往往只是有影响的政要个人。近代恐怖主义的口号是“要更多的人看,而不是要更多的人死”。现代恐怖主义则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恐怖活动已超出国界而具有国际性质。现代国际恐怖主义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如恐怖组织集团化、恐怖行动跨国化、恐怖手段科技化、恐怖目的残酷化等。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要更多的人看,也要更多的人死”。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的斗争形式被广大极端主义的弱者所青睐。恐怖主义这种东西不搞最好,如果一定要搞,我个人更倾向于以暗杀有影响的政要个人为目的的恐怖主义行动,对于那些以平民为目的的滥杀无辜恐怖分子,要坚决予以消灭。在这方面,我坚决支持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历史上也有不少经典的恐怖主义行动,他们甚至改变了历史。比如刺杀恺撒,刺杀赢政(未遂),刺杀伊藤博文,再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恐怖主义行动“撒拉热窝事件”都是那种以小搏大的所谓近代恐怖主义。相对于那些袭击平民的恐怖行为,这些刺客显然更令人尊敬。以恐怖主义起家,最终夺取政权的例子似乎不多,比较著名的就得算是迈克尔·柯林斯所创建的爱尔兰共和军,他们最终促成了爱尔兰的独立,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迈克尔·柯林斯本人最后也死于恐怖刺杀。对于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不妨看一下由历亚姆·尼森和朱丽亚·罗伯茨主演的电影《豪情盖天》。恐怖主义就说到这里,关于这部影片,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电影的话,可以看一看。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