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石榴,包打天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5:52:00人气:0
视频:石榴的颜色状态:年代:1968
主演:索菲柯·齐阿乌列里米尔克·阿尔克桑亚维勒·加尔斯特亚高吉·格吉奇科里更新时间:2013-09-17 18:36:27
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品质。 影评:…
1如果没有帕拉加诺夫,萨亚特·诺瓦只是一个高加索诗人,完全没有读者。比如:我身心痛楚。quot;Inthishealthyandbeautifullifemysharehasbeennothingbutsuffering.Whyhasitbeengiventome?quot;我寻求爱情的避难所,但却引向死亡。quot;Weweresearchingforaplaceofrefugeforourlove,butinstead,theroadledustothelandofthedead.quot;他的波斯化倾向,由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三国文化共同孕育出来,却信仰东正教。虽然影响在19世纪后一直持续,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没有读过他的诗。而帕拉加诺夫的电影,却做成了爱情与死亡的现代电影诗,其影响彻上彻下。——“我该如何保护用蜡做成的爱情堡垒,以免于你炽热的火焰?”quot;HowamItoprotectmywax-builtcastlesoflovefromthedevouringheatofyourfires?quot;与诺瓦一样,他是生活在格鲁吉亚的亚美尼亚人(GeorgianArmenians),而且认为自己是泛高加索的诗歌代言人,所以身份上有跨界性。诺瓦写过的诗中,阿塞拜疆语占到128首,亚美尼亚63首(字幕都是亚美尼亚语,石碑也是的),格鲁吉亚35首。由此可见,诺瓦是帕拉加诺夫最好的题材,而且有证据显示,直到1963年苏联的诗人250周年庆典时,他才开始对他的诗歌感兴趣。因为政治需要,苏联要宣扬民族大团结,而且民族主义正如火如荼,NOVA成了制造英雄运动中的抓手。所以“我身心痛楚”这句诗,也是帕拉加诺夫的心声。他那超常的个性和他那轰轰烈烈的生平。1948年,他因同性恋在第比利斯被捕,头一次入狱。1951年,他娶了一位名叫尼杰尔·塞拉耶娃的年轻鞑靼妇女,她显然是被家人为了报复而杀害的。尽管经历了这些可怕的挫折,帕拉加诺夫还是完成了VGIK的学业,并在乌克兰建立了电影导演的职业生涯。1955年,帕拉扬诺夫与外交官的女儿斯维特拉娜·什切尔巴蒂克结婚。这对夫妇有个儿子叫苏伦,但在1962年离婚了。他拍了《被遗忘的祖先阴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与他的老师并驾了。“我身心痛楚”!2帕拉加诺夫的父亲是个文物贩子,所以他对古董的品味深入骨髓。据回忆,他很喜欢把贵重文物品送给亲朋好友。物象,超越诺瓦本身使用的语言,变成了第一寄托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件乐器——卡曼茶。在新疆的十二木卡姆中,卡曼茶也是最主要的乐器,这也是受到了波斯宫廷文化的影响。帕拉加诺夫的妈妈是音乐家。电影中的诗人,一直没有离开过卡曼查,那是他发声的喉舌。从修道院长大的少年诗人,突然变成了翩翩美少年,便陷入了和安娜公主爱情的挣扎:quot;Weweresearchingforourselvesineachother.quot;我们在彼此身上寻找那个自我。这是用卡曼茶唱出的心曲。诗人爱抚着卡曼茶,好家伙,那影像成了心上人的乳房。被偷换了概念!公主念诗:“你弃我们而去,我们这些生者将你包裹在金缕衣中,以便来世化为蝴蝶。”电影最让人心动的部分,就是这诗人与公主的秘爱,而演员都是一个:由神秘的苏菲科(Sofiko),分饰5个角色:诗人,公主,哑剧演员(Mime),修女,天使(剧末的缪斯,泼红酒的那个)。