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基督最后的诱惑状态:HD1280高清中字版年代:1988
主演:威廉·达福哈威·凯特尔PaulGreco史蒂夫·希尔更新时间:2020-08-06 21:07:39
影片根据尼科斯·卡赞察斯基的小说《最后的诱惑》改编。木匠出身的耶稣经常为偏头痛所折磨,他在朦胧中感到了上帝的召唤,意识到自己将作为救世主,牺牲自己去拯救世界。他开始了在沙漠中自我放逐的40天的寻道之旅。影片中表现,当耶稣的精神战胜肉体,他就无所不能,甚至挖出自己的心脏给门徒看,叫苹果树立刻生长结果。但是他无法驱逐自己的内心的魔鬼,也无法平息对于自我的犹疑,他表…
【Hot】:简直神了!侧那,此刻热泪盈眶的我是多么地庆幸我当年的义举啊!这种美妙的感觉就像先前力排众议、咬紧牙关拒绝了一个美艳倾城的女人,二十年后警察叔叔却代表人民群众发现她居然是个专门鸩夫谋财的恶妇一样,简直太爽太high太欣慰了。事实终于证明一直以来本座把无数电影囤积在硬盘里只积灰不放映的行为绝对是高瞻远瞩的。就在我响应甲基茅寺同学的号召,在寸土寸金的D盘收藏了《基督最后的诱惑》后的第二还不知第三个年头,我万分激动地在各大媒体看到了这样一则感人的新闻:==========================================================================链接gt;gt;gt;gt;基督教1700年前手稿证实
犹大是英雄时间:2006-04-07GMT关键词:犹大福音手稿犹大【星岛网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于美国东部时间6日上午在位于华盛顿的总部举行记者会,正式将一份佚失近1700百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其内容的英文翻译公之于世。连月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对这部《犹大福音》一直讳莫如深,可能与这部福音书是以出卖
耶稣的犹大名义所写有关,内容具相当的争议性。《犹大福音》对于耶稣和门徒犹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与两千年来传统的基督宗教,完全不同的观点,并对这位背叛耶稣的门徒有新的描绘。长久以来,基督教界一直视犹大为叛徒,但《犹大福音》却颠覆这种观点,指犹大其实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他之所以出卖耶稣,是出于耶稣授意,为的是要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其与新约《马太福音》等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与《约翰福音》)描述的完全相反。三、四世纪抄写自希腊文原稿这份以古埃及哥普特(Coptic)文字抄写、长达66页的古抄本,除了《犹大福音》之外,还有标题为《雅各布布布布》的文稿(又名《雅各布布布布启示录》)、《彼得致腓力书信》以及学者暂称为《阿罗基耐书》的片段。文稿年代可回溯至公元三世纪或四世纪,而这份手稿可能是根据公元150年左右一份希腊文原稿所抄写的。《犹大福音》的手稿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梅塞纳-马恩省斯古代艺术基金会(MaecenasFoundationforAncientArt)与韦特史料研究所(WaittInstituteforHistoricalDiscovery)共同保存、鉴定和翻译。至于这份莎草纸(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手稿修复、重组完成部分,将于4月9日在“国家地理频道”首度公开。《犹大福音》于1980年前后在埃及被发现,当时还只是一堆莎草纸的断简残篇。1983年,这些手稿出现在国际古物市场上,当时即有一群学者见过这份手稿。由于卖方要价三百万美元,没人买得起,这份手稿遂在纽约州长岛花旗银行的保险箱躺了近二十年,直到前几年,才由瑞士的梅塞纳-马恩省斯古代艺术基金会取得。五种鉴定方法证实为“旁经”著作国家地理学会宣称这份古抄本确定是货真价实的基督教“旁经”著作,鉴定方法有五种: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与古字比对。国家地理学会项目节目执行副总裁泰瑞·贾西亚(TerryGarcia)说:“这份非圣经经文的古文献戏剧性出土,是公认为过去六十年来最重大的发现,促进我们对早期基督教时期历史与神学观点的了解,十分值得历史学家、学者与神学家继续研究。”尽管国家地理学会等机构对于《犹大福音》相关研究工作极度保密。《时代》杂志今年二月即抢先报道了这个极具争议的重大考古发现。海外媒体近来曾引述一些圣经学者的话说,他们不认为《犹大福音》能让人们对耶稣或犹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不可能动摇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倒是可以让大家见识到基督教发展初期所存在的一些纷乱现象。学者指出,《犹大福音》属于“诺斯底派”的著作。诺斯底派盛行于公元二、三世纪,支持者们虽打着基督教旗号,却认为得救可经由“神秘直觉”(gnosis)或“知识”获得。诺斯底派人士按照他们的观点,推出了《多马福音》、《腓力福音》、《马利亚福音》、《埃及福音》、《真理福音》等许多以福音为名的著作。