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是爱,屋顶上是自由——评《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3:28:17人气:0
视频: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状态:年代:1971
主演:托波尔诺玛·可瑞李奥纳多·福瑞更新时间:2013-11-06 10:00:58
沙皇专制时期俄国的一个村子中,农夫特维(托波尔Topol饰)与妻子女儿住在乌克兰族的犹太人居住区里,虽然经常忍受来自非犹太居民的歧视,他却一直恪守传统生活着。村里来了一位贫穷的俄罗斯青年菲得卡,特维赏识他的才学,把他聘为家庭教师。渐渐地,各种挑战他的传统哲学的事情出现了。他想把大女儿特拉嫁给有钱的屠夫,特拉却爱上了贫穷的裁缝默特,相爱的两人坚决要在一起,特维不得…
屋檐下是爱,屋顶上是自由——评《屋顶上的小提琴手》passionfly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波尔和波恩、弗洛伊德、库尔特·戈德尔、约翰·冯·纽曼、卡尔·波普、弗兰茨·卡夫卡、海涅、毕加索、卓别林、希区柯克、斯皮尔伯格、罗曼·波兰斯基、大卫·李嘉图、米尔顿·弗里德曼、保罗·萨缪尔森、罗斯柴尔德、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卡耐基、哈特、拉兹、德沃金、波斯纳……在这一长串让人高山仰止的名字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犹太人。从这些名字当中,不难看出犹太人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的精英层中具有怎样的控制地位:物理学、经济学、商业、法律以及文化和娱乐业。而且,犹太人所信仰的犹太教还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渊源。如此正统与显赫的身份,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却一直背负着被歧视与被驱逐的悲惨命运,从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凯文·科斯特纳的电影《侠盗罗宾汉》1991),到16世纪的工商业兴起(阿尔·帕西诺的电影《威尼斯商人》2004),再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1993,波兰斯基《钢琴师》2002),实在是不公得有些吊诡。如果说“多难兴邦”,那犹太人却是连“邦”都没有。前日看美剧《thebigbangtheory》时突然提到了《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买了没看的DVD,没想到居然是一部讲犹太人的经典老片。《屋顶上的小提琴手》1971年改编自SholemAleichem1964年的百老汇音乐剧《特伊和他的五个女儿》,其风格酷似1965年改编自理查德·罗杰斯1959年百老汇音乐剧《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的《音乐之声》。所不同的是,《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比《音乐之声》中的维也纳少了太多的浪漫贵族气质,多了底层人民的现实沧桑感。也许对于小资情调的外语系mm们,会更青睐《音乐之声》,但对于网络愤青们,《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或许是宣扬自由、民主、博爱更好的材料。来看看网上的犹太人现当代史背景介绍:“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大多数投奔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到1924年,共有大约200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因当时美国社会对待犹太族群的态度相对比东欧而言更加宽容。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达到顶峰,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来成立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并人为复兴口语希伯来语的使用。但以色列建国的地点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导致和当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近90万犹太人陷入困境。到21世纪初,美国和以色列是犹太人的主要集中地。”也许了解了这段犹太史之后再对比中国,更容易理解电影的主旨。在同样的历史时期里,中华民族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和抗日战争时期亡国亡种的威胁。所不同的是,中华民族是有“邦”的,而且这个“邦”历史悠久、政权强大、经济稳定、文化认同度高,所以很容易举起民族主义的大旗,组织有效的军事力量进行反抗。