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女孩》:轰轰烈烈的悲剧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9:51:41人气:0
工厂女孩

视频工厂女孩状态:正片年代:2006

主演西耶娜·米勒盖·皮尔斯海登·克里斯滕森吉米·法伦更新时间:2023-12-18 19:25:30

《工厂女孩》讲述的是一代前卫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名噪一时的电影明星伊迪·塞奇威克以及民谣大师鲍勃·迪伦之间三角恋情的故事…… 安迪·沃霍的工作室名叫“工厂”,他大量著名的平版画、电影剧本和表现性解放的短片就是在“工厂”诞生的。包括鲍勃·迪伦、杜鲁门·卡波特和卢·里德等流行文化标志性人物都曾是“工厂”的常客,这里的派对狂野异常。作为成功的模特,塞奇威克有其噩梦…

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理查德•汉戴尔顿(英)我不清楚有多少中国观众能够知道影片中的主角伊迪•赛奇威克,但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这个女人所掀起的风潮丝毫不弱于玛丽莲•梦露,即便到了现在,这个被称作波普女神的风格还引领着现代的时尚界。这是一部传记片,在讲述此片的时候有许多背景似乎必须提及,包括那个年代以及年代中的人,这所有的一切都给现代人造就出一个具有梦幻般的岁月,而笔者认为上个世纪二战以后的十到二十年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价值观,甚至可以毫不隐晦地说,现在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那个年代的。战争结束后,全世界人都陷入了信仰危机中,寻求精神寄托是人们必然的选择,东方由政府发起了某些寻求信仰的运动,具体的在这里不须赘述,而西方则完全由自由的群众自发性地寻求着自我价值。当然,寻求自我价值的第一步要审视自我的价值,以及与社会存在的意义等。尤其在艺术界,电影,绘画以及文学这些东西都只是形式,而利用这些形式展现出自我审视与追求成为那个年代西方社会年青人最热衷的事情。欧洲与美国都为此做出了直接影响到现代的成绩,而影片中所涉及到的波普艺术则更是在商业,艺术以及平民文化之间建起了某种充满了形式主义的暖昧无表达的桥梁。一般来说美国的波普艺术是缘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达达主义,而情况相似,达达主义的产生也是在战争之后,一战的伤痛令所有的事物都面临着崩溃,毁掉所有是达达主义的精神内核之一。而波普艺术在继承达达主义的基础上运用了所有可以运用的废弃物,商标等东西建构自己的艺术作品,其风格给人一种单调重复,甚至冷漠而毫无激情,但正是这种没有激情的排列后面,其毫无情感表述的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却是一种商业社会中疏离感,而这种空虚无疑是透过作品而表露出来的。谈及上面的波普艺术主要是引出影片中的安迪•沃霍,这个被称作波普大师的人在此片中是伊迪的创作者,换句话说,伊迪的波普之路与安迪是密不可分的。而从影片的镜象来说,无论是片中那些极具粗砺感的黑白色的安迪电影还是动荡的伊迪的镜像,其创作风格也多是仿波普风格而制作出来的。回到影片的故事,伊迪是一个被抛弃的富家年轻故事,从前史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充满了魅力的女人有一个绝对悲惨的童年,两个哥哥的死亡以及父亲的冷漠以及暖昧都令她只想着脱离开这个家庭。于是,我们看到了伊迪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她的父亲。作为一部影片,伊迪的父亲出场的机会并不多,但我们从伊迪的讲述中可以知道,父亲带给伊迪的绝没有一丝父爱,而是冷酷无情,甚至是暖昧的占有。伊迪是一个缺失父爱的人,一个缺失父爱的女人,这一点将贯穿着伊迪与安迪的所有故事。人物的悲剧在于悲剧的隐忍,伊迪也是,一个可怜的富家女,由于父亲的冷酷而不得不独自漂流在外,以绘画追寻着自己对摒弃崇高的理念。按照常人的思维,伊迪应该是一个被痛苦所纠缠的女孩,但事实上她并不是,她有着美丽的外表,有着火热的激情,而有一种友善不设防的真诚,这种前史与性格的隔裂感却将悲剧性提升到了更让人唏嘘的层面。