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还能记得起的风云》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14:37:26人气:0
中关村风云

视频中关村风云状态年代:0

主演范冰冰刘红雨刘栋何苗更新时间:2021-11-27 00:20:12

电视连续剧《中关村风云》是国内首部描写IT界人士工作、生活的电视剧,也是首部在开机现场进行实拍的电视剧,同时也是首部全程通过互联网运作的电视剧。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IT产业的象征。在中国,中关村人迈出了知识经济的第一步。作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基地,世界计算机产业关注的焦点,无数中关村人在这片区域里为振兴民族计算机产业在顽强奋斗。由北京天运纵横文化传播公司摄制,…

这部电视剧,范爷属于高科技企业的高级管理、技术综合性人才。难得的!好,放过范爷,切入主题!本剧的故事,是有真实背景的,绝对不是什么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XXX。那超越公司是谁?就是实达铭泰,翻译软件就是《东方快车》。当年游戏迷们,肯定都记得这款翻译软件——东方快车。它可以即时翻译外文游戏,是资深游戏迷的必备软件。此外,东方快车还能翻译网页,是用户登陆外网的利器。时过境迁,快车逐渐被人们遗忘。剧中的连邦软件,就是“联邦”,当年,其占整个中国正版软件销售的40%左右。该软件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当年的求伯君先生的金山词霸!1996年正式成立金山词霸项目组,开始投入研发第一个版本。1997年5月,会说话的厚词典—《金山词霸1.0》问世1997年10月,会说话的三向词典—《金山词霸II》问世金山词霸成为首家集真人语音和汉英、英汉、汉语词典于一体的多功能翻译软件。1998年10月,多快好省数字化辞海—《金山词霸III》系列产品问世产品分为标准版、科技版和企业版,价格分别为78元、158元和238元,同天,在北京友谊宾馆内的喷泉广场上演了大型市场推广活动“秋夜豪情”金山词霸Ⅲ首发庆典活动,两个小时的庆典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精彩迭起,其中不仅包括运用大屏幕做产品的多媒体特点演示,金山词霸的形象代表白雪出席了活动现场并带来了她的新歌《红颜为谁》,北京著名摇滚组合零点乐队亲临现场做了激情演唱,引爆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反响。《金山词霸III》成为98年最受关注的国产软件。创业者就是何恩培、何战涛、牛杰等!其中铭泰公司最早叫北京铭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于1997年10月,何恩培任总经理,策划并组织研发了智能汉化翻译软件《东方快车》;其后发展轨迹为:1998年6月,出任引进资金并更名后的北京实达铭泰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司总裁;2002年4月,出任引进上海交大资金、技术与人才并更名后的交大铭泰(北京)软件有限公司总裁;2004年1月,出任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更名后的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现任传神联合(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何恩培先生个人履历为:1988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专业,1992年被保送本校续读研究生,由于他出色的毕业论文获得特等奖,而被国际工程师学会吸收成会员并列入检索中。学校决定保送其到日本续读博士学位,但被他毅然放弃了。1995年南下珠海,任一家经营集成电路的台资企业的高级主管,1996年被珠海市评为“珠海市优秀中方干部”。1996年在珠海还有一位红透的人物突遇危机!(1991年,在深圳赚得第一桶金的史玉柱移师珠海,建立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图示,2013年7月记者拍摄的烂尾巨人大厦更具体的该剧原始素材,我们听听副导演、编剧张锐锋先生描述吧!问:您创作的《中关村风云》是国内首部反映IT界人士工作、生活的电视剧,您当初是如何考虑吃起这第一个螃蟹的呢?  张:中关村号称“中国硅谷”,是IT创业者的乐园,中国信息产业的旗帜。我自己在中关村干了很长时间。我本来是学影视专业的,后来因为阴错阳差的关系就跑到计算机行业去了,还在里面干得挺欢的。不过因为是曾学了影视的缘故,时常有一种要把中关村的发展和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冲动。