(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地理)==========================================================================这个发现真是牛逼透了!虽然Gnosticism向来以“屡报屡错的世界末日预报员”著称,我依然决定fan他们一次。连带要崇拜的是《基督最后的诱惑》(LastTemptationofChrist)的小说原著作者、希腊人尼科斯·卡赞查基斯(ΝικοςΚαζαντζακις,NikosKazantzakis),以及慧眼识珠的票房奇观兼灾难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在这次豪赌的胜利者伟岸的群像面前,当年迫于宗教界压力退出摄制组的罗伯特·德尼罗活脱脱就是个憨大。在这则新闻的触动下,我打开D盘那个著名的文件夹“考古资料”,点开了《基督最后的诱惑》。必须声明,我事前只依稀知道这个片子是为犹大翻案、并且“从人性角度还原了耶稣”的争议之作。这样一个定性,根据我看完全片后的鉴定,基本上已经说完整了。但是最新纸草文考古的发现已然赋予了这部通体黄沙蔽目的挣扎剧以全新的内涵:人性寓言、教派内部的权力争斗、信仰的纠葛……真实的考古发现让这个原本“纯属虚构”的寓言故事变得不再那么无稽,于是无论是它的力量还是内部戏剧性都发生了飞跃。——————————————————————————————————————故事梗概可见于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在《基》片里头,耶稣是个十字架制作师,他时常陷入幻听,并且深受这种神启的折磨。按照时髦的后现代电影的习惯,耶稣完全可以像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那样被处理成歇斯底里的精神分裂患者,然而作为根据一部1973年问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片子里的耶稣依然保留了经典意义上的“先知”身份:他能够听到神启(当然证据并不充分,完全可能都是撒旦的声音)、接受神示,并创造奇迹。对比这两种处理,我能感觉到完全消解“神”的后现代还原法是失败的,这种失败可以用来概括《圣女贞德》,甚至可以用来解释近几年所有的好莱坞史诗片(诸如《特洛伊》《木马屠城》)。在西方精神世界里,人性的挣扎一旦与彼岸、超验完全脱离,必将无处着根,最终不得不落草于野蛮、贪婪甚至兽性的泥沼。可笑的是好莱坞还不得不假模假式地把这种沾满泥泞的精神包装为“真正的人性”。人性中最剧烈的冲突在哪里?其实并不是“人”与“兽”,而是“人”与“神”,尽管前者在今天越来越占据主流。《基》同样走了后现代的路子,但它并不彻底,起码还承超验信仰的存在,这种处理赋予剧情冲突多层肌理的质感。还是言归正传。疑似精神分裂的软弱青年耶稣同学深爱着
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圣经》的记载中,她就是那个连安息日都要顶风接客的妓女。在这个女人身前耶稣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从来都无罪的话,那么请掷出手中的石头”。同样在这个女人跟前,耶稣强按住欲火,拒绝她的勾引——按照他日后在沙漠中与寻道者的对话,他在拒绝的那一刻感觉到神圣与畅快。这个例子显示出灵魂爱好者与俗世幸福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以神的名义拒绝俗世幸福,但又以神的名义拯救俗世幸福。这样的纠葛被撒旦利用,在耶稣钉上十字架后,他化身为天使将他引诱下刑场,并引诱他娶妻生子,过平凡生活,享受俗世幸福。在整个影片里,耶稣都表现得如同一个被神意劫持了的不知所措的窝囊凡人,在他拯救拉撒路的桥段里,当阴森的坟墓里已死的拉撒路伸出自己腐朽斑驳的手时,耶稣的脸上写满了迟疑和恐惧。他不停地要求上帝面对面地和他对话,但来拜访他的却只有诱惑、俗世幸福、撒旦。“人类原罪的替罪羔羊”这一艰巨使命让他难以承受,痛苦不堪。剧中重要性仅次于耶稣的人物是犹大,在这里他变成一个标准的爱国主义革命青年。由于起先耶稣是供职于罗马地方政府的十字架制作师,犹大受命于耶路撒冷反罗马组织前去刺杀他,但耶稣异常的神经质表现令他屡屡下不去手。随着耶稣身上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先知的特质,犹大变成他忠实的门徒——如同新近发现的《犹大福音》古卷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犹大冷静、坚定,具有杰出的使命感。当耶稣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必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万分痛苦,他请求犹大向罗马当局出卖自己,帮助他实现肉身的超越,达成上帝的救赎旨意。坚强的犹大因此出卖了自己的老师。然而软弱的耶稣被撒旦欺骗,从十字架上逃脱了。在多年以后耶稣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时刻,犹大来到他面前,痛斥他的软弱和言而无信。在屠城的烽火中耶稣幡然醒悟,决定回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做回他的替罪羔羊,为世界作救赎。