安迪的发现造就了伊迪的成功,伊迪放弃了自己对绘画的追求而拍摄着安迪的波普电影,从而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伊迪几乎成为安迪的缪斯女神,她的时尚感引领着当时所有激进或不激进的艺术青年们,包括她的穿着,包括她的笑容,更包括她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的那种性感与真诚。一个堕落却深受观众喜爱的独立女神出现了,有人甚至将其与玛丽莲梦露相较。这段日子对于伊迪来说是幸福的,但她显然并没有真正的爱上安迪,她在安迪的身上找到的是一种真实的纵容,一种与自己父亲截然相反的处事哲学。换句话说,伊迪更多的是将安迪作为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所以她显然是寻求着一种自由没有冷酷的生活。安迪与伊迪父亲是对立的,不仅从年岁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观念上而言的,而这种对立恰恰迎合了伊迪的心中渴望。所以安迪无疑是伊迪的第二个父亲,如果说第一个父亲用金钱禁锢着伊迪,那么第二个父亲则用艺术令伊迪实现着自我的价值。但安迪对波普艺术的追求显然更为强烈,当伊迪结识了真正的流行人物鲍勃迪伦的时候,冲突便产生了。从某种角度来说,鲍勃的流行与安迪的追求是水火不容的,安迪试图在流行与平民之间建起一座真正的桥梁,但鲍勃显然是不会这样理解的,他对波普的嘲笑也刺激了安迪。在这里不能说普波艺术与鲍勃流行的民谣摇滚之间孰优孰劣,但重要的是,艺术是无法摆脱现实因素的。毫无疑问,鲍勃是伊迪的第三个男人,而这个男人也是伊迪心中真正的爱情,在她看来,爱情与亲情是可以共存的,于是将鲍勃介绍给了安迪,这是一个善良而又单纯的举动,但事情的发展却是十分恶劣的。由于鲍勃的在世,编导显然不想过份表述这段爱情与追求之间的矛盾,所以伊迪也因此而失去了爱情。这里要提到一部影片《蒂凡尼早餐》,片中男女主人公在追求金钱地位等因素中迷失了自我,鲍勃很敏锐地反引了这个故事,暗示着安迪与伊迪之间不可能存在爱情,安迪只是利用了伊迪以达到自我的成功。而伊迪虽然成为了波普女神却也是失去了自我,甚至放弃了自己曾经衷爱的绘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伊迪的寻父过程同样是失败的,当自己的父亲终于放弃了对伊迪金钱上的支援,当伊迪放弃爱情而竭力追寻安迪的时候,安迪的波普女神却已经换了其它人,伊迪被父爱完全抛弃,她始终没有活出自我来。于是,她只能沉沦,只能堕落,吸毒而失去作为一个女神应有的尊严。影片讲述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伊迪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时最大的弱点,那就是脆弱,当那张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照片再次呈现在她的面前时,她甚至根本无法接受所有的失败,无法面对自我的誓言,她在父亲面前是一个弱者,是一个不敢完全背叛的弱者,而面对安迪,她不但为了这个新的父亲而放弃自己的爱情,更因为过分的依赖而失去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引领着风尚界的女神其实还只不过是一个未有长成的少女。一个从来没有找到自己真实价值的少女。当影片结束的时候,伊迪似乎心如止水,她不后悔发生的一切,也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画展,但这一切似乎都已经晚了,她死于毒品,一个脆弱的人是无法摆脱毒品的侵扰的,她用她的死书写了一段悲剧,也书写出她性格中最为脆弱的一面。前面已经说过了,影片中许多画面是极具波普艺术风格的,镜像的黑白以及粗砺感,还有那个混乱的“工厂”中堆放的所有商品等,这不仅仅是布景的效果,当时真实情景的现再,更是影片主题的体显。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命中同样是波普的女孩,她的时尚与她悲惨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她的乐观与她的脆弱集中在一起,她的爱情与她的亲情暧昧在一起,所有崇高被拒绝,所有低俗被放纵,没有任何的感情动力,平实的,重复的,甚至机械的生活片断,可以说伊迪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波普理念,但这却是极度可悲的!这也许是后现代主义的另一种寓言!2007-9-5于通州韩兮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