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瓦嘉达状态:年代:2012
主演:瓦德·穆罕默德莉姆·阿卜杜拉阿卜杜拉曼·勾汉尼阿德更新时间:2013-11-29 22:48:24
生活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郊区的十岁小女孩瓦嘉达(瓦德·穆罕默德WaadMohammed饰),性格乐观开朗,活力四射。虽然她生活的环境传统保守,但小瓦嘉达不仅穿被老师明令禁止的牛仔裤板鞋,还热衷听摇滚乐。一日,瓦嘉达和邻家男孩阿布杜拉(AbdullrahmanAlGohani饰)打了一架后,刚巧看见一辆崭新的绿色自行车正在售卖。从此,瓦嘉达满脑子都是这两漂亮洋气的自行车,梦想有一天能买下它…
看完
Wadjda后总想为这片子写点什么。女导演,故事片,女孩子,自由,这些元素单独看都很平常,但前面加一个“沙特阿拉伯”,就一下子变得超现实了,不是吗。沙特作为一个极度保守的伊斯兰教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现今还在禁止女性开车的国家,那里的女人能有什么故事呢?我能想到的,无非是被黑袍禁锢的身体,还有被教规禁锢的头脑。但是女导演Haifaaal-Mansour冲破了传统的层层禁忌,把镜头伸进沙特女性的日常生活,拍出学校和家中,黑袍与面纱下的她们,并把这一切展示给世界看。这听上去像一个传奇,因为一谈到沙特的女性就不得不触及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一个男的可以娶四个老婆,妻子则必须服从丈夫;女人外出要裹得只露出眼睛(而且是黑色的,热死了)并有男性亲属许可;任何公共场合都严格实行男女分流;结婚没有法定年龄,女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就可以被安排嫁人,就连家庭暴力也是去年起才被视为犯罪。在我看来那里无疑是大男子主义者的天堂,女人的地狱(可能比阿富汗好一点)。令人赞叹的是,影片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粉饰这些问题,而是从弱势群体——女性的角度把它不卑不亢地讲出来,没有苦大仇深的控诉,甚至还带一点点诙谐。故事很简单:小女孩Wadjda想要一辆自行车和邻家男孩
Abdullah比赛,但遭到母亲严辞拒绝,因为在沙特女孩子骑车有伤风化,违背教规。与此同时,母亲正在尝试说服父亲不要娶第二个妻子,却因为自己没能生儿子而底气不足。Wadjda决定自己攒钱买她早就看中的一辆自行车:她偷偷编手链卖给同学,或有偿为同学报信,却被校长发现,财路中断。适逢学校搞古兰经朗诵比赛,冠军奖励是1000个里亚尔——够买那辆800里亚尔的自行车。Wadjda为赢下这笔钱狂背古兰经,终于在比赛中胜出,然而她图样图森破,当众说出了买自行车的打算,于是被校长没收了奖金,代捐给巴勒斯坦难民。失落的小女孩回家碰到得意的父亲和失落的母亲——父亲最终还是娶了第二个妻子,从此剩下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决定成全女儿的梦想,拿买裙子的钱给她买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片子不长,一个半小时,但信息量极大,沙特女性的处境就在各种细节里不动声色地表露出来。细节一。女生们说笑着进校门,遭到老师厉声喝斥——“女人的声音不能让外界听见,因为那和她当众赤身露体没区别。”——这是从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口里说出的。细节二。一家三口的场景看上去很温馨,父亲也不吝惜赞美母亲漂亮。然而母亲想说服父亲不要另娶,就换来一句“如果你给我生个儿子,什么都好说!”母亲沉默了,没有儿子是硬伤。细节三。家里摆着一幅家谱,画成树的样子。Wadjda念树叶上的名字,母亲说,你的名字不会在上面的,因为它只包含男人的名字。趁母亲不在时,Wadjda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片上,钉在枝头,稍后却发现纸片被撕掉揉成一团,扔在一边。不知是父亲还是母亲干的,看风格更像母亲。细节四。母亲的好友Leila不堪忍受每天三个小时的颠簸和无礼的司机,换到离家近的医院工作,并怂恿母亲也跳槽。母亲担心和男人共事有损名誉,而且她的丈夫很小心眼儿,受不了别的男人多看她一眼。细节五。犯了一连串不规矩的事,Wadjda被校长Hussa小姐叫去训话,说你很象我年轻的时候。