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名叫“人与人”,那么《金刚》或者《泰山》都可以改名叫“人与自然”,这是我看完影片后的第一想法。此类题材的影片,无非是人们在原始丛林发现异类物种,从而发生的利益冲突、人性考验等等。但本片提出的问题更直接,从人类对同类的残忍这一角度,发出对近现代文明的质疑。文明和野蛮到底如何划分?一样身备圆颅方趾七情六欲,我们和这些披肩左衽的野人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文明的发达程度是否就能决定互相间的从属地位?房龙早就说过,野蛮人只是不利条件下的人类本身,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实在是最无知的表现。我从影片中看到,那时候的西方人是异常自负的,根据大脑的生理特征来划分人种等级,得出的结论是白种人最高,黄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现在我们都可以发现其中的荒谬可笑,但在当时或者真的是被当作真理来传播的。其实这也是人类的普遍弱点,就是盲目虚荣。每个人心中都渴望享受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无论是经济条件好点还是文化层次高点,都会在相对弱势的一方面前不自觉地把头抬高。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向来就是人生来平等,但我们都知道要做到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所谓的平等只是思想观念的平等,即人与人之间需要摒除各种外部条件的差异,放平心态进行交往。但即便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片中的几位博士从一开始就存着把两个矮人当作动物来研究的想法,把他们关在笼子里,也不曾想过与他们进行对等的沟通。只有男主角尝试本着宽容与尊重进行交流的方式,最终发现他们也是人类的成员之一。其实另外两位博士也隐约感知到了这一点,但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固执己见,甚至用种种卑劣手段来掩盖真相。这是我从影片中发现的人类的第二个弱点,即顽固守旧、恐惧变革。历史上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对一种根深蒂固的既定价值观来说,即便所有人都认识到了其中的错误,要想进行彻底颠覆也总需要破釜沉舟的大勇气和杀身成仁的大牺牲才行。得到得越多就越是害怕放弃,成功得越彻底就越是恐惧失败,这就是人们成功模式的怪圈。人越老越保守,也是这个道理。一开场其实是男主角通过非洲土著用捕猎的手段捉住了两个矮人,那时候他还没有产生与他们可以进行对等沟通的想法,在他心目中这两个黑黝黝的生物跟猩猩猴子无甚差别。他们只是他的一个研究对象,一种促成他成功的工具。所以别以为他在河流中拼死挽救矮人是出于怎样的悲悯和大爱,这跟我们不舍得金钱名利并没有本质区别。放到另外两位博士身上,就更加变本加厉,运用起了各种炒作利用的手段。如果男主角还知道他所做的是为了揭示真理的话,那他们两个就连科学研究的本来目的也忘记了。这是我从影片中发现的人类的第三个弱点,就是容易因为功利而迷失本性。我们每个人都执著于身外之物,追求着各种各样的成功,索要着各种各样的认同,以至于把求索本身当成了目的,不明白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了。就故事本身来说,还是四平八稳无懈可击,几处波澜起伏拿捏得很到位,有几场逃亡追逐的戏还能看出些商业大片的苗头,但毕竟没有把男主角演绎成《金刚》里的那位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侠士。
约瑟夫·费因斯不再是风流倜傥的莎士比亚,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也不再是《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那个明艳女子,说实话两人的演出都没有给我很深的印象。反倒是两个矮人由于语言的障碍,运用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隔膜与接受、憎恨与感激的情感,就像《金刚》里那头大猩猩的眼神所散发的光芒。本片没有《金刚》里那些俯首可拾的逻辑漏洞,但不可否认在情感震撼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否则放在去年也是很具大片气质的作品。本文版权归作者halleybachelor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