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侠女状态:正片年代:1970
主演:徐枫石隽白鹰田鹏更新时间:2024-01-01 14:03:36
没落书生顾省斋(石隽饰)在小镇经营字画铺“代写书信春联”过活,奉养家中老母,偶然结识了家附近废屯堡新搬来的杨之云(徐枫饰),与其暗生情愫。恰逢东厂人士欧阳年(田鹏饰)前来打探,其与附近算命瞎子(白鹰饰)动手,被顾生与其母遇见,遂将受伤的算命瞎子就近带到杨之云处,从而得知他们的真正身份——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杖毙的左副都御史杨涟之女杨慧贞;保卫忠良之后的石门樵…
在看《侠女》前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始终觉得有些不舒服,却又说不出哪里不舒服。晚上躺在床上仔细想了想,又看了一些对于此片的评论,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前面这几个出现的人物似乎都没甚表情,杨女侠更是没说几句话,我的不舒服来自于在看多了现代武侠片细腻的感情、人物心理描写后乍一看这种以动作、故事为主的片时的不习惯。但其实这种以人物动作、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法,忽略人物内心、感情表现,并将作者完全置于中间场的做法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话本小说中十分常见。在这些小说中,因为你看不知道人物的内心想法,有时候会对他们的行为对话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不过这可能也是现实中人与人交往时的情况。从自我看来,别人如同一个黑箱,你只能通过他的言行去揣摩他内心的想法或者此人的性情爱好,而不会指望他自己来告诉你,因这种告诉往往与你自己亲眼所见大不相同。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人物俱是脸谱化表现,大多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而不似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私以为以胡之爱好传统文化,追求超越精神的背景来看,他这样的处理倒也无可厚非,反而是对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一种继承式发挥。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胡关注的乃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而非纵深的探索。但是侠女中有个人物,就是顾书生,这个人物的性格值得我们注意。我感觉这个人物在纵深面上有所发展。
欧阳年问他信不信鬼神之说,顾冠冕堂皇地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欧阳年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可从顾前后的表现来看,他恰恰是一个对鬼神之说充满好奇的人,甚至都有了神经质的味道。比如,前面他的夜探破庙,故意制造出阴森恐怖之氛围实则反映的是书生眼中的破庙,他觉得这里面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才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后来欧阳年来叫他画像,有一个欧阳年眼部特写,十分诡异。画完之后,他又趴在门柱上看欧阳年离开的情景,发现他鬼鬼祟祟,专躲道士和尚,一回头人又突然没了。这里如同鬼片一样的拍法同样反映了顾眼中的世界。他天天疑神疑鬼,甚至疑到了光天化日下的人身上。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探破庙,又怕又好奇,但好奇始终占着上风。再结合后来的颇有些多管闲事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个不热衷于功名的书生却是个于平静生活中喜寻刺激之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娱乐八卦的潜质。同时,顾又有些自命清高,自认为“熟读兵书”,不屑于乡试,倒想在其他事情上(比如在墙上贴符驱鬼,再比如后面用了些小计谋帮杨杀门达)实现自己的才华(当然也源于他善良的本质,自信身正不怕鬼神,同他相比,那些东厂之人却是很快便被他们一干人的装神弄鬼给吓住了)。从他成功后自诩为诸葛孔明面对自己的“杰作”狂笑数分钟也可看出,他此时可谓是自我膨胀到了极点。甚至从这杀戮当中找到了快感,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但是当他踩到了尸体后,他又陡然觉得寒毛俱悚,以前对待鬼神时好奇坦荡的心态荡然无存,他这时才真正意识到他设计的这些机关造了多少杀孽,大叫“杨小姐,杨小姐”。我感觉这个情节有对从前武侠小说、武侠片当中对反派人物像砍瓜切菜似杀戮的反思的意思。我自己原来看武侠的时候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好像这些反面人物(包括很多身不由己的小喽啰)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一样,一刀一个,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侠客的豪气干云、嫉恶如仇似的。我一直期望能从现代的武侠电影或者小说中看到对此的讨论,没想到却在60年代的《侠女》当中看到了。接着顾看到
慧圆大师一干人等来了,他狂喜地奔上去问的竟是“大师你有没有看见杨小姐?”一干僧众在掩埋尸体,他却一个劲地找杨小姐,从慧圆大师的神情上来看,大概也是觉得这是个没慧根的。所以他的自我质疑其实并不彻底,千山万水找杨小姐应也是想找到这个他造成杀孽之最初善的目的来聊以慰藉,说服自己并没有做错。综上来看,胡老在这个人物身上应该是下了重力的。相比而言,反倒是本片主要人物侠女更像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女性。她穿白衣,冷若冰霜,前面很少开口说话,下山的唯一目的就是报仇,与书生的那一晚纯粹是为了给他们家传宗接代,勾引书生唱的曲子竟然还是李白的《月下独酌》,私以为胡让杨唱这首曲子应是有深意的,看看词的最后一句: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其实已经暗示了后面的发展,杨对顾说:你我孽缘已尽,那些个事就不要再提了吧。而杨在报仇后也是留下孩子便上山出家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认为应是期望两人都能忘却世情,从佛教信仰中去寻找归宿的意思,不过最后只有杨这样做了,顾却始终割不断红尘烦恼丝,踏遍千山万水寻找杨。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杨最后的开悟出家却是把仇家杀了之后再去出的家,她呆在山上的两年却并没有放下仇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了断俗事?那这与那些造孽之后又去出家赎罪的人又有何区别?出家反倒成了造孽有恃无恐的理由了?再说《侠女》的武打段落,是极有风致的。也许是看多了后来武打大片中的特效,飞来飞去,再看60年代简单利落的武打,主要用剪辑去完成这些场面,倒也别有一番味道,特别干脆洒脱。竹林击敌一段,动静结合,雾气氤氲渲染气氛,阳光穿叶间间隙而过,一缕缕射下来,很有万剑齐发的气势,使得这整片竹林也变成一个刚(剑一样射下来的光)柔(雾气)结合气质的表演场。战前四人所立位置与变化增加了一种战前肃杀冷凝的气氛,很有些古龙小说的意境。借竹下飞一击即中那一刀也格外潇洒。还有结尾时树林中的最后一战,禅师们从崖上跳下来的慢动作画面穿插树林河流的镜头,使得禅的味道非常浓郁(只是没什么实际意义)。对于《一缕禅机》这个片名来说,胡金铨在表达他的这点“禅机”上似乎有点过于表面化。比如大师们每次感化恶人用的都是阳光下自己的表情,以及最后大师留出金色的血液,手指西方一段。说实话,并没有感染到我。也可能是我们现代人善用理性来思考问题,如果光只用一些感性的形象丢给我们,或许有一时的触动,但彻底让我们有所开悟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也可能是我没啥慧根,因为艺术音乐之类也是用感性形象来感染人的)。就像最后
许显纯在大师一番谆谆教诲之后还假装被感化却行的是偷袭之实。而且片中的这几个大师放的太高了,始终站在上面看凡尘种种,似乎与我理解的“生活禅”“人人皆佛”的理解不太一样。如果说胡有在此片中传播禅理的目的话,我认为并不太成功。综上来看,我感觉《侠女》的主要成就还是在他的美学、意境方面,至于其他的,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