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和IT有些许关联的电视剧,如《牵手》。我觉得象这样的电视剧还没有详细地反映IT业的状况,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IT题材剧,所以我一直为实现这个目标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不懈努力。我手写我心,《中关村风云》这第一个螃蟹就这么不知不觉到咬到嘴里了。  问:这就是IT人写IT剧了。不过,IT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您为什么选择了软件企业作为切入角度呢?  张:我当时写这个剧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的末期,当时国内IT界风云动荡,竞争非常激烈,同时也充满了许多机遇,是成长相当迅速的市场。而软件行业正是IT界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缩影。而且和硬件产业比较舒适的生存环境相比,国内软件企业一直在国外软件和盗版软件的夹缝中生存,处境相当艰难,稍不留神就可能倒地身亡。选择这样的题材比较刺激,也很有挑战性。  问:所以,振兴民族软件业,弘扬民族大义是本剧的一个重要主题。这在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一体化、信息共享的今天,是不是意味着一种保守和退步呢?张:我觉得不能这么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初始创作的剧本和现在实际完成并播出的电视剧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实际上我们在最早的剧本上描写得很残酷,很想有香港电视剧《创世纪》、《上海滩》那种惊心动魄、尔虞我诈的感觉,表达那种“商场即战场”的概念。但是为了符合国内的接受心里和审美需求,就改得比较温馨了,多了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就是你所说民族大义的东西。而且我认为弘扬民族大义并不能简单地斥之“保守”“退步”,因为即使在所谓的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竞争只可能是更残酷,更激烈,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软件业虽然这几年来发展比较快,但比起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甚至还不如我们的邻国印度。要想在21世纪的前沿科技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在核心技术上不受制于人,“民族大义”是一面必须高扬的旗帜。  原型的魅力就是原汁原味的震撼力  问:据我了解,《中关村风云》在生活中是有真实原型的,他就是交大铭泰(原名实达铭泰)。现在绝大多数电视剧的创作很喜欢标榜“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本剧的创作却不讳言取材于生活原型,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张:原型的魅力就是原汁原味的震撼力。为了写这个剧本,我曾经在铭泰生活了8个多月。铭泰对我影响确实是很大的,为我最终完成剧本的创作奠定了坚定而真实的基础。我当时进铭泰时条件很苦的,说出来简直是难以置信。当时铭泰因为生产翻译软件《东方快车》已经小有名气了,但他的办公地点是在哪里呢?不是在写字楼,而是在地下室。毫不夸张地说,那简直就是一个贫民窟。它是在科学院南路一个小巷子里,一个老居民区的阴暗的地下室。旁边很潮湿,厕所的味道非常难闻,出门一不小心就能踩到垃圾,有一次我出门差点被一盆污水泼个劈头盖脸。周围住的都是外地民工,很难想象铭泰这些拥有博士、硕士头衔的IT人是如何进行艰苦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工作的。我在剧本创作中已经体现了这些东西,但导演做了艺术处理把它去掉了,我觉得很可惜。虽然条件如此艰苦,而且创业时只有5个人,但几个创业者何恩培、何战涛、牛杰都相当有信心,他们的乐观执着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相信他们必成大器。现在你走进铭泰豪华现代写字楼,根本想象不出这家企业在短短几年前曾经是多么简陋。当我离开的时候,公司已经融入新资本,基本已经走上正轨了。等再过两年我们做片子的时候,铭泰发展的迅速已经让我们有些不认识了。  问:所以选择它是不是因为这家公司在创业发展史在中关村企业中很有代表性。