话到此被别的事打断了,但是接下来要说的东西不言自明:后来我学乖了,知道和体制对着干没有好下场。于是她就变成了它台面上的卫道士——至少看上去听话的孩子不挨打。她真心相信她灌输给学生的教条么?未必。学生中早就传言,Hussa小姐的情人装成小偷,潜进她家。细节六。诵经小组开始之前,老师问谁来了例假?来例假的女生不干净,不许用手碰古兰经。然后就有一个女孩子用纸巾托着古兰经。细节七。两个女孩课间干违禁的事:看杂志,在小腿上画图案。一个碰了一下另一个的腿,被校长撞见,怒问你把手伸她裙子里做什么?!!当众揪出来批评,批斗会结束后学生们排队进教室,挨批的两人想挤进队伍,被同伴喝斥道“别碰我!”细节八。Wadjda趁母亲不注意把Abdullah和他的自行车带进家里,她在屋顶上练骑车,摔了,母亲闻声赶来,Wadjda说,“我流血了!”母亲惊得天塌了一般,“什么?!你的贞操?!!!!”这句台词神了。哪国当妈的听到女儿摔伤了第一反应是这个?然而在穆斯林世界,未婚女孩的贞操几乎就是她们的价值体现,也是她们家族的颜面,比命还贵。婚前丢了贞操的女孩子会令整个家族蒙羞,甚至因此被杀害——所谓的“honorkilling”。一个社群对女性贞操的看重程度基本上和女性被歧视的程度正相关,在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横行的地方,贞操崇拜就狂热得令人发指。有趣的是,这些细节中女性受到的严苛对待大都来自女同胞——母亲,女老师,女同学,女性朋友。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她们是受压迫者,却也是压迫的认同者。封闭的社会,彻底集中在男性手中的权力,加上服从至上的“道德”教育,足以将一个女性驯化到即使不愿意,也得承认自己别无选择。她们在接受不公平的同时,也将它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并以此来教导下一代的女儿们。劣势地位无法改变的境况下,每个人都急切地想取悦权威:妻子取悦丈夫(Wadjda母亲一边试裙子一边问女儿,“你觉得爸爸会喜欢吗?”),学生取悦老师(当面和受罚者“划清界限”)。也许这是让日子好过的唯一捷径。几个男性角色反而轻松得多:Wadjda的父亲并不是一个患厌女症的宗教狂,他爱不爱妻子?爱。爱不爱女儿?当然爱。他对生儿子的坚持可以看作是传统灌输给他的。玩具店的大叔也很可爱,Wadjda要他留着自行车等她攒够钱来买,他就留了,没有扔给她一句“女孩子不许骑车!”但最出彩的还是小男孩Abdullah.这个白袍白帽的小帅哥绝对是全片里最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他跟Wadjda玩恶作剧时像我们身边的男孩子一样调皮,哄她开心时却又像个王子。他会送Wadjda头巾和自行车头盔,教她骑车,用五个里亚尔换得美人破涕一笑,也会替她教训无礼司机。他会告诉Wadjda等我们长大了我要娶你,得知她丢了奖金,甚至愿意把自行车送给她,Wadjda说,那你就没车和我比赛了。这一幕特别动人: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要开心,要都开心。可是这么可爱的小男孩长大了,被教规喂饱了,他的绅士风度会不会就消失了,变成一个制度的拥护者了呢?毕竟那个制度之下,他的性别在社会上有绝对优势。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简单一些的结局:Wadjda赢了诵经比赛,拿到了奖金,也买到了自行车,众人皆大欢喜。如果只是这样,这部片子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因为那意味着骑自行车无悖于做教规下的“好女孩”。校长的代捐决定是一个重要转折,它无情地宣告:“天理”和“人欲”,“道德”和梦想——水火不容!没商量。唯一的好女孩,就是失声的女孩,梦想死去的女孩。替小女孩圆梦的是母亲——那个曾说过只要我活着你就别想骑自行车,也曾骗过女儿说骑车就生不了孩子的母亲,成长了的母亲。失去丈夫的现实终于让她觉醒,她从一个传统妇德的遵从者变成了它的挑战者,和女儿站在一起。我想,如果沙特或是其他任何地方的女权要进步,深层推动力应该来自这样的女性。电影里,她们的不合作就是自由的开始,现实中,她们的故事有人讲出来就是解禁的开始。这样的女性会越来越多,因为头脑一旦解禁就很难再被锁住了,驯化女性的链条也就断掉了几节。当然这样的链条有很多根,全部断掉不是眼前的事,但Wadjda的推出,至少可以看作一场乐观的预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