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就是,“今晚的月色很美”-电影《远山的呼唤》中的表达艺术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5:17:59人气:0
远山的呼唤

视频远山的呼唤状态:更新480P年代:1980

主演高仓健倍赏千惠子吉冈秀隆铃木瑞穗更新时间:2023-04-04 12:16:17

寒冷偏远的北国,人们祖祖辈辈生活于此。在这片纯然且严苛的土地上,盛开着一朵来自他乡、柔弱而又坚强的鲜花。她叫风见民子(倍賞千恵子饰),早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决然跟随爱人来到北国经营农场。数年前丈夫撒手人寰,民子既要继续支撑农场,又要抚养儿子武志(吉岡秀隆饰),个中艰辛谁人知。某天,一名沉默寡言有着坚毅面庞的男人路过农场,他去而复返,恳请民子留他在这里帮工。虽则…

上映于1980年的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有这样一个经典情节:民子(倍賞千恵子饰)和耕作(高倉健饰)在仓库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正在这时,传来了正房里武志的童音,“妈妈,要洗澡了。”民子端着咖啡杯应声走到仓库门口,却又站住,对着仓库门说,“对了,武志他,他一直想问问你,你能在这儿待多久?”问完,她低下了头。耕作淡淡地答道,“你说吧,反正我到哪儿,都一样。”民子转过身,说道,“武志一定很高兴。”她放下咖啡杯,朝仓库外走去,留下一声“谢谢了”,却又迅速转过身,问,“你真的要去赛马,我听武志说了。”耕作回答,“你看行吗?”……在悠扬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在民子从忐忑到欢快的问话里,在耕作简单利索的回答中,短暂的几秒钟,却让人心都醉了。“心心相印”的爱情表白与承诺,在这样“答非所问,问非所述”的奇怪对话中,被演绎地千回百转准确到位。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开头,作者讲了一个段子:“川端康成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loveyou”如何翻译成日语。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Google翻译体之后,川端大师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晚的月色很美”,就可以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引入了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曾经提出的高语境传播与低语境传播。通俗点说,高语境是“拐着弯儿说”,低语境是“直言不讳”。民子和耕作的上述对话,便是一种“高语境传播”。在《远山的呼唤》这部电影中,拐着弯儿说的情节与镜头,还有很多。比如耕作骑着马在乡村的田野里撒欢,马蹄的节奏衬着音乐的旋律,踢踏出一首春的赞歌,镜头随着转向了民子远望的背影。镜头音乐之间,爱情来了。不需要,“你是我的男神,你真帅”,意思就已经到位了。而最直接用高语境传达的镜头,莫过于电影的最后,耕作被铐着手铐押送走,民子追上火车,坐在邻座,与甿田一问一答,甿田问,“听说你跟你儿子要等你丈夫回来,要等他好几年,这是真的吗?”民子点点头。音乐再响起来的时候,民子塞给耕作一块手帕,无数个观者看到这一幕,都不禁泪如雨下。“懂”这个字,作为《远山的呼唤》的文化底色,极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高语境。中国、日本、韩国...便是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语境”而非“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里,祝英台指着湖水里的鸳鸯唱道“你愿不愿意配鸳鸯”,铺排了好久好久,最终依旧无奈,“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梁兄笨如牛。”显然,梁山伯不如耕作“上道”。在高语境文化下,人们的真实意思并不能直接从语言的内容中推断出来,而要根据语气、表情、动作、氛围等等综合进行判断。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个体从早期就学会了准确解释这些含蓄的信息。但高语境,碰上低语境,真可谓秀才遇上兵。大学时,一个室友在吃泡面,另一个室友一边整理衣服一边赞叹道,“你吃得什么呀,这么香?”此句一出,被当时的我们嘲笑,“想吃就直接说嘛。”大家一开心,纷纷亮出这个室友日常生活里“拐着弯儿”说话的种种笑料,连这个室友自己听了都笑得合不拢嘴。在这样的事件里,是否明白你所说的,与是否做好了准备回应你的意思,完全是两码事。这时,高语境便是“安全”的,因着它的含糊与闪烁,灵活的“退”也不过是话锋一转语气一变就可以达成的。在《远山的呼唤》中,耕作发现警察找上门来了,便对民子“反悔”了,意思是民子误会了他。当夜耕作敲门,民子开门便说,“进来吧,把门锁上”,耕作说是“奶牛病了”,两人一同赶去为奶牛治病,一向坚强的民子崩溃了片刻,随即又恢复了情绪的稳定。这时,高语境是“危险”的,凭借揣测所做出的论断,也要时刻准备好承担会错意所带来的尴尬、错误。因此,话中有话这等智慧,实在并非我们常人所能,还需要棋逢对手才成。《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便是高手过招,那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恋爱谈的实在是高级,有一章里,宝玉因为金钏儿投井挨了父子的暴打,不能下床,唯恐黛玉担心,托晴雯送自己的旧手帕给黛玉,晴雯不乐意,说送新的还说得过去偏偏拿了旧的让她怎么好意思送,宝玉却道,“你送去了,她自然知道”,而那林黛玉,接了旧手帕,果真就“知道了”。可怜我此前和晴雯一样一直搞不懂,怎么就这个知道了,那个也知道了。作为一个85后,追过美剧,看过大量从国外翻译的有关于沟通的书(比如NLP,比如亲密关系、重塑心灵等),深深地长久地反思过自己的成长,对其中的观点比如“孤独是绝对的”,“真正的理解从来不存在”,“沟通,尽可能的直接沟通能够削减掉一定的误解”是非常认同的,久而久之,不管是自我表达,还是对他人表达意思的理解,都要靠“直接的方式”才能够感到“确定”,即,如同现在很多从东方文化中走出来并且接受了很多现代心理学指引的人,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低语境”表达,因为它简单、省力、高效。所以,当我听到两个挚友(均已婚)是如何确认情感的,我惊呆了:A在QQ个性签名上写了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隔天,当时还不是她男朋友现在已经是她老公的家伙在自己的QQ签名上写了一句“在地愿为连理枝”。然后,他们就知道了。B和C坐在大学里的体育场里聊天,C电话响了然后接了,聊了几句后,说“我已经有女朋友了”,B坐在一旁听了,就知道了。他们一同站起来,牵起了手朝学校走去。直到有一天,发现竟然有“高语境”和“低语境”之分,我才猛然意识到,“心心相印”果真存在,就像《远山的呼唤》中,哪怕耕作反悔了,民子依然坚定。而人类,甚至人类与小动物,小动物与小动物之间,在某些刹那,电光火石之间,“懂”,的确存在了。现在,一轮“学着表达真实的自己”、“确认对方真实的意思”的沟通指导心灵指导之后,又一轮“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透过敏锐的观察、耐心的琢磨之后,的确是能够做到的”的理论也渐渐在朋友圈蔓延。两种都对。都要学,都要练。在工作中,在多人关系中,低语境,让我们更有效率;但千万不可忘了,在亲朋好友之间,被东方文化涂抹了基础色的我们,高语境也是要掌握的,它需要更多的耐心、了解,尤其是亲密关系里,每个人内心的愿望常常隐晦的很深,高语境要多点耐心,低语境不要图省事儿,毕竟,人家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在一起,耕作和民子天天一块儿工作,而A和她老公朋友很多年,再回家看看爸爸和妈妈,一个人舔舔嘴唇,另一个人赶紧递上一杯水,也是朝朝夕夕吵吵闹闹练成的。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