张:我觉得象何恩培、刘旭他们这些人算是新生这一代吧,是离我们最近的做公司比较成功的一群人。我和何恩培的年龄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在对IT业的理解和感受比较接近,和80年代创业的那些柳传志、求伯君们想法很不一样。而且写他们有些老了,吸引不了女观众(笑)。其实最主要是如果写他们没有切实感受,不真实。所以尽量把时代往后拉。因此片子里的公司实际是反映90年代后期,加上在铭泰有那么一段经历,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揉进去了。  问:那您觉得在铭泰8个月里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张:感受特别多。我觉得铭泰总裁何恩培给我的影响特别大。我在中关村里呆过好几个公司,可以说铭泰是当时外部条件最差的公司,但我就觉得何恩培的个人魅力最强。他为人处世、做事的方式我觉得特别值得学习,我就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虽然我在铭泰呆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觉得他真是一个当老总的料。当时是看着他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时看起来公司好象就要完蛋了,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又被他推过危险期了。实际上我觉得他给人内在的影响更大。我记得当时遇到一些刚出校门就进铭泰的小孩,经过几年市场的摔打和磨练,已经变得很成熟了,现在都成了部门经理、业务骨干。他们都曾跟我说是何总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工作方式。我觉得中关村就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人都比较懒散,很多坏毛病。但经过走进中关村的熏陶,很有些脱胎换骨的感觉。  问:能举个例子吗?  张:我记得为了及时了解行业和市场信息,当时铭泰订了很多报纸,什么《电脑报》、《电脑商情报》呀都订了。但是何总坚持着还要买报纸,我当时很不理解。不是已经订了吗?等着报纸来不就行了吗?何总就说了一句:你看,订的报纸是中午才送过来,买的报纸是早晨就可以买到。差半天呀,差这半天你的信息就延误了。他的话给我印象很深,我从铭泰出来后还和很多人讲这个事。这就是中关村人的速度,意识,危机感,责任心。我觉得可以上升为一种“中关村精神”。所以我到现在都很怀念中关村这个地方,怀念那种只争朝夕的拼搏和干劲。  问:说到何恩培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既然《中关村风云》的原型取材于交大铭泰,那里面几个男主人公卫翼、廖明涛、凌志中谁的原型就是何恩培呢?或者,是三人的一种融合呢?  张:我觉得问题应当这样看。《中关村风云》着重表现的是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塑造,产品的塑造。而产品的塑造就是按铭泰的拳头产品《东方快车》的模式走的。包括中间一些商战的手段,创业的片段,虽然在剧中表现得比较肤浅,但是确实吸取了《东方快车》市场推广的经验,主要构架完全都是从铭泰、从《东方快车》那里来的。甚至于当时我们在剧中汉化翻译类产品的名称最早是叫《东方译霸》,只是最后何总说这似乎不是很合适才改过来的。至于说谁是谁呀那不太好说,因为人物一旦定型了就实际上是把许多人揉在一块了。但是中间也有一些铭泰创业的影子。不好把他们一一对号入座,但是他们确实是有很大联系的。  创作就是不停挥舞调色板  问:曾有人说,IT是男人的世界,象柳传志、王文京、何恩培这些精英人物都是男性。而在剧中由范冰冰主演的苏雪儿表现抢眼,在片中后期风头甚至盖过了三个男性。您是不是想在IT这张严肃的脸上涂上一些妩媚的色彩?  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吧,这可以解决“阴阳平衡”的问题。(笑)其实,最早创作的时候是没有这个女性角色的,后来想想还是有必要加进去。IT界虽然是男人的世界,但也有女性做得挺风光的。象吴士宏,张树新呀,都是典型的女强人。我们还看过吴士宏的传记和资料,但剧中人也不是完全按照她们的经历塑造的。实际上人物形象一进入剧本,他就成为一种很理想化的东西,和现实中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问:《中关村风云》播出后,我在网上看到网友的一些评论,其中不乏肯定和鼓励的言论,但也有否定和责难的声音。有观众说,中关村是一个创业的代名词,不是那些从校园出来就任高职的人所代表的。他们不知道创业的艰辛和无奈,不知道成功的味道是什么。他还举了四通、晓军等企业的例子。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张:(笑)首先感谢这位观众朋友对我们的中肯的批评。