PS哑剧演员身边的圣母玛利亚,和之前的小天使一样,就是为了平衡细密画中的伊斯兰元素,增加的基督教元素。3水,喷泉和石头,这是亚美尼亚的三大元素。quot;Noteveryonecandrinkofmywater,itisofanotherwater.Noteveryonecanreadmywriting,itisofadifferentscript.Donotthinkmysubstancesand:itisacragofsolidrock.Aslikeatorrentthatneverdries,donot[tryto]wearitdown!quot;水,诗句,砂石,泉水片中那无处不在的坚强城堡,就是高加索地区恶水刁民,坚强性格的象征。正是在这片水土中,捍卫了东正教最古老的地区,亚美尼亚。这个片子本来就是在古老的修道院建筑拍的,实实在在的一级文物单位啊。大量的内景就是最真实的东正教样貌,包括壁画,包括他使用的羊皮纸(Hakob),染织(国旗的颜色),还有圣像画。包括在房顶上晒书。羊毛毯是从博物馆里借的。赛尔扬为电影的平面化设计做了巨大贡献。成就了帕拉加诺夫的装置艺术。但反映宗教最集中的,就是在大主教拉扎鲁斯去世的时候:“OnthisnightofrevelationsatEtchmiadzin(SaintSarkis),diedourSaintFatherLazarus,CatholicsofallArmenians.Brothersofmineinsoulandblood,heavenhassentuponustothisworld,grief--grief--grief.”所以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牺牲,宗教牺牲,献祭。“他们是我灵魂和血液的兄弟,所以上天降临给我悲伤,悲伤,还是悲伤。”有白色的大公鸡,弯角大绵羊。其实包括舞蹈,包括蜡染(学者多塞特考证,说他家就是做这生意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很强烈的宗教指向性。大主教去世的时候,满屋子里挤的都是绵羊,而奉命挖墓的诗人看到了奇迹。这是片中最有宗教意味的一幕,也是天才的发挥,绵羊就是基督教护持的众生,由天上的父引导。4细密画风格。一开始就是这样,两片面包,两条鳟鱼。如果大家仔细看,会发现这些影像来源于诗人少年时翻动的书页里的插画。但更突出的,便是在童年之后的成年爱情一段。从读书、黑胡子的艾列克二世的狩猎,都借鉴了波斯细密画。并且用梅里爱的默片手法,制造出活的细密画册的艺术。死亡也是,大量的配色来自于祖先的阴影。包括代表死亡的极冷的蓝色。我有时想,《石榴的颜色》是很小众的电影,却能影响贾曼(1989),影响麦克马巴夫,正是他开启了一种电影模式,回到电影更原始的路径。这是他四部中的代表作。三颗石榴,象征三个民族,包打天下。他的电影有嚼头。5苏联电影产业,在拍摄、发行和放映等各个方面进行高度的国家垄断,具备高度官僚化的控制体系,以强制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加以束缚。此外,它还将大量资源投入到15个加盟共和国拍宣传民族团结的电影。当时叛逆的代表有两个:一个是塔尔科夫斯基,一个便是步其后尘的老帕。前者的《伊万的童年》获奖无数,当局也拿他没折。但后者,光是同性恋,就被做了三次文章,关进大牢。苏联的电影作者真悲摧,如果老帕不是得肺癌,如果他在狱里时间短点,那他留下的二十几部脚本就有可能被搬上屏幕,比如《基辅壁画》。有人说,老帕入狱的真正原因是嘴太贱,常常公开批评和取笑当局。因为63年苏联电影改制后,GOSKINO的真正目的已经不是意识形态输出,而是赚票子,为社会主义发动机输送“油料”。连肖斯塔科维奇、欧依斯特拉赫,都被苏联放出国卖苦力。国外演出票子多呵。古典音乐界也出现了像阿什肯纳齐、罗斯特罗波维奇这样的反叛者。但rebels反叛者也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是直性子不吐不快,一方面在国外的支持者又便成了他们艺术上的保护人(modernpatrons),于是像老塔也有机会在晚年得到意大利投资拍片。本文版权归作者昊子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