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洋|努力创作群众喜爱的电影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6:26:28人气:0
包裹

视频包裹状态年代:2011

主演李宗峄寇瞻李琳琳宗峰岩更新时间:2013-09-14 09:39:55

以乌蒙山深处一个叫瓦岩的小山村为背景,讲述了两代乡村教师与村民和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爱心捐赠狂潮,直面人性狭隘自私和宽仁博爱的剧烈冲突,从而引发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感人故事。 80后教师吴立山为改变山村教育面貌,在网上发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当地小学孩子们的冬天,没想到竟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捐赠狂潮。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潮涌而至,却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围绕分…

努力创作群众喜爱的电影——以我创作的电影作品为例沈洋原载《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6年第9期与电影结缘,是2008年的事,之后,一共创作了两部电影,一部叫《包裹》,根据我的同名中篇纪实小说改编,由我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的初稿,并与编剧姚建云、宋艳珊共同完成了后九稿的修改完善。一部叫《我和三甲有个约定》,根据沈力同名中篇纪实小说和我2012-2013年在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当新农村工作队队长的故事创作改编,由我担任文学策划,由沈力担任编剧。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讲群众的事,说群众的话,喜群众所喜,愁群众所愁,永远站在人民群众中间,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本,创作出接地气的影视作品,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创作底线。先说说《包裹》吧。电影《包裹》由云南金洋影视公司拍摄,于2012年5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同月在全国150所高校同步放映,云南省委宣传部于当年下发文件要求全省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厂矿学校组织观看。该影片入围第三十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像奖”主竞赛单元,获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入围奖,获第六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贡献奖,并获评为国家广电总局和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10部优秀影片之一。“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献礼之作,该电影以对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社会扶贫问题为关注点,深刻探讨了公益捐赠的合理性、公平性、科学性等话题。”这是中国新闻网关于电影《包裹》的贴切评价。电影《包裹》以乌蒙山深处一个叫瓦岩的小山村为背景,讲述了在乡村代课一辈子不能转正却无怨无悔的蒋老师,与80后年轻教师吴立山为改变山村教育面貌,和当地村民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相互温暖的感人故事。80后教师吴立山在网上发帖呼吁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没想到这一偶然的爱心行动竟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捐赠狂潮,一时间世界各地的爱心包裹潮涌而来,在小镇上堆积如山。围绕分发处理这些爱心包裹,狭隘自私与宽仁博爱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冲突,引发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最终,是蒋老师和吴立山以他们无私的悲悯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当地村民,让爱的雨露润泽万民,爱的春风吹遍山野。该电影塑造了一组以代课老教师蒋老师和80后教师吴立山为主的乡村教师、校长、邮递员、村长等乡村人物群像,以原生态的纪实手法,以真实细腻的触角和感人温馨的画面,艺术地再现了当代贫困落后山村人们的生存状态,孩子上学的艰难以及他们为改变命运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抗争。电影《包裹》的创作中,我们坚持纪实风格,把一组组真实细腻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长期风吹日晒呈“高原红”的圆脸蛋、被冻得彤红皴裂的小手、穿着大人的破鞋踩在冰水中开裂的脚、寒风中破烂的挡不住风雪的旧衣服等等,山里孩子这种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卧薪尝胆、坚韧不拔的不得已的种种表现,让人倾刻间对乌蒙山里这一群苦孩子肃然起敬,同时又生出无限怜悯;代课老师蒋老师和80后教师吴立山,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和情怀细致无微地关心着每一位苦孩子,关心着每一个需要关心的家庭,甚至常年不厌其烦地帮助当地村民从山下带日常用品并一家一户地送去,放下做老师的尊严和架子,帮孤儿王燕背猪到街上去卖,这一系列感人温馨的场面,无不让人对两代乡村老师无限崇敬。