这个决定一经作出,剧情立即退回到他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刻,撒旦的引诱和耶稣的俗世幸福仅仅变成一段幻象。——————————————————————————————————耶稣授命犹大出卖自己的猜测从古至今有过无数。从逻辑推论,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儿子,耶稣理应知道自己被出卖、被钉死的命运,而无论是他被动地遭到出卖,还是主动要求犹大出卖,都无损于其救赎世界的伟大,后者还尤其表现上帝和耶稣对世人的爱。正统教义将这些一概斥为异端,很可能与孔子死后儒家内部的道统斗争一样,是权力阴谋的结果:嫉妒犹大的其他门徒在经书中极力地丑化了他。而在《基》里,采用异端教义的作者偏偏把犹大竖立为悲剧的英雄,而耶稣只是一个能够知道神启、引导奇迹的软弱者,这是作者力所能及的最大程度的颠覆。这种颠覆正是出于对布道者作为“人”可能软弱的估计。这种估计参考了《犹大福音》古卷的发现,显得特别有趣,一方面更显示出基督教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其内部权力结构的暗流汹涌,另一方面在细节上体现了在一个还保留着超验信仰的时代里,人性与神性冲突的真实机制和情形。影片与诺斯替派异端教义辉映的部分至此已结束,而作者更着意的情节显然是耶稣上十字架后受撒旦诱惑的幻象部分。按照马丁·斯科塞斯的理解,这一部分剧情说明了“罪”很多情况下就是“平凡”,即平凡生活对神圣追求的磨蚀。撒旦诱惑耶稣从来不是让他作恶,仅仅是要他娶妻生子,过好普通生活。我相信今天的观众,尤其是素无真正灵魂概念和信仰的中国观众看到这样的意见并不会有太多触动——我们并不真正相信一个完全超出自己经验范畴的世界,更不相信有为这个世界付出一切的必要,而这个东西恰恰就是所谓的信仰。过好普通生活正是这个时代最为深刻的信仰,任何一种追求崇高的努力都有可能显得古怪甚至可笑,耶稣身上的那种冲突在今天看来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不可理喻了,连带地,对战争年代那些革命者清教徒般的极端热忱我们也已经觉得难以理解。这样一种“除魅”后的对世界的理解图式本质上是经验的,除去了许多风险和痛苦,但同时也去掉了很多趣味和生命的可能性。关于神圣事业和俗世事业之间的冲突,影片也有所表现,但主要借鉴的内核除了基督教本身的教义外,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譬如革命者要推翻罗马对犹太人的统治,希望借助暴力,而耶稣却提倡“爱”,日后引申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个桥段纯粹来自《圣经》。而后半部分中,被撒旦扮演的天使诱惑的耶稣路过市集,听到扫罗(即布道者圣·保罗)宣讲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故事,他愤怒地指责这是欺骗。圣·保罗说,没有人会相信你的话,人们需要我所说的耶稣而不是你,我所说的那个耶稣比你这个真实的耶稣有力量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了个《宗教大法官》的故事。十六世纪上帝以耶稣的形象重返世界,人们自发地追随他,因此宗教大法官要把上帝处死。他质问道:“你回来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妨碍我们的事业?你所许诺的‘自由’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终于帮民众实现了,他们现在把自由交给我们,这难道不是你所希望的‘自由’么?”神圣事业在这里显示出一种悖谬:上帝所说的“爱”与“自由”,在俗世操作中完全成了另外一回事。所有崇高的事业,事实上都面临着这样类似的悖谬。无论如何,插入这样一个桥段都让片子的主题变得更枝蔓了。我看到一个知道自己命运、但却不敢接受的耶稣,和一个不知道自己命运、但却相信这样一个使命的犹大,但无论那是耶稣还是犹大,都挣扎在“人”、“神”之争中。原作者、改编作者以及马丁·斯科塞斯终究并不能令中国人信服地指出,为什么普通生活对“神圣事业”的磨蚀就一定是件了不得的坏事,相反,剧情中“神圣”与“世俗”在人性这个道场上的无尽纠葛足以让我们更坚定地相信,对超验的“信仰”根本就是自寻烦恼的一项累赘。——————————————————————————————————————————罗伯特·德尼罗退出后,
威廉·达福(WillemDafoe)顶替了他。麦高,这个《蜘蛛侠1》里头的最大反派在《基督最后的诱惑》里同样是如此的挣扎和神经质,整天瞪大了蓝色的眼睛、张圆了扭曲的嘴巴,屡屡让我想起《阿拉伯的劳伦斯》,完全没有传统概念中耶稣的温和谦爱。整体来讲这个片子其实真是不好看,在西方人眼里,它恐怕就跟《大话西游》《东邪西毒》一样不过是在玩戏说,在我眼里,它是个比日后史诗片有趣一些的宗教题材装b片。联系到《宾虚》不敢越《圣经》雷池一步的退缩姿态,以及梅尔·吉布森《耶稣受难记》一如既往的清教徒主旋律,还是叛逆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比较对我胃口。——————————————————————————————————原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6c0510100m0n0.html本文版权归作者madlogos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