在《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中,送奶工人特伊Tevye及其生活的乌克兰犹太人居住区Anatevka,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在1905年沙皇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和驱逐的时候,他们无法与强大的国家机器抗衡,只能“用脚投票”,流落他乡。在晚清、民国和抗战时期,同样有大量华人通过偷渡、人口贩子或者流亡,移民到香港、东南亚和欧美(张爱玲《倾城之恋》、杜拉斯《情人》),他们的遭遇与《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或许更为相似。正因为如此,在没有国家机器撑腰的情况下,犹太人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生存下去呢?《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在开篇提出的方案是“传统”(Tradition),但无论是严格在种族内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结合,还是安息日和婚礼上繁琐的礼拜和生活仪式,无论特伊一家多么的安分守己并以其幽默和善良赢得了治安官的友谊,这些传统都不足以防止犹太人的流离失所。难道面对暴政,唯一的方法就是以暴易暴吗?且慢,故事通过三个女儿的出嫁这样的生活细节,抽丝剥茧,渐渐给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答案:(1)经济——大女儿特拉Tzeitel与穷裁缝卡姆佐MotelKamzoil特伊的老婆格特Golde通过媒人介绍,一心想把大女儿特拉嫁给有钱人屠夫拉查·沃夫LazarWolf,但特拉却与青梅竹马的穷裁缝卡姆佐私定终身。特伊经过思想斗争,用一个噩梦骗过了老婆,成全了女儿的愿望。原因在于,卡姆佐虽然穷,但是为人正直勤奋,特伊相信他通过努力终有一天能让特拉过上幸福的生活。(2)政治——二女儿霍德Hodel与基辅革命学生帕契克Perchik特伊和Anatevka的所有犹太人一样,不关心也不愿意参与政治,但是从基辅大学来的青年学生帕契克,却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他不仅在特伊的女儿和犹太人中间宣传革新思想,鼓励男女平等的新风尚,而且还在基辅的示威中被捕而流放西伯利亚,二女儿霍德要随他而去,特伊经过思想斗争,同意并送走了女儿。原因在于,帕契克所倡导的自由、平等观念,让特伊反思自己多年的传统婚姻是否有爱,并在大女儿婚礼上打破习俗主动与自己的妻子跳舞。(3)信仰——三女儿夏娃Chava与非犹太文学青年菲得卡Fyedka三女儿夏娃通过书友关系结识并爱上了非犹太人菲得卡,特伊在经济和政治上不断妥协,但在同族同教内部通婚的信仰上,触及到了容忍的底线,拒绝了夏娃。然而,正在这时,依据沙皇的命令开始驱逐Anatevka的犹太人。自己遭受的宗教和民族的迫害,使得特伊认识到宗教与民族歧视的恶劣,在举家搬迁的时刻,以同一个上帝之名,祝福了自己的三女儿。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既有的社会环境中,有自己的根脉和传统,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惯,这无可厚非。特定的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和宗教信仰,会在我们的内心形成某种定式,在遇到异己的人和社会环境时,就会出现不和谐甚至是冲突,由于经济条件的如马家爵,由于政治地位的如杨佳,由于宗教问题的如zd和jd势力(无奈二词被盾)。如何化解这些不和谐与冲突使其成为和谐与和睦?《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无疑给了我们一个经典而鲜活的例子。就像特伊一样,与自己的思维定势作斗争,无疑是艰难与痛苦的,需要自醒,需要宽容,需要灵性,需要智慧。也许在今天的青年看来,自由恋爱是何其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如同当年他们被父母和族人视为异端一样,今天的我们仍然充满了各种偏见与歧视,仍然缺乏宽容与自省。在网络力量日益强大的时候,对少数人和弱者的攻势也日益凶猛,各种极端言论肆无忌惮的对异己言行口诛笔伐,对私人隐私和权利的尊重、对受害者的宽容和关爱、对自我责任的承担被偷窥、揭丑和泄愤的声浪淹没,这与当年的沙皇又有何异?影片的最后,犹太人还是离开了乌克兰的Anatevka,若干年后,甚至还遭到了德国的大屠杀。但是,他们没有亡种,他们在逆境中学会了坚强的生存之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在世界各地走上了精英的舞台。犹太人为中华民族从屈辱的历史中崛起树立了榜样,那就是严以对己,宽以待人,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诋毁别人而获得成功。美国的确给很多犹太人的发达提供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宽容社会环境,但是最终,还是需要犹太人自己战胜自己,忘记仇恨,相信屋檐下就有爱,相信屋顶上就是灿烂的星空。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