在电影《包裹》中,我们力求塑造一组鲜活的、有着人性弱点但又无限悲悯,充满良知的乡村底层人物群像,通篇弥漫着爱的光环。荞花可谓是这个电影里的“反角”,一个有口无心,十分泼辣,精明能干、有点自私心的村妇。这个角色代表了乡村人物的极少数,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群体,如果没有这个人物出场,可以想见,整部戏就缺少了更大的矛盾冲突,缺少了生活中的麻辣味,戏就没有嚼头。而这样一个人,在利益面前处处“狠争”的一个“泼妇”,在蒋老师、小吴老师的感化下,最终“脱胎换骨”,主动把那些私藏起来的好衣服送到学校去,这些细节,由粗暴到细腻,人文情怀正一点点向着心灵深处渗透。还有一些细节,我认为也是充满温情的。如酒后升国旗唱《歌唱祖国》,蒋老师、小吴老师等人声嘶力竭的动情吼唱中,让观众也受到感染,对祖国的崇敬也一瞬之间随着国旗的冉冉升起而愈加强烈;蒋老师为乡村孩子们蒸热自带的粗糙食物、拉着孤儿王燕走出大山;村长抓阄“耍心眼”照顾小谷穗;“自私”村民归还衣物;吴立山甘当山里孩子王,与孩子们相互温暖等诸多细节,富有质感,无限温情,感人肺腑。再来说说由我担任文学策划,组织3000余村民参与,由昭通青年作家沈力根据其同名纪实文学作品改编的纪实公益电影《我和三甲有个约定》吧。该片长66分钟,由昭通爱鹤文化和朱提影视公司联合摄制,是一群昭通的电影文学爱好者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原生态非虚构公益电影。该影片精华版(30分钟)获得由中国农业影视协会(CCTV7)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主办的全国首届“情系三农”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国梦云南美”百部微电影展播优秀作品奖。腾讯网、人民网、农视网、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网、云视网、云南电视台、昭通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报道展播该影片。该片以一群新农村指导员深入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开展群众工作为主线,以全国文明村三甲村作为农村的一个缩影,全景式展现了新世纪的年轻机关干部驻村蹲点,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帮民办事,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以文化提升和文明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另辟蹊径,引领村民共建美丽乡村的绚丽画卷。在创作中,力求使影片亲近大地,贴近群众,紧跟时代。同时,又尽可能让剧情幽默诙谐,形象鲜活生动,记群众喜爱。在创作拍摄过程中,我们以纪实的拍摄手法,颠覆了以往拍摄基层干部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严肃刻板、沉重僵硬、俯视众生的传统叙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娓娓道来,让观众在赏心悦目、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对一个古老而现代的美丽乡村的视觉检阅,同时又令人深思,给人启迪。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让影片主题积极向上,故事淳朴感人,令人思索;不但向观众刻画了一群自强不息的新时期基层干部形象的心灵美,还向观众呈现了和谐社会的大美,以及原生态风光的自然美,田园诗般的意境美,让其具有浓郁的新农村特色。电影《我和三甲有个约定》,有三个方面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一,探讨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提升美丽乡村文化元素的问题。诚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巨大而骄人的成绩。农民群众的住房变漂亮了,一幢幢小别墅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有的开上了轿车,日子过得十分舒坦。那新农村建设到这样的程度,下步如何走,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那就是文明。本片正是探讨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融入文化与文明的元素,在提升村民整体文化素养、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下工夫这样一个十分重大而又是老百姓普遍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影片中,无论是文化理念的引入,组织作家艺术家为乡村捐赠文艺作品等,无不体现一个基层文艺工作者对于农村农民文化需求的关照与实践。其二,影片塑造了一群生动活泼的基层干部新形象。印象中,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一提到基层干部,不是一脸正气就是充满沉重,显得刻板、凝重。好像党的基层干部不是生病就是牺牲,唯其如此才能把基层工作干好。而影片中的基层干部,无论是新农村指导员,村组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充满智慧、幽默诙谐,在轻松、愉快、和谐中,让一个古老而又弥漫现代气息的新农村焕发出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旺盛生命力。