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电视剧的定位。我觉得电视剧做为一种通俗化、流行化的艺术样式,它不太可能写得很深,写得太深可能老百姓就看不太懂,就不愿去看那个东西。所以即使这部片子对于一些IT业内人士看起来很肤浅,我还是听到有观众对我说,太专业化了。  问:所以说众口难调。  张:对。老百姓更喜欢看那种8岁小孩或80老太都等听得懂、看得明白“大白话”式的电视剧。他们更注重人物的命运、感情纠葛,故事的戏剧性这样的东西,未必注重剧中所反映的社会变迁、人生哲理这样深层次的东西,不会去考虑剧中人苏雪儿、卫翼或现实生活中的何恩培式人物对中国IT业的影响和意义。所以我们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削弱知识性的东西,力求让更多的观众看得明白,不至于产生厌烦。所以有时这是很无奈的,你有许多想说的东西最终没有说出来。这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问:是的。说到剧中人,他们可都是不折不扣的IT精英。可是在现实生活,这些主要演员对IT这一行熟悉吗?  张:扮演卫翼的刘栋对IT还挺熟的。他以前在参加〈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拍摄时就笔记本随时不离手,现在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网虫。(笑)而且根据剧情的需要,他还认真了解了许多东西,所以对IT的研究很有点专家的味道了。其他几位嘛就基本属于入门级,或者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就是菜鸟了。(大笑)如果说电视是门遗憾的艺术,这也是个小小的遗憾吧。  问:您的网名叫“灿烂一笑”,表明了您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乐观。艺术来源于真实,来源于激情。可是现在好象比较少有编剧、作者象您这样为了创作作品在企业、原型对象“蹲点”达8个月之久。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您会不会还去激情一把呢?  张:我想我会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负责的问题。现在很多电视剧的问题就出在这上面,许多电视剧看起来都特别假。  问:缺乏了生活体验也就没有了艺术的真实。  张:对,显得很空。其实这部片子我现在想起来也有多空的地方,但那有时候是一种没有办法避免的情况。我看过日本还有其他许多国家的大量电视剧,觉得他们在创作上虽然也有许多假的地方。但他们总有一些让人震动的地方,而且正是片中的精华所在。但我在中国的电视剧很少看到,很多就象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表面上看这好象是编剧的问题,好象是中国的剧作者缺乏创意,如果从更深层次去看我觉得这是一个体制和运作模式的问题。现在我们绝大多数电视剧的制作首先是迎合市场的需要,什么热就拍什么。拍一个反映金融题材的片子,就呼拉拉招来一个剧本创作组,也不管这些编剧有没有什么金融背景,相互之间有没有过配合,只要编出故事曲折离奇,能制造噱头,能赚到钱就行。而且是有时间限制的,说一个月你就得给我本子开拍。这样的草台班子创作出的东西当然是仓促完成,究竟经得起多少推敲就可想而知。我崇尚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正打动人的力量,只有赤裸裸的真实才能让我颤栗。  问:您对这部电视剧满意吗?  张:一点不满意。将来还有机会还要做得更好。  问:也就是说有写续集的打算?  张:肯定。当时想的就是IT风云三步曲。软件方面以铭泰的《东方快车》为原型,还想写一个以网络产业为背景的,写一个与硬件相关的。肯定会写的,因为这一方面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空白,还没有体现出高科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实我们还做了个〈中关村启示录〉的专题片,比这个周折更大,前前后后有两年了。现在也面临着后期制作和融资的问题,事情还不少。  问:谈到这个问题,据说交大铭泰虽然是《中关村风云》的原型,不过在资金投入上他们好象没有做什么动作。但他们有意在《中关村风云》第二部、第三部上进行投资。  张:这是因为当时他们财力有限。这几年他们发展很快,我们也替他们高兴。如果他们能为我们的新拍电视剧投资,当然求之不得。这可是相当般配的组合。  问:《中关村风云》是您写的第一个电视剧剧本,是您的处女作。我们期待着您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张:谢谢。本文版权归作者老羊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