其三,完整记录一个鲜活村庄的生存史。影片中,无论是三甲村美丽的自然风貌,迷人的田园风光,地道的语言对白,朴素的穿着打扮,纯朴的民风民俗,热情厚道的邻里乡亲,饱满的亲情友情,村民的心理变化,日趋进步的文明程度,日渐提升的文化品位,这些无比鲜活的元素,无不诉说着一个村庄的发展史、生存史。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也许不太重要,但多年以后,影片所记录下来的三甲村的真实状态,无疑会成为研究中国农村在二十一世纪初发生蜕变的一部重要文献片,其重要的记录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类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著名作家夏天敏先生在首映现场接受采访时,也对影片的拍摄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这个电影有三个特点,一是由永丰镇新农村工作队自筹资金拍摄,投资很小,效果很好;二是由新农村工作队组织自编、自导、自演,尤其群众的表演很到位;三是以电影的形式来表现新农村指导员所开展的工作,尚属首创,值得肯定。今后几年,我将一如继往地在影视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打算把自己的长篇小说《大救驾》和《万物生》改编成电视剧本。长篇小说《大救驾》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已完成25集剧本提纲的创作。该作品被改编成广播剧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FM99香格里拉之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讲述了明永乐年间,流亡皇帝朱允炆逃至云南,朝廷派锦衣卫追杀朱允炆,朱允炆多次陷入危境,命悬一线的他,数次被云南各族人民拯救。在与锦衣卫的对抗中,许多山寨被毁,许多人民和英雄蒙难,纯朴的云南各族百姓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全力救驾。在流亡途中,朱允炆尝遍了独具特色的云南美食,看够了绚烂绮丽的云南风光,深切感受到了云南各族百姓的纯朴、勇敢和善良。在被多次拯救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后,幻想着东山再起的逃亡皇帝朱允炆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放弃了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为让国家安宁,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他决定遁入境外夷方,去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云南的各族百姓用真诚、生命、鲜血,不仅拯救了一个帝王的生命,而且拯救了他的灵魂。长篇小说《万物生》则以一家三代人分别参与土改工作队、四清工作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人生历程为主线,见证了鹤镇六十年的历史变迁,书写了一个村庄在挣扎中蜕变的轨迹,彰显了鹤镇人各个历史时期的世态人心,人性美丑,张扬了鹤镇人百折不挠、坚韧抗争、敢于创造的拼搏精神。小说女主人公文雅琪,是市农业局农业科科长,精通苹果栽培技术。因为全省统一从省市县三级机关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文雅琪作为年轻干部培养对象被选派到乌蒙县鹤镇担任新农村工作队队长。在鹤镇,文雅琪风风火火,任劳任怨,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看准了鹤镇发展苹果产业的巨大潜力后,决心在鹤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在说服了书记、镇长后,得到了书记、镇长的大力支持,镇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决定振兴苹果产业,克服了种种困难,改造了大片果园,打造了苹果文化生态园。在工作中,文雅琪与时任镇长钟泽产生了恋情,尽管因为两人家族存在诸多恩怨,障碍重重,但最终抵挡不了缠绵悱恻的爱情。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我会一直坚持自己以人民为本的创作理念,始终围绕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行为与内心的冲突,人的灵魂与现实的碰撞,始终站在人民中间,写他们想听的,写他们想看的,写他们觉得亲切的,能够慰寂心灵,打动人心的、接地气的、正能量的影视作品。沈洋,70后,出生于云南昭通大山包。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昭通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四川文学》《广州文艺》《黄河文学》《橄榄绿》《散文选刊》《边疆文学》《滇池》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小说集《红裙子的流向》《穿透瓦房的阳光》、长篇小说《大救驾》《万物生》、长篇纪实文学《彝良大地震》《遥远的洛泽河》《他乡是故乡》。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编剧之一),获得多项国内外奖。文学作品曾获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省政府文艺基金奖一等奖等奖项。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